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原名李瑞超的李誕還是著名廣告公司奧美的文案,上班寫稿,下班喝酒在微博寫段子,死胖子王建國還是一個憤世慨俗的文藝青年,卡姆正在準備自己的藝考,夢想成為一名演員;
此時,周立波帶走了他的招牌節目《壹周立波秀》出走東方衛視,失去了王牌節目之後,作為編導的葉烽正在著手準備《今晚80後脫口秀》而苦惱;
2014年,《今晚80後脫口秀》收視率衝到了全國第二,成為東方衛視的金字招牌,王自健口中的蛋蛋和建國也開始上臺表演,池子正在輟學,思考未來究竟要做什麼,葉烽聯合了幾個人成立了笑果文化;
2015年,由於尺度和過審的問題,《今晚80後脫口秀》收視率慢慢開始下降,李誕和王建國被葉烽一腳踹上去進行表演。
2017年,《今晚80後脫口秀》的節目製作組和東方衛視產生分歧,從此分道揚鑣,笑果文化也開始策劃另一款節目《吐槽大會》並且一炮而紅,播放量超15億,捧紅了李丹和池子,還獲得王思聰的投資;
2019年,《脫口秀大會第二季》上線,在池子和李誕雙雙陷入醜聞,沒有登場的情況下,反而湧現出呼蘭和趙曉卉等等新人,而卡姆則是憑藉自己的一頓爆說庚哥,從龐博手中接過「脫口秀大王」的稱號,以炸場王的稱號,火遍全國,還成功開展了自己的全國脫口秀巡迴秀。
因為看上去形式簡單、進入門檻低、方式新潮,近幾年脫口秀呈星火燎原的勢頭在國內蔓延開來,為年輕群體所追捧。
在觀看脫口秀爆笑的背後,不禁會讓人產生思考,這種「新興的」喜劇形式,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什麼是脫口秀?
脫口秀最早起源於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集會,在集會上人們討論各種社會問題,隨著媒體的發展,脫口秀漸漸在電視上開花發展。
這種談話內容尖銳,同時不失幽默的談話形式,漸漸為觀眾所接受。
當脫口秀這個形式傳入國內的時候,又漸漸發生了變化,有不同的流派和表現形式。
在香港,就以黃子華為代表的棟篤笑,以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的單口喜劇;
還有就是目前,以笑果文化大多數演員為代表的「脫口秀」,本質上都是單口喜劇的表現形式。
而我們下面所說的「脫口秀」,也正是這種單口喜劇的「脫口秀」。
笑果文化的脫口秀
提到脫口秀,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能夠逗笑。
雖然幽默並不膚淺,但是如果給人留下有且僅有搞笑這一個標籤,就會給人一個膚淺的印象,對於想將脫口秀成為一個行業的笑果而言,並不是那麼好。
所以,從《脫口秀大會》的「笑是生活的解藥」到《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用笑點爆擊痛點,用幽默和生活和解」。
兩季的主題,都可以看到笑果在策劃這個節目的時候,並非簡單的想為觀眾帶來歡笑,而是希望觀眾能夠透過笑容去觸達生活更為深沉的層次。
在兩季《脫口秀大會》上的每一期的選題「做人不能太折騰」、「北上廣愛來不來」、」人生沒有撤回鍵「」做生活的甲方「等等。
這些都是每個人都要在生活中不想面對,但又不得不去面對的困擾。
笑果文化的脫口秀(下面為了稱呼方便,一律稱呼為脫口秀)在有了最貼近生活和最能引發情感共鳴的議題選擇出來之後,在舞臺上,通過語言結構和滑稽表演,通過「段子「的形式展現出來,迅速引發受眾共情。
而脫口秀在表演形式上,則是選擇了以自身生活經歷為出發點,通過展現自身狼狽,或者嘲諷自己,來達到讓觀眾歡笑的結果。
這種自嘲和嘲諷背後的邏輯,是演員將痛苦變成了觀眾的歡笑,讓觀眾能夠得到情感上的宣洩和滿足,從而產生一種「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感受,從而產生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和顏面上的歡笑。
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喜劇則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悲劇,是因為有價值,被毀滅,才有悲涼的感覺,而喜劇,則是因為本身的沒有價值,被撕破還妄圖獲得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滑稽。
而脫口秀演員的自嘲,本身作為一種主動汙名化過程,放下身段,去扮演一個「小人物「,就是一種主動接受生活,主動選擇叛逆的思想表達。
在這種表達之下,就有了「喪而不頹「的效果。
城市化高速發展下的群體焦慮與群體娛樂,解構主義的脫口秀完美契合精神需求
在中國,笑,是一種奢侈品。
從「君子不重則不威「到」寵辱不驚「,再到在魯迅眼中」中國人典型性格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冷漠麻木「
中國人似乎不會笑,在正襟危坐的權威統治下,笑,一直都是被壓抑的。
而在作為因為城市化飛速發展,而帶來的孤獨、渺小、無力感而導致焦慮的青年一代,也有因為工作、戀愛、家庭等等社會因素而導致過重的壓力。
隱藏在脫口秀的自嘲和調侃之下的叛逆,才是一種集體意識上的放飛自我。
自嘲不是目的,渴望尋到同伴、渴望得到慰藉,才是目的!
