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普:二戰中攻擊敵軍縱深炮兵陣地的幾種方式你都了解嗎

2020-12-12 東北行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對敵人炮兵火力的壓制和反擊是非常重要的,蘇軍甚至提出了「大炮兵主義」的建軍思想,而在戰役進行中,敵方的重炮陣地通常都設立於戰場二線,那麼,在二戰中摧毀敵軍炮兵陣地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中國軍隊榴炮陣地

1937年淞滬會戰和後來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期間,日本鬼子都在戰場上升起了「觀測氣球」,這玩意兒雖然看著比較蠢笨,但是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氣球上的觀測兵會清晰地觀察到日軍的炮擊效果和對手的炮兵陣地方位,再引導大口徑榴彈炮火力覆蓋。

年輕的中國空軍在淞滬戰場就試圖攻擊過日軍的觀測氣球,但由於日軍飛機的攔截和防空炮火的密集未果。諾門坎戰役期間,蘇軍多次出動空軍戰機去摧毀日軍氣球,甚至為此引發了大規模空戰,最終佔據空中優勢的蘇軍還是擊毀了氣球,它同時也說明了這東西的作用和蘇軍的忌憚。

日軍氣球

根據火炮的具體特性,一般部署在二線的主要是大口徑支援火炮的陣地,而其它步兵炮、戰防炮等是需要抵近射擊的。對敵方縱深炮兵陣地的打擊方式,在二戰期間主要有炮兵反制、空中打擊、步兵偷襲等三種,而炮兵反制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搞清敵方炮兵陣地的準確方位與距離,因此炮兵觀測員作用突出。

炮兵反制中,除氣球之外,隱蔽在制高點的觀測兵也會通過測距和測位,引導本方炮兵壓制或摧毀敵人炮兵陣地。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第九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陳誠保定同學)在嶽麓山佔領陣地,部署了美式重炮團和第10軍山炮營,居高臨下給日軍步兵和炮兵以重大殺傷,就是因為戰場觀測效果較好。

王若卿在嶽麓山炮陣地

長沙防禦戰打響之前,王若卿巡視和觀察發現,南門外妙高峰的古塔極有可能為日軍炮兵觀測員所利用,緊急向薛嶽申請爆破之,雖然可惜,足見危險。

空中打擊理解容易,位於後方的炮群最大的天敵就是轟炸機,尤其是口徑大自重沉的重炮,隱蔽和轉移陣地都非常不易,一旦被敵機發現位置,後果必然是悲催的。在1943年中美聯合航空隊奪回制空權之前,日軍的輕轟炸機戰隊在戰場上非常肆虐,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經常被捕捉和攻擊,甚至連迫擊炮陣地都遭到攻擊,因為有恃無恐的日軍飛機飛得很低。

日軍炮兵陣地

除去炮兵反制和空中打擊外,另外一種有效戰法就是精銳分隊的敵後奔襲,專門消滅敵人的炮兵陣地。比如《亮劍》的趙莊之戰,李雲龍就派偵察連夜襲第89師的榴彈炮陣地,毀炮三門,氣的楚雲飛槍斃了負責警戒的部隊長。當然,這樣的縱深穿插也極具危險性,大部隊過不去,小部隊又容易被圍殲,比如侵華日軍的炮兵陣地,警戒也是比較嚴密的。

像二戰蘇軍的「卡秋莎火箭炮」,基本都搭載在汽車上,因為它雖然威力巨大,但是火箭彈長長的尾焰極易暴露位置,很快就將遭受德軍炮火報復或空襲,所以是「打完就炮」。網絡流傳炮兵陣地「只能存在八分鐘」的說法,大約就是這個意思,縱深炮兵陣地位置一旦暴露,後果是災難性的。

