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對敵人炮兵火力的壓制和反擊是非常重要的,蘇軍甚至提出了「大炮兵主義」的建軍思想,而在戰役進行中,敵方的重炮陣地通常都設立於戰場二線,那麼,在二戰中摧毀敵軍炮兵陣地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1937年淞滬會戰和後來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期間,日本鬼子都在戰場上升起了「觀測氣球」,這玩意兒雖然看著比較蠢笨,但是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氣球上的觀測兵會清晰地觀察到日軍的炮擊效果和對手的炮兵陣地方位,再引導大口徑榴彈炮火力覆蓋。
年輕的中國空軍在淞滬戰場就試圖攻擊過日軍的觀測氣球,但由於日軍飛機的攔截和防空炮火的密集未果。諾門坎戰役期間,蘇軍多次出動空軍戰機去摧毀日軍氣球,甚至為此引發了大規模空戰,最終佔據空中優勢的蘇軍還是擊毀了氣球,它同時也說明了這東西的作用和蘇軍的忌憚。
根據火炮的具體特性,一般部署在二線的主要是大口徑支援火炮的陣地,而其它步兵炮、戰防炮等是需要抵近射擊的。對敵方縱深炮兵陣地的打擊方式,在二戰期間主要有炮兵反制、空中打擊、步兵偷襲等三種,而炮兵反制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搞清敵方炮兵陣地的準確方位與距離,因此炮兵觀測員作用突出。
炮兵反制中,除氣球之外,隱蔽在制高點的觀測兵也會通過測距和測位,引導本方炮兵壓制或摧毀敵人炮兵陣地。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第九戰區炮兵指揮官王若卿(陳誠保定同學)在嶽麓山佔領陣地,部署了美式重炮團和第10軍山炮營,居高臨下給日軍步兵和炮兵以重大殺傷,就是因為戰場觀測效果較好。
長沙防禦戰打響之前,王若卿巡視和觀察發現,南門外妙高峰的古塔極有可能為日軍炮兵觀測員所利用,緊急向薛嶽申請爆破之,雖然可惜,足見危險。
空中打擊理解容易,位於後方的炮群最大的天敵就是轟炸機,尤其是口徑大自重沉的重炮,隱蔽和轉移陣地都非常不易,一旦被敵機發現位置,後果必然是悲催的。在1943年中美聯合航空隊奪回制空權之前,日軍的輕轟炸機戰隊在戰場上非常肆虐,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經常被捕捉和攻擊,甚至連迫擊炮陣地都遭到攻擊,因為有恃無恐的日軍飛機飛得很低。
除去炮兵反制和空中打擊外,另外一種有效戰法就是精銳分隊的敵後奔襲,專門消滅敵人的炮兵陣地。比如《亮劍》的趙莊之戰,李雲龍就派偵察連夜襲第89師的榴彈炮陣地,毀炮三門,氣的楚雲飛槍斃了負責警戒的部隊長。當然,這樣的縱深穿插也極具危險性,大部隊過不去,小部隊又容易被圍殲,比如侵華日軍的炮兵陣地,警戒也是比較嚴密的。
像二戰蘇軍的「卡秋莎火箭炮」,基本都搭載在汽車上,因為它雖然威力巨大,但是火箭彈長長的尾焰極易暴露位置,很快就將遭受德軍炮火報復或空襲,所以是「打完就炮」。網絡流傳炮兵陣地「只能存在八分鐘」的說法,大約就是這個意思,縱深炮兵陣地位置一旦暴露,後果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