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大得嚇人,威力堪比重炮!二戰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擊炮

2020-12-12 科羅廖夫

在常規認知中,迫擊炮的口徑鮮有超過120毫米口徑的,這種方便步兵運輸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離上通過高彈道弧線,發射曲射的尾翼彈對地方實現近乎垂直的打擊。因為一般配合步兵小單位(如班和連)進行山地和塹壕作戰,所以口徑不會太大。而事實上,日本在二戰期間卻另闢蹊徑,偏在迫擊炮的口徑上做的很大,通過重型火力來壓制敵方。

日軍的海軍陸戰隊正在操控一門九七式迫擊炮

一直以來,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設計和發展上師承歐洲的德國,更偏愛的是步兵炮而非迫擊炮,所以像是上世紀20年代在日軍軍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擊炮,就極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戰的臼炮,步兵無法快速對其進行搬運和轉移部署。另外,20世紀初的日軍格局還停留在中國東北,平坦且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形,步兵炮的作用遠超過迫擊炮,這也是日本陸軍發展迫擊炮落後當時世界其他軍事強國的主要原因。 隨著918事變爆發,日本從東北南下的野心日益膨脹,在與中方部隊的一系列衝突中,日軍認識到了迫擊炮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未來要侵佔中國,勢必會在華北、華南乃至西部等丘陵、山地、城市乃至高原地區作戰,這個時候的步兵炮就無法發揮射程優勢。而反觀此時的中國,當時各大軍閥由於相互割據、同時面臨帝國主義封鎖,後勤往往跟不上,昂貴且製造複雜的炮兵極其稀缺,反倒是廉價易得、火力不俗且易於操控的迫擊炮成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這種中國的迫擊炮發展甚至超過日本的有趣局面,就導致了在中國戰場上,雖然中國軍隊在訓練體系和武器現代化的層面遠遜於日本軍隊,但步兵中距離支援火力反而中國軍隊更強的詭異情況。 日本的確是一個非常善於吸取教訓和學習的民族,在了解到前線經驗後,昭和7年(1931年),日本立刻花費大價錢從法國引進「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術和生產授權,開始研發新式迫擊炮。 但研發歸研發,真正要到量產時,日本陸軍內部就產生了爭議,是將新的迫擊炮作為現有的陸軍步兵炮後繼裝備,還是將如今所有的步兵炮除役並全軍更換迫擊炮。 最後新式迫擊炮方案獲得通過,1937年7月20日陸密第92號陸軍技術本部兵器研究方針中正式通過97式迫擊炮。這款迫擊炮事實上在最初被命名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會採用曲射步兵炮如此獨特的名稱是因為當時日本的迫擊炮是屬日本炮兵管轄(當時日本對迫擊炮的概念仍停留在臼炮年代,因此迫擊炮為重炮兵體系而非步兵支援武器),為了避免炮兵單位對於這款武裝會有過多不必要的糾紛因此另外定名。