火箭炮陣地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有5個兵種在戰場上陣亡率最高,但都比不過他們
    戰場上,面對敵人猛烈攻擊,很多士兵都苦於手上沒有火力強大的武器。實際上,武器越厲害越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二戰的時候,美國的噴火武器在陣地上戰無不勝,噴火兵拿著這麼牛的武器,但是命運卻十分坎坷。由於殺傷力太大,只要敵軍發現噴火兵,就會全力射擊。二戰中,有很多兵種陣亡率極高,最高的就是這5種。排名第5的就是炮兵。據德國統計,一戰的機槍殺傷力極大,很多士兵都命喪機槍口下。索姆河戰役中,德國的馬克沁機槍火力迅猛,不到1天就打死了6萬名英國士兵。但是,到了二戰,火炮的殺傷力最大。
  • 三面受敵的陣地,面對南朝鮮營級攻擊,志願軍孤膽英雄守住山頭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黑雲吐嶺是我軍佔領的最深入敵軍縱深的一個陣地,地形非常重要,緊挨著金城通往敵軍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華川公路和敵人中部戰線的重要制高點赤根山,因此遭到了敵軍空前猛烈的反撲。
  • 二戰日軍炮兵的反坦克戰術
    日軍的反坦克炮、步兵炮、山炮、野戰炮、加農炮、榴彈炮、高射炮和岸防炮,都屬於防禦性武器。除非事先獲取情報預知敵軍裝甲部隊的動向,否則無法像進攻性武器那樣進行集中部署。坦克可以選擇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集中多少數量、以什麼方式發起進攻,進行防禦的火炮卻只能面面俱到。反坦克炮最大的優勢在於偽裝和隱蔽,一旦暴露目標,必將遭到密集的火力攻擊。
  • 對印自衛反擊戰,3人揍敵一營端掉炮兵陣地,可惜英雄訓練時犧牲
    面對這種形勢,中央高層領導人明白,不給這些人一點顏色看看,他們肯定是善罷甘休的,於是,高層決定派出一支部隊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教訓一下侵略者,其中,打得出色的西山口之戰,我軍副班長龐國興率領3人小組,深入印軍縱深地區15公裡,作戰5次,攻佔2個炮兵陣地,與印軍一個營對戰,並將其擊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7門火炮和2臺汽車,戰後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
  • 越軍因為一個錯誤情報,找錯我軍陣地,結果損失一個炮兵旅
    在戰鬥中我軍發現,越軍不顧一切的攻擊松毛嶺二線門戶169高地,於是集中炮火殲滅了這股敵人,後來才知道越軍當時因為一個錯誤情報,竟然找錯我軍陣地,結果白白損失了一個炮兵旅。為何越軍要出動主力部隊進攻松毛嶺呢?通過老山地區的地形可以發現,如果將整個老山防線比喻成虎頭,那麼八裡河東山,就是左邊的虎牙;老山主峰,就是右邊的虎牙;門牙的位置就是松毛嶺。
  • 罕見的二戰彩照 英國炮兵主力BL-140毫米榴彈炮
    這是一批非常罕見的二戰末期彩照,照片拍攝的內容為1944年,英國炮兵部署在義大利塞薩.奧倫卡市附近陣地上的BL 5.5英寸(140毫米口徑)榴彈炮。這款炮自1941年開始服役以來,它的身影出現在二戰、韓戰、南非邊界戰爭、兩伊戰爭、印巴衝突等戰場,厲害啊。
  • 古德裡安:裝甲部隊如何與炮兵、工兵協同作戰
    處於固定陣地中的炮兵為坦克進攻提供的火力支援範圍與炮兵觀察員的觀測範圍一致。若觀察員能隨著坦克進攻前進,則火力支援範圍就可以達到火炮射程上限,隨後就必須轉換陣地,有時這會削弱支援效果。戰馬拖曳的炮兵不可能跟上進展順利的坦克進攻,而車輛牽引的炮兵做到這一點也很難,因此,裝甲部隊希望得到一支機動性和防護力足以立即跟隨坦克前進的炮兵部隊。
  • 我們三個人端了印度一個炮兵營
    歷史上匪夷所思的事情之一,龐國興3人戰鬥小組擊潰一個印軍炮兵營後作報告時的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重點是電視都不敢這麼拍的,居然是事實,我解放軍戰鬥力之強悍,可見一斑。
