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區南江街道雲良村脫貧群眾代表龐日光:單腿走出貧困「沼澤地」

2021-01-20 玉林日報

近日,記者在玉州區南江街道雲良村見到了脫貧群眾代表龐日光,他大汗淋漓,正好忙完保潔員的清潔工作。今年43歲的龐日光,19歲在磚廠上班時出現了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右大腿高位截癱,從此行動不便。但龐日光並沒有被打倒,而是憑著過人的毅力,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

「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得幹出名堂,給殘疾人做個榜樣,憑自己的勞動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龐日光說。

龐日光雖然身體殘疾,但工作起來依然幹練。

笑對命運接二連三的打擊

在雲良村一提起龐日光,沒有誰不為他豎起大拇指。初見龐日光,未見其拄拐杖,記者對此有些意外。「自從截肢後,24年來我就從來沒有拄過拐杖,正常人能跑、能蹦、能跳,我一樣不落。」龐日光笑呵呵地說。

說起自己的人生經歷,龐日光感慨萬千。這些年,他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有一段時間我活在人生的陰霾裡,心情不好,也很煩躁和鬱悶。家庭的經濟負擔、別人的閒言碎語等,讓我的心情糟透了。」但悲傷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逼迫自己不斷奮鬥,「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哪怕沒了一隻腳,我不拄拐杖也能走山路、幹農活。」

在妻子的鼓勵和村幹部的關心下,龐日光嘗試著上山砍柴、下地種田種菜。剛開始因為身體不平衡,常常摔跟頭,但龐日光從不叫苦叫痛,而是逐步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掌握平衡要領,然後餵豬、種莊稼、打理菜園……如此艱巨的勞作,強健的年輕人都會覺得辛苦,然而只有單腿的龐日光卻能挑起50多公斤的稻穀,還做得利利索索、穩穩妥妥,用一隻腳撐起了一個家。

日子逐漸有了起色,然而大兒子出生後卻患小兒麻痺症,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兒患了甲亢,成為一名慢性病患者。2015年,龐日光戶被認定為貧困戶。

「我是家裡的頂梁柱,人不能倒,信心不能失!」命運給了龐日光接二連三的打擊,他卻要給予命運有力的回擊,憑著頑強的毅力和精神,他誓要創造幸福的生活。

鍥而不捨書寫精彩人生

為增加家庭收入,一無基礎、二無資金、三無技能的龐日光,憑著一股勇氣,開始了他艱難的脫貧歷程。

剛開始,龐日光通過養豬事業,生活狀況節節攀升,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最後虧了20多萬元。2018年,龐日光在拆掉豬場後,一家僅靠打點零工維持生活。村幹部、第一書記、幫扶聯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最後,村裡決定聘請龐日光為村裡包片的保潔員,每月收入近1000元。同時,幫扶聯繫人也積極為其家人尋找就業機會,其妻子和小兒子都找到了工作,為家裡增加了兩份經濟來源,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

龐日光在做好清潔工作的同時,又找到了建築工的工作,用勤勞的雙手為家庭增加收入。相關部門也給他們患小兒麻痺症的兒子辦理了殘疾人證,民政部門將其納入了A類低保,每月有310元的低保補貼。2018年,龐日光戶成功實現了脫貧。

脫貧對龐日光來說只是人生的一個裡程碑,而小康才是他的奮鬥目標。當幫扶人告訴他玉州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許多脫貧幫扶政策,貧困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增收脫貧,「5+2」特色產業可以實行以獎代補機制時,龐日光心動了。他決定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租用荒廢農田種植了6畝優質水稻,還養雞30羽。對此,2019年龐日光獲得獎補金5000元。此外,在扶貧公司的引導幫助下,龐日光還參與異地發展產業種植中藥材,獲得相應的分紅。

2019年,龐日光戶人均年收入達16000多元,與2018年人均7000多元相比,日子好了太多。

龐日光的心態很好,他說:「我不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坎坷,在我變成殘疾人後,妻子始終陪伴在我身邊給予支持,我真的很感激她。所以工作不忙碌時,我只想帶妻子出去旅行。」談話間,龐日光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蹲在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要小康,這些都治不了窮、拔不了根,人殘但不能志短,自力更生才能脫貧致富!」

