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鞍山海城市中小鎮中小村,規劃整齊的小區樓房、滿目秋葉的綠化苗木、悠閒繁華的商業步行街、歌聲飛揚的文化廣場組成的亮麗風景讓人心曠神怡,仿佛徜徉在畫中。「這兩年咱村的改造力度越來越大,受益的自然是咱老百姓,白天忙活完手裡的活兒,晚上就到新修的健身廣場跳個痛快,小日子過得別提多美了!」談起當下的幸福生活,村民們臉上笑開了花,滿口都是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稱讚。
當下在海城,像中小村這樣的鄉村比比皆是。作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之一,去年以來,海城市按照「山川美、城鄉美、人文美,人與自然和諧美、城市與農村整體美、歷史與現代融合美」的美麗鄉村建設標準,以環境好、產業強、農民富、民風淳為目標,通過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民風、豐富文化生活等措施,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百姓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人居環境美起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外在體現,更是農民有更多獲得感的物質基礎。為此,海城市把人居環境美起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
首先,突出特色,因村施策。採取「私人訂製」的方式,修訂完善了「多規合一」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結合市域地貌在東部8鎮突出建設生態旅遊型、果品採摘型、觀光農業型鎮村;在中部10鎮區突出建設服裝商貿型、將軍故裡型、電子商服型、傳承古韻型、棚菜生產型鎮村;在西部9鎮突出建設魚米之鄉型、溫泉度假型、田園風光型、溼地生態型鎮村。建設中不搞千篇一律,積極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
其次,優化設施,改善環境。深入實施以「綠化、硬化、淨化、亮化、美化、優化」為主要內容的鎮村「六化」工程,完成綠化植樹321.6萬株,實現綠化全覆蓋。各村主要道路全部實現硬質化,次要道路及宅間路採用簡易硬化鋪設。充分發揮農戶、保潔員、村委會3個主體的作用,形成了戶投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在全市361個行政村安裝電源路燈和太陽能路燈。全力推進基層便民服務窗口建設,共建立27個鎮級政務服務中心、361個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服務體系。
再次,整合資源,凝聚合力。整合城建、農業、環保等部門建設資源,形成村民自建、上級幫建、社會共建,省、市、鎮、村、戶五級聯動的運行機制。目前全市建成農家樂特色村71個,古韻水鄉、溼地文化、棚菜生產等特色村32個。形成了西柳中國商貿城、南臺國際皮革皮具城、牌樓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和騰鰲工業園區等國內外知名的村鎮經濟產業集群,帶美、帶富了近百個村。
海城還堅持以「德」為魂,讓百姓家吹進文明風,形成新風尚。連續舉辦了六屆道德模範、「海城好人」頒獎典禮,選樹了136名各級各類的先進典型,其中7人入選「中國好人」、5人入選「遼寧好人」,全市公交站點全部張貼「海城好人、道德模範」宣傳畫。在全市農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堅持持續開展道德評議、文明勸導、調解糾紛等活動,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全市還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100%的農戶參與其中,全市共評選星級文明戶9000餘戶。
為了豐富百姓業餘文化生活,海城還堅持把文化生活美起來作為農民素質提升的載體,通過開展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活動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深入推進農村書屋建設,在全市企事業單位、社區、部隊等地共建立圖書館分館流動站7處、369個農家書屋,為基層配發各類圖書8萬餘冊。引導市直各單位特別是各級文明單位開展結對幫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在物資幫扶的基礎上,突出送文化、育文化,開展文化下鄉、骨幹培訓和文明禮儀知識進家庭宣傳活動,推動文化下鄉活動制度化、常態化。
(責任編輯:張爽)
東北新聞網
微信訂閱號
東北新聞網
手機版
東北新聞網
法人微博
新聞客戶端
Android版
新聞客戶端
iPhone版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