  • 二戰日本炮兵火力水平如何?一個字亂 眼花繚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陸軍,最基本的火力來源依然是炮兵,尤其是師炮兵和統帥部炮兵。那麼,活躍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日本軍隊,炮兵火力水平究竟怎樣,是很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1937年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全部陸戰炮兵單位如下(不含高炮和要塞炮兵):14個師團屬野炮聯隊、3個師團屬山炮聯隊、2個獨立山炮聯隊、1個騎炮聯隊、9個野戰重炮聯隊、9個重炮聯隊。這些單位當時都採用平時編制,但具體火炮數有多少,並不清楚!
  • 對越反擊戰:許世友善用火力覆蓋,我軍48個團群毆越軍炮兵9個團
    前言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雙方主要參戰部隊為陸軍。為此炮兵的火力覆蓋,便成為這場戰役的關鍵!「打進去就是戰術」1979年對越反擊戰,是分為東西兩個戰場來進行的。擔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便負責東線廣西方向。許世友的作戰風格便是剛硬,這從他的軍事思想便可得知。許世友將軍有句名言:「什麼叫戰術?打進去就是戰術。」
  • 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28名蘇軍真能抵擋步坦協同的德軍麼?
    這句話你是否耳熟能詳?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杜博謝科沃村戰鬥中,「潘菲洛夫28勇士」留下了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此戰蘇軍第16集團軍316步兵師1075步兵團的28名戰士面對德軍精銳裝甲軍的猛烈進攻,堅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全體壯烈犧牲。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再現了這次戰鬥的場景。本文就借用此片來分析雙方的裝甲攻防戰術。
  • 對越反擊戰中 越軍步兵很優秀 經驗豐富 但我軍炮兵是終結者
    中越戰爭中,中國軍隊近100萬發炮彈幾乎蕩平了越南參戰部隊,使越南的步兵和炮兵吃盡了苦頭。我方部隊炮火的壓制與攻擊作用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中國軍隊每次進攻前,都用一輪一輪的炮彈雨洗地,先將越軍消滅大半,再用步兵收拾殘局。中越之戰,在當時雙方空軍都沒參戰的情況下,大炮和炮兵軍事素質是決定當時戰場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 回歸陣地戰?解析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放棄機動作戰的真實原因
    眾所周知,德軍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隆美爾以擅長裝甲機動作戰而著稱,他的外號「沙漠之狐」也是意指其在戰術上靈活多變、擅長機動作戰,他的幾場成名之戰都是通過使用裝甲部隊大膽的運動戰而取得勝利的。德意聯軍的步兵陣地由前沿陣地和主防禦陣地構成,前沿陣地僅僅是駐紮有少量兵力的警戒陣地,用於阻止英軍對主陣地進行火力偵察。而主防禦陣地才是最主要的戰鬥地點,位於前沿陣地後1-2公裡,呈縱深防禦部署,防禦縱深在2-3公裡。在往後就是裝甲預備隊,這些裝甲預備隊並有部署在遠離前線的地方,而是緊在主防禦陣地之後,可以為主陣地提供直瞄火力支援,增加主陣地的反坦克能力和重火力。
  • 如果所有二戰名將都在同一個群裡:戰略縱深誰最大