原標題:單腿走出貧困「沼澤地」——記玉州區南江街道雲良村脫貧群眾代表龐日光

相關焦點

  • 玉林市玉州區:十三個貧困村萬餘貧困人口出列
    1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11748貧困人口脫貧,成為玉林市首個全部貧困村脫貧摘帽的縣(市、區)。玉州區是如何打贏這一場脫貧攻堅戰?該區積極找準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的結合點,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選優配強脫貧攻堅工作隊員,想方設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同頻共振、互促互進,為在全市率先實現「十三五」時期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 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辦事處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分界村農村環境...
    廣西桂春工程項目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受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辦事處 的委託,就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分界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施工建設工程項目(項目編號:YZCGG20160909AG(GXGCYL2016073))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 廣西玉林市玉州區 扶貧產業「造血」能力顯現
    原標題:廣西玉林市玉州區 扶貧產業「造血」能力顯現   近日,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廣恩村召開村裡的鵝鴨養殖扶貧基地
  • 水月巖邊雲良村,藏著曾經風靡一時的「糖水荔枝罐頭」故事……
    《美麗玉林行》之荔枝文化說⑩玉州區南江街道雲良村坐落在五彩田園水月巖景區旁邊是一個湖光山色的古樸村落這裡曾經是一個水果之村種植有幾十種水果品種最主要的品種便是荔枝因為距離玉林罐頭廠近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是玉林罐頭廠的荔枝直供產地至今,村裡還有500
  • 網傳「南江街道廣恩村有一名確診患者」?真相是...
    網傳「南江街道廣恩村有一名確診患者」?真相是...玉林市玉州區衛生健康局接到通知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緊急組織醫務人員對上述4名河北來玉人員及4人所工作的南江街道廣恩村某工地80名工作人員開展核酸採樣工作,於當日20時出具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 加快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看北門街道如何發力!
    近期 市委書記胡世忠來到吉州區北門街道 調研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 他強調,要提高站位,強化責任 精準施策,力求實效 扎紮實實地引導、帶領 和幫扶貧困群眾共同向小康社會邁進 那麼 北門街道城鎮脫貧解困工作如何展開 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 唐河縣大河屯鎮:脫貧典型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教室內座無虛席,幾十名貧困群眾正聚精會神地聽報告。講臺上,2020年河南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大河屯鎮馬莊寨盲人殘疾青年李喜柱正生動地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學習電動車修理技術、光榮脫貧奔小康的歷程。「雖然我眼瞎了、腿瘸了,但我一直告誡自己:不當懶漢當硬漢,擼起袖子加油幹!」
  • 惠東縣大嶺街道建檔立卡601戶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截至今年3月底,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脫貧退出601戶1515人,退出率達100%;貧困戶子女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96.05%;352名貧困戶子女的教育生活費補助發放率達100%;困難群眾建房、上學、就醫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惠東縣大嶺街道脫貧攻堅戰果喜人,捷報頻傳,街道全體幹部職工和群眾在扶貧路上用辛勤和汗水書寫著魄力與擔當。
  • 弘揚勞模精神,爭當巾幗出彩人——勞模王麗娟,日光溫室中走出的...
    在涼州區下雙鎮漲泗村,有這樣一位女子,她憑藉黨的好政策,靠種植日光溫室蔬菜,發家致富,帶領全村婦女走上發家致富路,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堅韌奏響了新時代女性之歌。她就是剛剛被評為甘肅省勞動模範的下雙鎮漲泗村婦聯主席王麗娟。
  • 湖北宜昌:交出脫貧答卷44.25萬人走出貧困
    千村萬戶展新顏 昂首闊步小康路茶葉飄香致富路。三峽日報通訊員 望作信 攝興山縣鄉村振興推廣中心,集遊客接待中心、培訓推廣中心、規劃展示中心、鄉風文明中心為一體。縱觀往來,宜昌有5個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3萬戶44.25萬人。然而,山高沒有志氣高,崖深沒有功夫深。宜昌,有擺脫貧困的渴望,更有戰勝貧困的幹勁和豪情。
