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倉健《追捕》與中國往事

2020-12-24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1978年,14歲的

張涵予

生活在北京的部隊大院,一放學,書包一扔,三四十個孩子在院兒裡玩到天黑。吃完晚飯,扔下飯碗再接著玩。因為淘氣,他學習不用功、成績不算好,嚴厲的父親很著急,天天打他。


  改革開放的第一年,中國向外國敞開大門,引進了第一批外國電影,其中有一部名字叫做

《追捕》

。這部日本電影一夜之間在中國火了起來,男女老少都爭相去觀看,年少的張涵予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最初觀看的時候,他被裡面生動的配音和臺詞所吸引,努力用腦袋記下裡面的話。還有很多記不住的,就再看一遍,在黑漆漆的影院裡,拿著本子和筆一字字地寫下來。「我想把影片一開始第一個人說的話到最後一個人說的話,全部記下來」。張涵予說。


  為了記錄和核對臺詞,張涵予一共在影院裡看了30遍《追捕》。


  這30遍

《追捕》

也徹底改變了張涵予的人生道路。之前一直學習畫畫的張涵予,決定做一名配音演員,並開始模仿裡面的大反派「唐塔大夫」說話。給唐塔配音的是上海譯製片廠的

邱嶽峰

老師,

張涵予

非常崇拜他。


  上高中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剛剛成立了國際部譯製組,張涵予毛遂自薦,把從邱嶽峰那裡「偷師」而來的成果製成錄音帶寄過去,順利獲得了認可,小小年紀就走上了配音演員的道路。


  40年後,

張涵予

已經是國內一線大明星,以塑造銀幕「硬漢」形象著稱。在接到新版

《追捕》

的邀請後,他當下決定參演,推掉手中所有工作。那時候他還完全不知道劇本長什麼樣,一切只源於「追捕」這兩個字。


  張涵予只是當時中國眾多

《追捕》

狂熱粉絲中的一員,當然,他是很特殊的一員,因為如今他將飾演一代男神

高倉健

曾經飾演的角色。



十年浩劫後的開放
最早引進海外片 高倉健轉型之作


  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中日友好進入了蜜月期。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環,作為10年荒蕪的中國電影界,引進日本電影就變得順理成章。


  《追捕》

中國引進的兩年前就在日本上映了,根據

西村壽行

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日文原名可直譯為《涉過憤怒的河流》。原著小說由德間書店出版,旗下的大映電影公司改編成為電影,可以看做一種捆綁式的商業推廣行為。


  當時導演

佐藤純彌

剛剛脫離東映電影公司,手下沒有自己的拍攝團隊,所有他拍攝

《追捕》

時,從執行製片人到副導演借用的都是

山本薩夫

的老搭檔。

山本薩夫

剛剛跟大映合作過

《金環蝕》

(1975),原定擔任

《追捕》

的導演,因檔期衝突就推薦了佐藤純彌。後來事實證明,他的老搭檔們都十分給力,影片中出現的私人飛機、賽馬等「奢侈」物品都是製片人自己的。在一場戲中,一群賽馬奔跑在東京最繁華的新宿街頭,當時也是製片人通過自己在警局的關係搞到了許可證;這在日本是史無前例的,那之後也再也沒人拿到過許可證。


  那時候,

高倉健

也剛剛從東映電影公司退出。作為東映俠義動作片的臺柱,他曾主演大量此類型電影,包括

《日本俠客傳》

系列、

《昭和殘俠傳》

系列、

《網走番外地》

系列等。打多了自然心生疲倦,自立門戶後他打算嘗試不同的角色類型。

《追捕》

是他離開東映後的首部作品,飾演為了自證清白而走上逃亡之路的檢察官杜丘。


  飾演女主角「真由美」的

中野良子

,也厭倦了東映給她設定的戲路。真由美熱情勇敢,她騎著馬解救自己的愛人,在野外將自己獻身。在當時日本屏幕上,這樣的女性形象十分罕見。


  因此對於三位主創而言,

《追捕》

都是一次隨心的大膽嘗試。


  《追捕》

起初在日本上映後,並沒有獲得什麼特殊的反響。甚至有不少評論家批評這部電影情節破綻百出、人物形象不合情理。1979年中野良子第一次來到中國,自己也被受歡迎的程度驚呆了。她回憶說,喜歡我的粉絲們聚集在飯店的門前,喊著真由美的名字;粉絲的呼聲不停地在耳邊迴響,甚至擔心自己會不會精神失常。


