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わがし)是最具日本特色的傳統美食之一,是所有傳統日式糕餅和甜點的統稱。【菓】則是由水果的【果】字而來,加草字頭則表明點心中加入草本植物或水果、堅果製成。
據記載,最初的和菓子就是樹上結的果實,進入繩文時代後期,日本人掌握了乾燥、蒸煮、粉碎穀物的加工技術,「餅」(一種類似年糕的點心)和「団子」(即面丸子、糰子)就此出現,被公認為日式點心的起源。
到了奈良時期,大批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之外,也將茶文化和糕餅技藝帶回了日本。「八種糖果子」受到日本貴族的大力追捧,並在與大和文化融合後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和菓子」。因為糖和唐同音。
和菓子的選料十分講究,多以不含油脂的食材為主。餡料中最不可或缺的食材就是小豆,白色餡料一般以菜豆和扁豆製成。菓子皮所用的粉選擇的是品質較高的米粉和小麥粉,有時也會使用蕎麥、黍、慄子等。砂糖的使用不僅增加了甜味,它的保水性也使得菓子更加柔軟、保存性也更強。
和菓子按含水量分為生果子、半生果子和乾果子三大類:
1.生果子水分在30%以上,餅類、大福、羊羹、饅頭、練切等都屬於生果子,保存期較短,要趁新鮮食用;
2.半生果子水分在10%-30%之間,包括寒冰、牛皮糖、最中、烤物(銅鑼燒、麩燒、慄饅頭)等等,保存期稍長,可短期保存;
3.乾果子水分低於10%,常見的有落雁、金平糖、有平糖、花林糖等,保存期限最長,甜度也最高。
而烘焙果子主要是採用了對身體更健康的海藻糖,吃了也不會油膩,比起傳統的和果子相對更好入口。日本人認為和菓子必須具備「五感」:視、味、觸、嗅、聽。視覺上要求菓子必須漂亮,味覺上要嘗起來美味可口,觸覺則是指手拿的感覺和吃進嘴裡的口感以及切開時的感覺,嗅覺即食材本身所散發的清香。聽覺則寄託了日本人對美食的另一期待:「和菓子」的名字完全取材於自然界的萬物及詩歌、俳句、歷史典故、鄉土風俗等各種題材。每一顆「和菓子」都有其對應的季節,使用不同的食材和擁有特定的名字。烘焙果子也是一樣,採用了新鮮水果的外形和進口的餡料,讓口感更上一層樓。
和菓子與日本人的一生密不可分。在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要將秋季食用的貢品年糕、小豆飯、紅白饅頭等分發給鄰居;幼嬰出生後七日,要召集親戚們公布孩子的名字,大家一起吃盒子餅;當孩子1周歲時,讓孩子背著「力餅」(年糕)站起來走路,以表明孩子身體健康;三月三桃花節(女孩節)吃菱餅、桜餅、五月五端午節(男孩節)吃葉餅,柏餅。不光如此,日本每四年還會舉辦一次和菓子博覽會,堪稱和菓子界的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