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
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其中的「細惡」,是指小小的過錯,小過不慎,終釀大禍,甚至於亡家亡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
曾子說:「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
子思說:「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許多人間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騙,被自己情感主觀所蒙蔽的,非常之多。
曾子所著的《大學》注重修身養性的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真正禮的精神,在於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皆抱著虔誠恭敬的態度。
關於《禮記》,南懷瑾先生說過:「《禮記》,等於中華民族上古時期不成文的大憲書,也就是中華文化的根源,百科寶典的依據。一般人都以為,《禮記》只是談論禮節的書而已,其實禮節只是其中的一項代表。」
二、釋
「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學洞穿世事聚散無常的名言。所以,做人做事何不灑脫一些?曠達一些?
神是能思慮的主體,氣是活力的泉源。
佛家自隋唐以來,由智者大師所創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門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氣調息作為止觀的入手法門,如《小止觀》六妙門的數息、隨息等基本方法。後來演變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鍊氣功程序,再傳到了日本,便成為合氣道、武士道等的功夫。
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
三、道
《老子》的版本,一般習慣,都沿用魏晉時期王弼注的編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經》的象數。
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只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
道家形容道有成就的人為「宇宙在手,萬化由心」。
胸襟氣度包羅萬物,人格寬容博大,能夠原諒一切,包容萬匯,便是「儼兮其若容」,雍容莊重的神態。
四、儒釋道的從容
道家講清虛,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這時候的智慧自然高遠,反應也就靈敏。
著書立說的人,難免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除非真把古今各類書籍,讀得融會貫通,否則見識不多,隨便讀一本書,就把裡面別人的註解、觀念,當做稀有至寶,一古邋遢全裝進自己的腦袋瓜子裡去,成為先入為主的偏見。等再看到其他書有不一樣的見解就萬般排斥,難以包容,實在是於己無益。
老子、孔子、佛陀三位先師都有包容天地的胸懷,後世部分追隨者卻只是極力排斥除了自己一家學說外的其它學說,實在是與先師們的初衷背道而馳,還自以為是。
如何看待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可套句老子的話:「此三者同出而異名。」
淺顯而言,什麼是修道、修佛、修身(儒)的功夫?「從容」便是——從之、容之、從而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