  據

佐藤純彌

介紹,一開始

《追捕》

只是一部普通電影,沒有引起大反響,也算不上失敗,還小小地賺了點錢。在中國受到歡迎的消息傳到日本國內後,一些觀眾出於好奇,跑去觀看了這部電影。

中國「炸」開了
引領時尚潮流 顛覆國民認知


  「追捕」的風潮席捲了中國。據張涵予推測,當時起碼4億中國不止一次地觀看了這部影片。據日本人在1999年的一個調查,80%的中國人看了這部電影。按照當時10億人口來計算,至少有8億人看過了。日本人吃驚地說,這是日本電影史上看日本電影人數最多的一次。



杜丘式的風衣被搶購一空


很多人在不颳風的時候豎起衣領


戴上不捨得撕去商標的蛤蟆鏡


到處是「真由美」理髮店


商店裡有「真由美」化妝品和帽子


大家用橫路敬二來罵人


背誦大段的臺詞



杜丘和真由美的後來......


  那時候有好多小品、相聲都會借

《追捕》

的梗調侃。其中最著名的是楊振華和金炳昶《下棋》,講的是一個

《追捕》

狂熱粉絲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活學活用電影臺詞。「跳啊,跳吧,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請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影片中矢村警察催促長岡跳下樓去贖罪的話,被運用到下棋的場景中。當楊振華哼起《追捕》「啦呀啦」的主題歌時,下面的觀眾也是一陣興奮的歡呼。


  旅日華人學者姜建強向時光網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仍是十分感慨。1979年他在大學的影院裡首看這部電影,影片裡那「啦呀啦」的主旋律,極盡繁華、流光溢彩的都市景觀,真由美充滿甜蜜的大聲說「我喜歡你」的場面,還有配音演員

畢克

丁建華

他們充滿魅力的聲線,都給他帶來震撼。作為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其色彩和音響效果也與之前的中國電影大為不同。


  十年文革浩劫結束沒幾年,整個社會還沉浸在「傷痕」的愈療和反思中。

《追捕》

的出現,打開了一扇天窗,看到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是什麼樣。原來日本人不都是

《地道戰》

裡圓眼鏡、小鬍子、滿嘴「八格牙路」的可憎模樣,原來日本經過戰後的重建,已經變得如此現代和發達,原來「資本主義」並不全意味著腐朽和墮落。


  「看完以後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年我們幹了些什麼?人家幹了些什麼?當我們還囿於集體的歷史創傷與歷史記憶,一味地述說著經驗話語的時候,人家已經超越了這些並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將歷史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姜建強說。「因此,誰也沒有料到的是1978年引進的

《追捕》

,把我們與當代日本相連。」


  而對於經歷過文革之苦的人來說,

《追捕》

所講述的故事更是直擊人心的。

《追捕》

探討了國家與個人、法律與正義的關係。當權者製造一種能阻斷人意志的藥片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排除異己,編造謊言冤枉檢察官杜丘。杜丘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他視法律為至高無上的;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冒險違抗警方和法律,走上了逃亡和求索真相的道路。


  那時候的中國人民搞階級鬥爭搞得太久了,習慣把人當成了一個政治符號或鬥爭概念的一個集合體。因此當有一種人性的東西走到你身邊,所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是

《追捕》

讓我們知道了人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姜建強說。「我們這一代人知道什麼叫現代化,知道人的自由應該是個怎樣的自由,知道作為人性善的代表高倉健與中野良子,要歸功於這部電影。」

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

硬漢男神受愛戴 合拍電影首誕生


  2014年11月,

高倉健

因病去世,享年83歲。儘管彼時中日關係處於冷卻和對立的態勢下,中國外交部也表達了對他的悼念:「高倉健先生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家,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的積極貢獻。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在中國,

高倉健

不僅僅是一代硬漢巨星、媽媽輩的男神偶像,還是中日兩國交流的友好使者。他是

張藝謀

的偶像,二人合作

《千裡走單騎》

,讓稍年輕一代的觀眾也有幸見識高倉健的儒雅風採。



  1979年,

《追捕》

在中國上映後的次年,中野良子主演的

《吟公主》

也來到了中國。該片內容在當時的觀眾看來陰暗晦澀,因此遠不及

《追捕》

受歡迎。不過當中野良子在片中第一次露面的時候,還是會引起觀眾興奮的騷動。她隨此片第一次訪問中國,無論走到哪裡,都受到民眾熱烈的擁簇。


  進入80年代後,正當紅的

中野良子

淡出演藝圈,專心做起和平大使。幾十年來,她頻繁往來於中國和日本,是最早投身於中日文化交流的日本人之一。1995年,她還用自己的積蓄在秦皇島創辦了一所小學,學校裡有秦皇島第一座能依靠太陽能取暖供能的大樓。