雖然97式射擊速度快,煙霧少,但是由於口徑大,所以精度達不到中型或者小型口徑迫擊炮的那種程度,且僅炮身就重達70千克,如果一個迫擊炮小隊配給100枚榴彈的話,整個97式迫擊炮作戰單位的總共負重就高達400千克,一般需要11個人配合才能勉強完成操作。為了解決這一尷尬的局面,日本陸軍只能開發輕量的九七式,改良後的九七式的確在太平洋的熱帶雨林中給美軍帶來不小的麻煩,前線官兵給予這款武器予以很高的評價。作為一款成功的武器,九七式迫擊炮一共量產了2100門,一般被納入步兵大隊炮小隊,編制達2-4門,一個甲級師團的步兵單位會至少配備24門九七式迫擊炮。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最大口徑的重炮,一炮可以打出一個單元樓那麼深的彈坑
    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進入戰壕嚴陣以待時,雙方都為了能夠攻破對方的陣地,所以在炮擊時都動用了大口徑的重炮來轟擊,當時的德軍使用的是420mm口徑的重型臼炮,而法軍則是500mm的列車炮,英軍雖然不及,但是380mm的火炮也算是翹楚。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在小說和影視劇形成的固有印象中,二戰日軍是沒有迫擊炮的。所以迫擊炮才是真正的窮人武器,抗戰中的國軍師沒有山炮的也能裝備數門82毫米迫擊炮,而八路也能用迫擊炮創下擊斃阿部規秀的戰果。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迫擊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裝備體系,近距離有擲彈筒,中距離則使用步兵炮。日軍92式步兵炮非常輕便,可以大角度曲射,同時又能提供直射火力。
  • 二戰期間,日本軍服最得意的武器,各國軍隊都很頭疼
    那麼,92式步兵炮究竟有什麼特點,以至於李雲龍念念不忘,各國軍隊都很無奈呢?92式步兵炮是日本軍隊1930年裝備的一種輕型火炮,不得不說,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日本軍隊的實際情況。日本軍隊的機械化能力不足,而且日本全國多山地。日本軍隊大部分火炮都需要汽車或者戰馬牽引,但在山地,無論是汽車還是戰馬都上不去。為了設計一種武器配合步兵作戰,92式步兵炮的重量只有400多斤。
  • 二戰日本炮兵火力水平如何?一個字亂 眼花繚亂!
    那麼,活躍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日本軍隊,炮兵火力水平究竟怎樣,是很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1937年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全部陸戰炮兵單位如下(不含高炮和要塞炮兵):14個師團屬野炮聯隊、3個師團屬山炮聯隊、2個獨立山炮聯隊、1個騎炮聯隊、9個野戰重炮聯隊、9個重炮聯隊。這些單位當時都採用平時編制,但具體火炮數有多少,並不清楚!
  • 一炮頂一個陸軍重炮營!055大驅光靠主炮就能打爛二戰戰列艦
    但事實上,現代驅逐艦的火力根本就沒有那麼丟人,尤其是055驅逐艦,短時間內爆發出來的火力可是堪比一個重炮營的。這可不是洋洋胡說的。 既然是戰列艦和驅逐艦的艦炮戰鬥力的對比,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看看兩款艦炮的威力到底有什麼區別。 先說二戰時期的戰列艦。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德軍的卡爾臼炮能起到打擊效果確實有點得不償失的,但在東線戰場初期,由於蘇聯開戰之初整個西南軍區幾乎就損失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作戰人員,使得蘇聯在戰爭之初就失去反擊進攻的能力,全線退守,這就給了德軍重型自行火炮發揮空間,蘇聯以為呆在碉堡和混泥土要塞防禦工事中就能以逸待勞的打擊德軍部隊,而實際上在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防禦戰基本的徒勞的,因為德軍根本就不用什麼情報,就知道蘇聯防禦部隊就在這些碉堡之中,所以卡爾重炮在二戰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九七式20mm自動炮97式自動炮(日軍稱反戰車)是二戰時期日軍唯一一種制式化的反坦克「槍」,於1935年開始研製,1937年設計定型並裝備日軍精銳部隊。迫擊炮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九六式150mm中迫擊炮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主力火炮之一。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雷霆戰將最雷人功績:繳獲大和之魂150重炮
