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修佛、修身(儒)有共通之處嗎?「儒釋道」的從容

2020-12-15 瑞讀

一、儒

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其中的「細惡」,是指小小的過錯,小過不慎,終釀大禍,甚至於亡家亡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

曾子說:「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

子思說:「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許多人間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騙,被自己情感主觀所蒙蔽的,非常之多。

曾子所著的《大學》注重修身養性的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儼若思」,真正禮的精神,在於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皆抱著虔誠恭敬的態度。

關於《禮記》,南懷瑾先生說過:「《禮記》,等於中華民族上古時期不成文的大憲書,也就是中華文化的根源,百科寶典的依據。一般人都以為,《禮記》只是談論禮節的書而已,其實禮節只是其中的一項代表。」

二、釋

「崇高必致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於死。」這是佛學洞穿世事聚散無常的名言。所以,做人做事何不灑脫一些?曠達一些?

神是能思慮的主體,氣是活力的泉源。

佛家自隋唐以來,由智者大師所創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門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氣調息作為止觀的入手法門,如《小止觀》六妙門的數息、隨息等基本方法。後來演變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鍊氣功程序,再傳到了日本,便成為合氣道、武士道等的功夫。

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

三、道

《老子》的版本,一般習慣,都沿用魏晉時期王弼注的編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經》的象數。

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只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

道家形容道有成就的人為「宇宙在手,萬化由心」。

胸襟氣度包羅萬物,人格寬容博大,能夠原諒一切,包容萬匯,便是「儼兮其若容」,雍容莊重的神態。

四、儒釋道的從容

道家講清虛,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這時候的智慧自然高遠,反應也就靈敏。

著書立說的人,難免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除非真把古今各類書籍,讀得融會貫通,否則見識不多,隨便讀一本書,就把裡面別人的註解、觀念,當做稀有至寶,一古邋遢全裝進自己的腦袋瓜子裡去,成為先入為主的偏見。等再看到其他書有不一樣的見解就萬般排斥,難以包容,實在是於己無益。

老子、孔子、佛陀三位先師都有包容天地的胸懷,後世部分追隨者卻只是極力排斥除了自己一家學說外的其它學說,實在是與先師們的初衷背道而馳,還自以為是。

如何看待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可套句老子的話:「此三者同出而異名。」

淺顯而言,什麼是修道、修佛、修身(儒)的功夫?「從容」便是——從之、容之、從而容之!