  佐藤純彌

因影片

《追捕》

、以及接著同樣風靡中國的

《人證》

成為在中國受到歡迎的日本導演,1981年他擔任中日首部合拍片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日方導演。該片以戰亂中中日兩國有名棋士的友情為主線,同時側面反映了軍國主義給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它與現在商業性質的合拍片不同,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


  正當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熱映之際,第一次日本歷史教科書檢定問題給蜜月期的中日關係潑了一盆冷水。由於日本教科書將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寫成「進入」,中方提出了嚴正的抗議。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依舊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僅《人民日報》一家,在1982年8月和9月間就刊登了20餘篇報導和評論。同時,這部電影也緩和了因教科書而起的緊張關係,中國百姓通過電影看到了普通日本群眾反對右翼化的心聲。


  後來,

佐藤純彌

拍攝

《敦煌》

(1988)也受到中方大力的支持。

《敦煌》

根據

井上靖

歷史小說改編,總投資額高達45億日元,除了日本眾多大型企業,中方也投資近四分之一。在當時搞合拍片,中方以提供服裝、道具折合成投資額的方式比較多,因此這是十分特殊的待遇。

潮起,潮落

40年後再歸來 甜蜜歲月成追憶



  當時,

《人證》

裡面的《草帽歌》人人會唱,婉轉哀傷的旋律打動無數人的心。

《望鄉》《生死戀》

中的女主角

慄原小卷

,讓中國有了最早一批追星族,她的電影一票難求,女孩子爭相模仿起她在電影中的穿著打扮和發行,甚至流行起了學網球,而男生則視她為夢中情人。




慄原小卷(左)與山口百惠掛曆


  8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電影產業總體開始走下坡路,日本電影在中國的「盛況」也逐漸淡去。據統計,1987至1989這三年間,上海共上映了來自20多個國家一百多部海外電影,只有一部日本電影

《暴風勇士》

進入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受歡迎的美國電影。


  在這漫長的幾十年當中,日本電影通過DVD、網絡、電視臺、院線等方式在中國傳播,不少日本明星在中國也擁有龐大的粉絲,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輝煌景象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致力於文化交流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直都在奔走。在2006年-2015年這十年中,共有17部日本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但僅有五部突破了一千萬人民幣。在這十年中,也不乏

《吳清源》《夜上海》

這樣主創陣容堪稱豪華的合拍片,然而無論是口碑還是市場影響力,都平平淡淡。


  2016年是轉折性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日本引進片在中國爆發,僅一年就上映了11部日影,其中

《你的名字》

拿下5.77億人民幣票房,史無前例。



  老版

《追捕》

和新版

《追捕》

,橫跨40年,連接起了兩個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繁榮的年代。涉過記憶的河流,永成過去的歷史又帶上了當下情感的溫度。


(更專業的影視媒體,更全面的票務周邊服務,盡在時光網) 