而在必須要走出自我空間,進行群體活動的脫口秀,顯然就是一種心靈慰藉和歸屬。
在群體的社會活動中,脫口秀用段子解構雞湯,用滑稽抵抗主流的精英主義。
「想當年談戀愛的時候,我的閨蜜選擇了一個大款,而我選擇了沒房沒車的程璐。我覺得我是獨立女性,要自己找自己喜歡的男人。這麼多年過去了,果不其然,我的閨蜜過得比我幸福多了,但我不後悔,每次想到這些,我都會留下兩行獨立的淚水!「
「你把老公當兄弟,破腹產算什麼,不就是為兄弟兩肋插刀嗎?「
「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因為運氣差的都笑不出來。「
脫口秀演員,將社會議題,公共事件的嚴肅內涵通過口語化、解構化的段子,將社會事件,一件又一件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段子表達出來,收穫了一聲又一生的哈哈大笑。
在脫口秀現場,所有人都相信,只要盡情地表達觀點,盡情地嘲笑苦難,就能從中尋到生活與苦難的平衡。
雖然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但脫口秀本身,將所有的問題都付之一笑,這種行為本身是是英雄主義,還是偽英雄主義?因為在脫口秀現場哈哈哈的背後,消解的只有時光,而並非問題和生活困擾本身。
而在哈哈哈之後所獲得的面對苦難的勇氣,又是否真正能將觀眾從苦難中拯救出來?這都需要時間去驗證。
換句話說,脫口秀所帶來的,究竟是精神麻藥,還是生活良方?
卡姆奪冠,王建國的發言,滑稽表演與語言結構的對決
在決賽上,卡姆以「用搞笑來比賽,這件本身就挺搞笑的。「作為自己最後的一個段子。
隨後王建國發言「卡姆懂喜劇,但不懂段子。「
很多人都質疑王建國輸不起,但事實上背後,這是對作為喜劇的一種表現形式的脫口秀不同認知。
在脫口秀演員中,卡姆算是特立獨行的一個演員,相比起其他人,卡姆的肢體動作等大,情緒更加飽滿,效果也更好,氣氛也更炸,號稱「線下炸場王」。
而卡姆也是在《脫口秀大會第二季》上如願以償地將脫口秀大王一頓爆當。
在卡姆的表演上,可以明顯看出,卡姆的表演風格是帶有明顯戲劇表演中的「滑稽」,而非語言藝術當中的「幽默」。
所以,徐崢點評卡姆的表演,很好笑,但是到底說了什麼,自己一點都沒記住。
相比起卡姆的表演,以王建國和李誕為代表的脫口秀演員,則是有著傳統相聲抖包袱一樣的邏輯——笑點(包袱)並不是直接丟給觀眾,而是經過三番四抖,層層鋪墊,最後反轉達到笑點。
而在講述完一件事一個段子之後,演員會停下來,給觀眾呼吸氣口,等待觀眾笑完了之後,再進行下一個段子的講述。
但段子與段子之間,本身是沒有任何邏輯關係的。
雖然冠以「主題脫口秀」的名號,但在舞臺上看到的脫口秀往往都是碎片構成的,但卻具有強烈的戲劇性質。
這時候,再回頭看脫口秀演員所講述,所扮演的「落魄小人物」講述的「心酸往事」,也只不過是戲劇表演的一種手段罷了。
不管是滑稽也好,語言藝術也罷,最終都是為了獲取觀眾的笑聲。
所以,脫口秀並不能成為解決生活困難的方法,更多的是起到生活的調味劑,觀眾在哈哈哈的背後,收穫一時的快樂以及一點的慰藉也就足夠了,觀眾也根本沒想過從一個「搞笑」的人的身上,說出來「搞笑」的話來解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