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城市的文脈
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號
它們穿越時空
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當閩南文化走進校園
讓我們一起觸摸「非遺」的無窮魅力
與閩南藝術來一場獨家對話
為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泉州師範學院校團委、校社科聯和圖書館聯合舉辦閩南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以「體驗民間非遺,傳承閩南文化」為主題,邀請十位非遺傳承人進校現場教學。
一刀一紙一藝術,刻紙和剪紙作為泉州民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閩南人的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一番描、剪、刻、剔,玲瓏秀麗的圖案便躍現紙上,玩趣與雅致兼收,靈動與古樸並蓄。
如果說China是中國的一張名片,那麼磁灶傳統陶瓷也可以被稱為晉江的獨有標籤。陶瓷製作體驗分為三個部分:陶瓷拉胚、陶瓷雕塑和陶瓷彩繪。解開「拉胚」的字面,就是以「手」「立」土,做出造型「不一」的器物雛形。陶瓷雕塑是陶瓷裝飾的一種,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人物、動物等形狀。陶瓷彩繪則是在瓷胎器皿上進行描圖、填色。十二生肖、錦繡河山、動漫卡通……以年輕的想像繪製最古老的藝術。
妝糕人、糖畫是人們記憶裡抹不去的童年風景。「妝糕人」又叫 「捏麵人」,幾下揉、捏、搓、按,麵團就此有了靈魂。糖畫講究一氣呵成,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案,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傳承千年,蜚聲中外。木偶臉譜各式各樣,畫好了這臉譜,才能唱好這齣戲。描繪出心中的木偶形象,為它穿上斑斕彩衣,唱一出喜怒哀樂。
作為閩南的兩大特色漁女形象,惠女服飾和蟳埔女頭飾梳妝課堂獨樹一幟。惠女服飾的特色在於上緊下肥,露出肚臍,戴花頭巾和橙黃鬥笠。蟳埔女頭飾梳妝需先綰髮成圓髻,再用鮮花做「簪花圍」。這些色彩絢麗而美好,展現著漁女的樸素之美與對生活的熱愛。
除了閩南非遺體驗課堂,本次活動還開展了閩南文化燈謎活動。豐富多姿的閩南文化燈謎結合五彩繽紛的燈籠,既鍛鍊腦力又考驗知識積累。同學們穿梭其間,駐足流連。
人們常常這樣認為:非遺是神秘的、嚴肅的、傳統的,是和現代社會略有些脫節的藝術。事實上,非遺文化是紮根於生活、受時光洗禮的歷史饋贈,它是接地氣的精美、古老的新意,它美在跨越時空穿越千百年歷史來到你我的身邊。
特別鳴謝:
泉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
晉江市磁灶鎮(嶺畔)陶藝體驗基地
惠安女服飾省級非遺傳承人詹國平
花燈泉州市非遺傳承人傅草藝
江加走木偶頭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雪玲
泉州剪紙非遺傳承人楊民興
南平市糖畫非遺傳承人陳學珍
泉州市豐澤區蟳埔文化傳播使者黃麗泳
妝糕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明鐵
泉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磁灶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吳松森
晉江市磁灶鎮(嶺畔)陶藝體驗基地陶瓷彩繪專家吳康為
晉江市非遺項目磁灶陶瓷雕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小清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