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倒騰出不少堪稱是那個年代的「黑科技武器」。作為二戰亞洲策源地的日本也沒閒著,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跟美軍交手吃了大虧,便寄希望於研發一些獨門武器,來扭轉戰局。
決定戰爭勝負的絕不僅僅是幾件先進的武器,況且臨時抱佛腳,日本研發出的武器,不但沒能發揮作用,反而淪為了笑柄。
超重型戰車
諾門罕戰役的失利讓日本見識到了裝甲武器的重要性,加上在東南亞戰場上面對英美坦克的缺乏應對。日本陸軍才徹底認識到自身的落後,開始加速發展裝甲武器,於是便有了匪夷所思的超重型戰車研發計劃。
日本計劃研發兩款戰車,一款重達100噸,車身長10米,寬4.2米,高2.5米,最高設計時速25公裡;另一款戰車重達120噸,在前者的基礎上加強了裝甲厚度與火炮威力,整車的體積也有所擴大,車身長11米,高4米。
如此龐大的噸位與體積,遠遠望去簡直如同一棟會移動的樓房。這也暴露了日軍對裝甲武器發展方向的錯誤認識,一味地追求體積與重量上的龐大,而忽視了戰場上的實用性。
這兩款坦克,到二戰快結束時也沒有完全造出來。最後還是仿照德國的虎式坦克生產了一臺無法移動的樣車,最後不得不回爐化為鋼水。
大和號系列巨艦
與日本陸軍的落後時代不同,日本海軍一直緊跟時代潮流。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其海軍實力已位居全球第三。擁有包括戰列艦、航空母艦在內的所有軍艦種類。特別是大和與武藏兩艘超級戰列艦,每艘的排水量都在6萬噸以上,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比今天的中型航母還要龐大。抗戰爆發前,中國海軍所有軍艦加在一起也不過6萬噸,日本一艘大和軍艦可謂是蓋過一國。
大和號戰列艦完工前,日本新的超級大和號構想又隨之而生。新戰艦計劃標準排水量8.5萬噸,滿載排水量10萬噸,就其噸位而言與今天的大型航母已相差無幾。日本海軍初步確定前2艘軍艦命名為「紀伊」和「尾張」。不過隨著大和與武藏兩艘巨艦擊沉,新超級大和號的製造也不了了之。
日本版的B-29轟炸機
B-29是二戰時期最為龐大的轟炸機,它的出現改變了戰場上的局勢,美軍可以依靠著B-29轟炸機對日本進行遠途轟襲。在日本軍部的推動下,一款超級遠程戰略轟炸機計劃誕生了。
按照日本軍方的要求,這款戰略轟炸機自重50噸,最大起飛重量145噸,搭載乘員7人,最大時速720公裡,續航距離1.83萬公裡,可謂打遍全球。如果真的讓日本製造出這樣一款轟炸機,不止B-29要黯然失色,連後來的B-52戰機也要甘拜下風。
受限於技術水平以及有限的財力,該項目不得不在1944年中旬終止,以致連一架樣機都沒有生產出來。
潛水航母
隨著太平洋戰場上的不斷失利,日本航母葬身大海。日本海軍又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即讓航母潛入水中,然後突襲到敵軍後方發起突然襲擊。於是有了著名的伊-400級潛艇的誕生。這款潛艇水下滿載排水量6500噸,續航距離1.5萬海裡,每艘潛艇可搭載3架戰機。
這不僅是二戰時期最大的潛水艇,在核潛艇誕生之前,它的規模都是無可匹敵的。日本原計劃建造18艘該級別潛艇,但只生產出了3艘。第三艘潛艇造出來時已到了1945年7月末,距離日本投降不足一月。自然難以對戰局產生實質上的影響,日本戰敗後,這三艘軍艦成為了美軍的試驗艦。
這四款武器,有的生產出來,有的胎死腹中。即便是全部製造出來,以日本匱乏的財力與資源,根本無力支撐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因為脫離實際,這些武器投入到戰場上,也只會成為對手的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