相關焦點

  • 高倉健《追捕》中同款風衣曾在中國熱銷
    高倉健《追捕》中同款風衣曾在中國熱銷 2014-11-19 14:46:28  1978年,由佐藤純彌執導,高倉健和原田芳雄、西村晃、中野良子、田中邦衛等人主演的《追捕》在國內公映,這是文化大革命之後第一部登陸中國內地的海外影片,一度萬人空巷,成為那個年代的標誌性文化事件。  銀幕上,主演高倉健剛毅的性格和冷酷的面容曾在當年產生過轟動效應。
  • 吳宇森談翻拍《追捕》:高倉健是偶像,《英雄本色》小馬哥就參考了...
    張涵予自己數過,他已經看了三十多遍《追捕》。巧的是,吳宇森和張涵予共同的偶像是高倉健。因為受高倉健的影響,倆人後來一個熱衷於拍英雄,一個熱衷於演英雄。可以說《追捕》是他倆對偶像的致敬。張涵予自己數過,他已經看了三十多遍《追捕》,絕對真愛!等到後來看了《美國往事》、《教父》,看到了馬龍·白蘭度、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的表演,張涵予更加興奮了,這幫大哥們和高倉健是一個風格,很快張涵予的偶像群擴大了。他想成為這樣的鐵骨硬漢,也想飾演這樣的人物,所以,張涵予後來的戲路子都是這樣的男性形象。吳宇森:「小馬哥就是參考了高倉健的形象。
  • 日本83歲男星高倉健去世 《追捕》成就其一生
    安徽商報合肥網訊 11月18日消息,據共同社消息日本著名男演員高倉健10日因病去世,享年83歲。  高倉健,原名小田剛一,日本著名男演員;福岡縣中間市人,1978年,高倉健主演的《追捕》成為文革之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在中國大陸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高倉本人也成為中國大陸一代人的偶像。迄今,高倉健已拍攝了204部電影。
  • 日影獨家評論:高倉健,在天堂繼續的映畫夢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日本男演員之一,高倉健不僅給日本觀眾留下了一系列經典的角色,更是彼岸中國觀眾們心中最難以忘懷的電影明星之一。1978年,高倉健主演的作品《追捕》作為文革之後首部登陸中國的外國電影,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雖然作為電影而言,《追捕》只是一部普通的商業作品,但它對高倉健,以及對高倉健與中國之間密切關係啟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從《高倉健的獨白》到《在旅途中》,讀懂高倉健的21本書
    更有他人在書裡寫到了高倉健。       翻書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與高倉健有關的書——       這些中文版:1.《追捕》(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2月版)       對於中國人來說,認識高倉健自然是從《追捕》這部電影開始的。
  • 70年代風靡中國的日本巨星—高倉健
    高倉健,1931年2月16日出生於日本的一個煤礦工人家庭,畢業於福岡縣立東築高校、明治大學商學部商學科。年輕時年輕時他想成為一名外貿商人,但在大學畢業後,逢二戰結束日本經濟陷入蕭條期,遂進入東映。1956年,以《電光空手打》一片出道。
  • 高倉健經典電影回顧
    高倉健(1931年-2014年),生於日本福岡縣,演員、歌手。 1956年,高倉健進入演藝圈。1970年,憑藉電影《遊俠列傳》獲得京都市民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1976年,主演電影《追捕》,憑藉該片高倉健被中國觀眾所認識。
  • 看吳宇森的《追捕》,難忘38 年前的《追捕》年代……
    看完後,作為《追捕》擁躉,如果與經典比對,筆者當然失望,感覺是一個香港導演、使用兩個內地明星在日本全程拍攝的槍戰片而已……——題記這部新片喚起了小編關於杜丘、矢村、真由美的深情回憶,老版電影是新時期中國引進的第一部日本電影,主演高倉健、中野良子旋即成為國人的偶像。38 年過去,依然魅力不減當年。
  • 日本電影逸話 《追捕》
    德間康快在1973年和東映合作製作了黑幫電影《山口組三代目》,高倉健主演,估計可能是這層關係,《追捕》能請到高倉健作為他離開東映的第一部作品。 之所以在日本沒有大熱,除了影片情節有些拖沓,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高倉健的形象相對於他在東映後期的形象(比如《新幹線大爆炸》)沒有太大的突破,真正讓高倉健成為國民影星的是之後拍攝的《幸福的黃手絹》;二是這部電影是動作娛樂片,懸疑的成分不多,這類影片日本肯定是不如007系列那樣好萊塢的大片,無論從成本上還是製作理念上。
  • 高倉健:我很想把張藝謀當做自己的兒子!(組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夕,高倉健特意請日本幾位國寶級的鍛造師給張藝謀打了一把刀。  中國情緣  高倉健以銀幕「硬漢」形象著稱。上世紀70年代末,憑藉一部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的《追捕》,高倉健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偶像,更成為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 張藝謀的《千裡走單騎》,是初代男神高倉健唯一一部中國電影作品
