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緊鄰上海的長三角城市,蘇州正加快對接上海。
11月20日下午,長三角一體化蘇州赴上海對接說明會、蘇州城市推介會在上海舉行。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表示,長期以來,蘇州的發展得益於緊鄰上海的獨特區位優勢,得益於上海的輻射帶動。
「今年以來,蘇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始終堅持學習上海、對接上海、服務上海、融入上海,積極承接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和 『五個中心』建設溢出效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許昆林說。
數據顯示,2019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4%,實際使用外資增幅達到20%;1~10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5%。
背靠上海,無疑成為近年來蘇州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今年初發布的上海市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上海在推進一體化過程中,要推進上海大都市圈協同發展。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在作城市推介時表示,蘇州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上海的輻射引領,正是基於「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讓蘇州「在大樹底下種好了碧螺春」。多年來,蘇州一直處在「學習上海」「接軌上海」的最前沿,是長三角中與上海聯繫最為緊密的城市。
兩地同城化,離不開交通一體化。
就在今年7月,滬蘇通鐵路開通,將蘇州下轄的三個全國百強縣——太倉、常熟、張家港編入了我國高鐵「八橫八縱」網絡中,結束了「地無寸鐵」的歷史,也將三地劃入到上海的「一小時城市圈」。
李亞平說,兩城變「同城「,往來如「串門」,是推動基礎設施融合對接的期盼與目標。經過多年努力,兩地軌道線網日趨密集。「蘇州北站擴建後將牽手上海虹橋樞紐,共同承擔長三角客運中心功能。滬蘇通鐵路一期工程已於今年全線運行,蘇州軌交S1線、10號線將分別與上海軌交11號線、17號線實現對接。」
除了軌交一體化的提速,崧澤大道—錦澱公路、城北路—嶽鹿路等省際斷頭路建成通車。本月初,正式貫通的東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將上海青浦到蘇州吳江的交通時間,由40分鐘縮短到5分鐘。在航運水網方面,今年太倉港與上海港合作開通「太申快航」駁運支線,補齊了兩港水上駁運的最後一塊短板。「我們還將繼續深化與上海港對接合作,努力把太倉港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貨櫃幹線港。」李亞平表示。
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縮短了物理距離,科技和產業創新則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階段的核心和關鍵。
在今年8月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星期天工程師」到浦東開發開放,長期以來,滬、蘇兩地在人才、技術和資本等方面交流互動緊密。近年來,蘇州對接上海金融、貿易、航運等領域,持續強化先進位造、現代物流等產業配套,與上海協同發展、錯位發展。
李亞平說,在兩地創新資源流通方面,蘇州積極投身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和G60科創走廊建設,科創、人才、政策等對接持續深化,與上海實現科技創新券通兌通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等一批龍頭型「大院大所」相繼投用。在兩地產業園區聯繫方面。「上海張江·張家港飛地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了G60科創走廊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園區。
今日會上,還舉行了合作籤約儀式。兩地共90個專項合作協議和項目合作協議現場籤約,包括平臺經濟項目12個,科技合作項目9個,產業合作項目19個,基礎設施項目5個,公共服務項目11個,文旅與金融項目11個,政府合作項目11個,示範區建設項目12個。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優質項目的落地實施,推動滬蘇兩地在科技協同創新、產業融合發展、交通互聯互通、生態共建共管以及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許昆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