  • 庭審零距離——玉州區法院庭審走進玉鐵社區
    庭審零距離——玉州區法院庭審走進玉鐵社區 2020-12-21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勵志自強勤耕耘 脫貧致富路寬廣——興義市坪東街道鍋底河村貧困...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往後難度越大。只有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鍋底河村位於興義市坪東街道辦事處西南部,距辦事處4公裡,國土面積15平方公裡,下轄8個村民組868戶4216餘人,貧困戶127戶689人,群眾收入主要靠種養業和外出務工為主,屬省級三類貧困村。
  • 懷寧縣: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原動力」
    據懷寧新聞網消息 懷寧縣始終從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入手,採取三大措施撬動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戰中主體作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效。「脫貧典型」激鬥志。為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該縣充分利用「巾幗扶貧夜校」、道德講堂等平臺,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情」,向貧困群眾講述脫貧致富的典型事例,激發貧困戶的脫貧願望,培養貧困群眾的自信心和奮鬥能力。
  • 歷時3年,淄博高新區四寶山街道176戶383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淄博高新區四寶山街道辦事處,在這49.2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頭連著小康,一頭連著脫貧。從2016年開始至今,1000多個日日夜夜,1000多名黨員幹部,不拋棄、不放棄,現有176戶383名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回首來時路,以黨建引領作楫,以真抓實幹為帆,四寶山街道19.5萬餘群眾,攜手奔向更加廣闊的小康航程。
  • 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脫貧戶嘗到產業獎補甜頭
    中新網廣西新聞8月20日電(陳明蘭 李澤 羅仲平)在脫貧攻堅戰中,廣西玉林市玉州區認真落實產業獎補政策,加快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步伐,許多貧困戶依靠產業獎補政策,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得到激發。
  • 雲南雲龍縣天燈村走出貧困時代!村民: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的年代,天燈完小學生食宿條件有限,學生家長就在學校旁邊的山坡上自建房屋,提供孩子食宿,房屋均為垛木房,最多時達到84棟,大的小孩畢業了,房子又留給小孩子或親戚的小孩使用,不少家庭使用了幾代人,有人就把這片垛木房稱為「學生村」,拍攝希望工程「代言照片」的謝海龍來到天燈,都感動不已。重視教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 出一份力 盡一份心 香港各界情牽南江脫貧攻堅
    主動請纓「早在4月籌備成立促進會期間,我已去南江做過實地考察。一些老人因付不起手術費,每天忍受白內障失明之痛;一些貧困學生、留守兒童因家裡貧困,失去童年的學習光陰和樂趣。數次考察經歷,令我們感受深刻,下決心要幫助更多內地同胞脫貧。」譚錦球是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的召集人。
  • 蓬萊登州街道開展幫助貧困群眾過暖冬過好年活動
    近日,蓬萊市登州街道開展幫助貧困群眾過暖冬過好年活動,通過入戶幫扶、社會募集等方式為貧困群眾送去暖心物資,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冬季和春節期間生產生活難題,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入戶幫扶,滿足過冬生活需求。
  • ...竭誠幫扶貧困群眾丨甕安縣甕水街道辦事處茅坡社區駐村隊員張雪
    我叫張雪,是甕安縣甕水街道辦事處茅坡社區的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甕水街道辦事處茅坡社區過去是國家三類貧困村,特別是較偏遠的潘家寨村民組分布最多。  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接到任務後我離開案頭,走進村頭,走村串寨,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利用一周時間,我就走訪了網格內24戶農戶99人,其中精準扶貧戶7戶,詳細了解潘家寨從貧困落後的小村寨到現在自立自強的美麗村寨的變化。
  • 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新華社昆明8月31日電 題: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新華社記者王海霞 丁怡全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還有一個跟著哼」「兩歲的娃娃,三歲的燈齡(意為孕育期間已在學習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