相關焦點

  • 從易經衍生的儒釋道精髓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儒家:儒 天人合一--出世 是內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道 隱於小成--逍遙,就是超然於物外;寧靜致遠、心靜止水佛家:佛 得道成道--佛眼看世間,一切眾生皆在病中;諸惡莫作
  • 張三丰「三教合一」理論和道家「逆」的修身工程
    張三丰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張三丰以他博大精深的修真理論和驚人的武功,讓統治者敬服,他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千方百計請他出山擔任國師,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張三丰隱居山林,終身不士,天順三年(1459年)被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 淺論中華儒釋道三教發展與融合的過程
    中華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稱為儒釋道三家,三家之間的關係和結構,又有「三教並立」、「三教合一」的說法,當然也有「儒術獨尊」的傳統。但是,在利瑪賽把中華三教介紹給歐洲的時候,並不是說三種獨立的宗教」,更不是說三派學者因了信仰不同,便如同當今世界的宗教衝突那樣,你死我活、不相往來。
  • 儒釋道關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點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佛道都具有輔助王化、教化民眾的社會文化功能。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入中國內地以後,便與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處在相互衝突和相互融合的複雜關係之中。儒釋道在衝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及其發展路向。因此,儒釋道關係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 佛道雙修可以嗎
    佛道雙修含義:既修佛也修道,以佛入道、以道入佛。佛道雙休是被認可的。
  •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 仙不能超脫六道,而佛則可以不入輪迴,道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一期)仙,山人也。佛,弗人也。這種拆字雖不是很嚴謹,但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仙與佛,不僅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宗教神明,還代表著兩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世界觀。仙,一般而言是道教神明的總稱,他們是經過修煉,從人道成功求索到天道的人物。
  • 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對中國本土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個派別分別是儒、釋、道三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政治,軍事,教育,經濟,倫理等等都和這三家有很大關係。儒家有一部經典稱之為《四書五經》,裡面《大學》開頭就把儒學的所有基本含義都解釋清了,「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儒釋道三教論道:弘揚"和"文化 還世界太平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 《天道》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嗎?智玄大師想表達什麼?
    02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是什麼儒釋道就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價值觀,也是統治者最喜歡用的帝王心術,外儒內法,然後偶爾的休養生息,每次天下分分合合總能看到儒釋道的影子儒釋道三大體系其實是道統,對於儒學來說,繼承人有孟子、荀子、韓愈、王陽明。對於佛學來說,六祖慧能、達摩、還有禪宗和密宗。對於道學來說,有老子、莊子...我們必須區別學問和宗教的區別,學問是精神追求也是個人修養,而宗教是導人向善,告誡世人遵循倫理、道德、法律、規則、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控制人性的惡。
  • 《三聖會談》:儒、道、佛思想的交匯
    現在,一本小說一般的儒釋道解析《三聖會談》來了!你是否見過如此獨特的寫作手法呢?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不同時空的智者以「開會」和「閒談」的形式,闡述東方哲學。形式之新穎,頗有關公戰秦瓊的意味。通過幾位聖者所講述的故事,從聖者的經歷等源頭了解儒釋道的深意,這在現當代同類作品中極少見到。★現代社會浮躁異常,讀者需要情緒上的釋懷,心靈上的淨化。
  • 儒釋道多元文化 這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是炎黃子孫,不僅中醫醫藥知識與技術之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來自炎帝和黃帝,黃帝自己就親自通過治國,完成自己的修行,將國家治理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就是留下為君者治國本身就是修道、可以登天成神的路,這個修道回歸天上的文化,本就是我們這一期文明最開始的帝王——炎黃二帝留下的,已經在實踐中早就給出了參照和表率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其實,這些都是緣於質疑者對佛道文化的了解不夠,道教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創教,即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古碑,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碑,說明古代的高道高僧大德高士,是沒有宗教隔閡的,但後來有些信眾在執行過程中,沒能理解先賢用心,出現了分別
  • 這位莊嚴先賢是漢人修佛第一人
    莊子的道家思想為世人所熟悉,為天下人所稱道,但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漢族中,最先參透佛法的也是莊嚴先賢,他叫嚴佛調,他是中國漢人佛學文化第一人!嚴佛調又稱嚴浮調。為文獻所見之我國最早的出家修佛之人。下邳(江蘇睢寧古邳鎮)人,生卒年不詳。幼年穎悟,敏而好學,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
  • 看完這三句話,你就明白「儒、道、佛」的區別了,悟三教明人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佛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衍生出眾多支派,開枝散葉,並成為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在看似矛盾鬥爭中融合發展,猶如三枝奇葩,相互輝映。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
  • 國學講堂(313):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人因為有私情,利己之心嚴重,故有吉兇禍福之邂逅,故應取法深厚、平坦、忠實、大公無私的大地的體性,《周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人法地」。但大地雖然如此,還因勢之高低,質之軟硬,有滄桑之無常,須取法天道無不私覆、永不衰竭的運化之道,故「地法天」。但天還有四時變更、寒暑交替之幻化,還須師法生育天地、運行日月、天養萬物、無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大禹治水需要何等的勇氣!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遠古有軒轅黃帝、大禹治水等傳說,古時有《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等傳世之作,近代有毛澤東、胡適、魯迅、李大釗等傑出作家,現代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精神。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傳承,從而奠定了21世紀中華民族必然振興崛起的新時代。
  • 養生文化產品智能網——儒釋道思想文化和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中華文化的主要構架就是儒釋道文化。在儒,佛,道三大流派中,儒家的核心是如何成為一個好人,即完美人格。如果一個人有父母,那麼我們就是孩子。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