    對比西方各國的榴彈炮,日本人卻宣稱自己有一款亞洲最優秀火炮96式榴彈炮,亞洲第一的大和之魂可否認敢問當時亞洲哪個國具備獨立研發100毫米口徑以上重型火炮能力。抗日時期中國雖然能仿造出迫擊炮,戰防炮,甚至也通過軍購方式購買過德國150重型火炮,即便如此依舊沒有造大口徑火炮的能力,甚至連德制150火炮炮彈都無法製造全部跟德國訂購。
  • 二戰最大口徑火炮,全球僅1門,專用來鎮壓日本,彈坑有十幾樓高
    要說到火炮,從根本上來看,決定它的射殺威力的就是它的口徑了。火炮的口徑從發展以來就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口徑能夠製造不同的殺傷力,也能夠讓敵人感受到威脅。一般來說,口徑越大,火炮的威力也就越大!就以目前中國所使用的最大口徑來說,是203毫米榴彈炮!相對來說,這個數據已經算是很大了。
  • 二戰日本生產出世界最大火箭炮:400毫米口徑重型火箭炮襲擊美軍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為何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 因為要為海軍武器讓路,其實從1944年-1945年,日本沒有生產一門陸軍重炮。而且本身日本陸軍重炮產量也確實不多,在1941年,日本只生產了576門100毫米口徑以上重炮。
  • 口徑達240毫米,可發射核炮彈!被誇上天的「超級大炮」真有那麼牛嗎?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刊文稱,俄軍裝備的2S4型「鬱金香」240毫米履帶式自行迫擊炮,這是全球現役最大的迫擊炮系統。「鬱金香」也因此被稱為「超級大炮」。有媒體甚至稱其威力巨大或可摧毀一座城市!
  • 二戰期間,日本軍隊中的義大利炮,為何遊擊隊很喜歡用?
    但是在進攻城門時,遭到了日本軍隊的頑強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雲龍命令使用自己的王牌,那就是義大利炮。其實,義大利炮根本不是義大利生產的。這種火炮的生產國家是法國,那麼,法國火炮為何會裝備義大利軍隊?又為何跑到了日本呢?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從頭講起。這種火炮的全稱是1897式火炮,是法國在1897年生產的,這是一種75毫米口徑的山地炮。當時,同時期的清朝已經進入了王朝的末期。
  • 射程堪比飛彈
    二戰後期,我軍的火炮裝備大多為繳獲而來,研發製造還得益於蘇聯的支援指導。此後我軍先後發展了60mm,80mm迫擊炮;105mm,122mm,152mm榴彈炮等,不過這些依然比不上號稱「戰爭之神」的203毫米巨炮。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是二戰德國早期開發的大口徑裝備,雖然威力巨大,但本身並不成熟,在試生產了2輛之後就放棄了,它們的一些設計經驗則用於後期的相關設備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算是開山鼻祖了。,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軍事科普:二戰中攻擊敵軍縱深炮兵陣地的幾種方式你都了解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對敵人炮兵火力的壓制和反擊是非常重要的,蘇軍甚至提出了「大炮兵主義」的建軍思想,而在戰役進行中,敵方的重炮陣地通常都設立於戰場二線,那麼,在二戰中摧毀敵軍炮兵陣地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 二戰時德國的師屬炮兵火力有多猛?標配150毫米重炮
    步兵團除輕重機槍外,還標配各型迫擊炮、反坦克炮、防空炮、步兵炮,以及2門150毫米SIG33重步兵炮。而師屬炮兵團火力更猛,裝備有105毫米le.FH18榴彈炮36門,105毫米K18加農炮4門,150毫米 s.FH.18 榴彈炮8門(有的12門)。
  • 薩沙談二戰日軍97式手榴彈
    大正10年式手榴彈並非傳統的投擲型手榴彈,還兼作為大正10年式擲彈筒的彈藥。所以擲彈筒,其實就是一門超輕型迫擊炮,作用類似於今天的榴彈發射器。大正10年擲彈筒是日軍第一款批量裝備的擲彈筒,射程最遠為175米,遠遠超過投擲手榴彈的距離,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成為日本步兵班的面殺傷火力支柱。
  • 二戰日本唯一專業步槍,粗鐵絲掰成的單腳架,23.9寸槍管比95式還要長
    說起二戰時期的日軍制式步槍,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三八式步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八大蓋」。作為一款1907年開始服役的武器,三八大蓋不是一塵不變的,日軍也研究了不少改良版,比如騎兵用的44式步騎槍,又比如狙擊手用的97式狙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