    之前說到的法國一開打就投降,隔了一些時日,又有法國名將出來反擊了,似乎還挺有理有據(發呆)知識點:1、戰略縱深是指軍隊做戰略性運動(與敵軍周旋,對敵軍部隊進行阻滯和擾亂)可以利用的地域空間。戰略縱深區域面積越大,軍隊得以喘息的時間越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重新集結和修整,決定是否要對敵軍進行攻擊。2、阿爾方斯朱安(1888-1967),法國元帥。1888年12月16日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東北部波尼(今安納巴)。畢業於法國著名的聖西爾軍校,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爆發後出任法國第1軍第15摩託化步兵師師長。
  • 向前進攻,詳解二戰英軍步兵連的進攻戰術
    通常來說英軍步兵連的進攻作戰是依託在上級單位火力支援下發起的,也就是常說的火力與機動,先是由支援火力對敵軍陣地展開火力覆蓋,然後步兵連在根據作戰計劃發起進攻。當然在進攻之前,英軍步兵連也會挑選一個狹窄的正面展開重點進攻。通常來說戰場偵察都會由營級單位來負責,然後根據偵察結果由上級指定步兵連的攻擊發起線和攻擊正面,再之後由步兵連對下轄的各級單位指定具體的攻擊目標,制定詳細的攻擊計劃。
  • 誰說美軍炮兵不行?一個團召喚300門重炮支援,2小時打垮敵王牌師
    阿登反擊中的德軍這裡以二戰中阿登反擊戰的雙子鎮之戰為例。在一次波次進攻中,SS第1裝甲師和SS第12裝甲師在幾個步兵師的掩護下向美軍縱深發起突擊。美軍203毫米重炮美軍炮兵相對於二戰其他國家的炮兵而言,最大的優勢是通訊器材齊全。前線的連、營級單位都可以很輕鬆地和後方取得聯繫,炮兵觀測員更是如此。炮兵部隊之間,美軍設立的炮兵群指揮部,可以通過快捷的有線或者無線通訊,與配屬的每一個炮兵連取得聯繫,快速調集目標射程範圍內的火力,制定炮擊計劃並快速實施,協同作戰。對於當時的蘇軍、德軍而言,這很難做到。
  • 老山之戰,我軍炮兵觀察哨一天要挨40發炮彈,許多戰士留下後遺症
    在幾次維護邊境安全、領土完整的戰爭中湧現了許多抗戰英雄,這裡便例舉一個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其中一個戰役——中越老山之戰中值得我們紀念的英雄們。老山位於中國雲南,是與越南交界的一座山,於1979年越南開始侵入我國老山邊界,建立軍事防地,1984年4月開始我國邊防部隊開始收復失地,而在這場戰役中,炮兵成為了我軍的制勝的法寶,越軍絕大部分傷亡都是由我軍炮兵造成的。
  • 從炮兵齊射,到戰略轟炸:美軍在溪山戰役中的空地支援火力
    拿下幾座高地,就可以居高臨下打擊溪山基地溪山戰役中美軍的支援火力1968年1月20日,越南人民軍果然開始對溪山基地展開了圍攻,881高地和861高地率先遭到了攻擊。越南人民軍的炮火非常猛烈,翌日就引爆了要塞中的主彈藥庫,這讓海軍陸戰隊們的彈藥開始吃緊,為了讓溪山要塞中的守軍獲得補給,美國空軍的C-130運輸機只在夜間能冒著越南人民軍的防空炮火於已經損壞的機場上投放補給(補給以彈藥為主,投放方式就是在跑道上滑跑,將物資推下飛機後立即起飛)。
  • 攻防互換,隆美爾的無奈之舉,詳解德軍在阿拉曼戰役中的陣地防禦
    德意聯軍補充的都是一些非摩託化的部隊,甚至還用空降部隊來彌補力量的不足,這種補充對於在沙漠作戰的德軍而言毫無意義,因為在沙漠作戰需要的是富有機動能力和攻擊能力的裝甲部隊,所以這相比於英軍得到的補充,德意聯軍相當於沒有補充。不僅僅是地面力量的缺乏,在這裡英軍還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經過一系列的實戰,英國空軍早已在空地一體戰中磨練出了經驗。
  • 二戰中空運不能作為後勤的主要方式?運力不足,危險過大是關鍵
    在戰爭中,後勤運輸往往是決定了勝負的關鍵。因為部隊如果沒有足夠的補給抵達,那麼持續戰鬥是不可能的。傳統的運輸包括陸地運輸和水路運輸,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大型貨輪,火車,卡車進行運輸,這些也是戰爭中主要的運輸方式。但是飛機誕生多年,卻從來沒有真正擔任過後勤運輸助理,那為什麼始終沒有真的擔任後勤運輸的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