    在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後,第一部登陸中國內地的海外影片上映了——《追捕》上映的時候,一度萬人空巷,成為那個年代的標誌性文化事件。作為中國大陸一代人的偶像,高倉健一生拍攝了200多部電影,像《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日本俠客傳》、《網走番外地》、《昭和殘俠傳》..她冷峻的眼神、溫雅的微笑、稜角分明的臉龐、高大寬厚的背影、一舉一動都充滿魅力,成為了那代人心中無法割捨的影像記憶。
  • 日本電影仁俠代表高倉健
    ,除了歌詞,畫面上還有巨幅的高倉健海報。這位演出超過二百部電影的演員,可能是上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日本電影人,其影響力更不限於日本國內,他的中國影迷人數恐怕比日本的粉絲更多。 文:行光  高倉健的逝世,成為了這兩天中日兩國的大新聞。
  • 高倉健自傳:誤入電影圈 起初像根棍子(圖)
    《追捕》(1976年)讓高倉健的   「杜丘」深入人心。   豆瓣電影 他在演藝生涯的早期塑造了無數令人傾倒的堅毅帥氣的硬派形象,中年憑藉《追捕》《幸福的黃手帕》等影片將影響力擴展到亞洲。難得的是,高倉健塑造的硬漢形象並沒有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感覺,反而貼近女性心理,可以說既是硬漢,又是暖男。而到了後期,他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演技越發純熟,陸續為人們帶來了思想更為深沉、內心更為豐富的男子漢形象,在日本影史上留下了一個個閃耀的銀幕經典人物。
  • 陳茗屋:我曾與中野良子高倉健有過交往
    為了自證清白,洗清冤枉,開始了邊躲避警察的追捕,邊查找事件真相的逃亡生活。女主角出現了,她是富家千金,幫助了這位檢察官,愛上了他。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是,曲折又合情理,雖稍有誇張,絕不是神劇。女主人公真由美,成了中國男人幾乎人人喜歡的夢中情人,飾演者中野良子成了中國觀眾心中超一流的大明星。其實她在日本遠沒有達到這個高度。但當時年輕,表情青澀,日本式的美加上西洋的作派,的確演得成功。
  • 高倉健: 行者精進 忍者不悔
    哪裡有個完……」   ……   日本電影《追捕》裡的一句句經典臺詞,對於中國許多40年代、50代、60年代人而言,是耳熟能詳的。   1978年,《追捕》引進中國電影市場,是文革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的結構安排,洋溢著的「尊嚴」、「正義」、「真相」的理念,讓這部影片大受歡迎。
  • 《追捕》在日本熱映 展示不一樣的大阪風情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可越)吳宇森導演的新片《追捕》正在日本熱映,受到日本影迷的關注。中國人熟知的日本電影《追捕》,源自德間書店出版的西村壽行小說《涉過憤怒的河》,1976年被拍成電影。影片是高倉健從東映退社後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 日媒:中日兩國民眾眼中的「男人」高倉健
    高倉健逝世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就上了日本六大報紙晚報的頭版。其中,《朝日新聞》、《東京新聞》、《每日新聞》將其作為頭版頭條,《產經新聞》還發行了號外。日本各大電視臺則循環播放各界對高倉健的評價。  中國各大媒體也在顯要位置刊發了相關報導,不少網站甚至將底色變為哀悼的黑色。
  • 《追捕》導演佐藤純彌:日本年輕人不知中日戰爭
    1978年,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一度萬人空巷,成為那個年代的標誌性文化事件,當時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使高倉健成為億萬中國觀眾心目中的首席日本偶像,由中野良子飾演的真由美至今仍受人喜愛。杜丘的形象,在那個年代悄悄地使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精神生活發生變化。佐藤純彌的影片在中國的影響很大,但他本人在中國卻不為人所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北海道懷念高倉健
    》取景地——日本北海道夕張市一家本已關閉的紀念館又重新開館,前往參觀並悼念高倉健的人絡繹不絕。  喜歡高倉健,不如一起到高倉健電影作品中的北海道去旅行吧。  《遠山的呼喚》拍攝地:道東  《遠山的呼喚》講述的是1970年代發生在日本北海道美麗而傷感的故事。高倉健高大冷峻的形象與北海道廣闊的原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深沉、勇敢、細膩、富於涵養的個性特色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整部電影深受好評。
  • 盤點高倉健作品:《幸福的黃手帕》奠定影壇地位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無可爭議的第一「男神」,高倉健一生拍過200多部電影。在他眾多的經典銀幕形象中,你知道的有幾個,最喜歡的又是哪一個?  《追捕》    ★  上映時間:1976年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引進的首批外國電影之一,深深打動了無數中國觀眾。主演高倉健的「硬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為當時眾多中國女性尋找伴侶的一道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