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8日刊文稱,他是中國人眼中的「鐵血硬漢」,他是日本人眼中的「最偉大的銀幕明星」;他擁有無數女性影迷,卻為愛執守半生;他開創了一個時代,也帶走了一個時代。他,就是日本著名電影演員高倉健。一輩子低調、硬朗的高倉健,走時也不願給影迷們增加麻煩。這,也是他的風格與風骨。
文章摘編如下:
11月18日,高倉健生前的經紀公司——高倉事務所用傳真的方式告知各大媒體:「因淋巴癌病情惡化,高倉健於11月10日凌晨3點49分(日本時間)在東京某醫院,帶著安詳笑容辭世。他說:「我走過的道路,一路都在成長,這麼結束無怨無悔』。他就這樣走完了83歲的生命旅程。現在,遵從他的遺願,由身邊親近的人秘密下葬。一直以來承蒙諸位的鼓勵,從心底表示真誠的感激。希望大家能靜靜地為他祈福,謝絕供花、供品等,在此說聲『非常抱歉了』。」一輩子低調、硬朗的高倉健,走時也不願給影迷們增加麻煩。這,也是他的風格與風骨。
高倉健,原名小田剛一,1931年出生於福岡縣中間市,小時候體弱多病,從中學時代開始對拳擊和英語感興趣,高中畢業後考上明治大學。1955年,高倉健被東映東京攝影所所長發現,並作為「new face」第二期新生加入東映公司。高倉健從影50多年間,出演過205部影片和電視劇,深受中日兩國觀眾喜愛。
高倉健逝世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就上了日本六大報紙晚報的頭版。其中,《朝日新聞》、《東京新聞》、《每日新聞》將其作為頭版頭條,《產經新聞》還發行了號外。日本各大電視臺則循環播放各界對高倉健的評價。
中國各大媒體也在顯要位置刊發了相關報導,不少網站甚至將底色變為哀悼的黑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1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高倉健先生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家,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過重要的積極貢獻。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影響中國一代人的「杜丘」
1978年,作為「文革」之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在中國曾引起全國轟動。日本媒體推測,至少有8億中國人觀看過這部電影。許多男青年開始模仿那個孤獨沉默的「杜丘」,女青年則將「杜丘」作為擇偶的最高標準。
鴨舌帽、風衣、冷峻的表情一時間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由於對「杜丘」的熱愛,當時中國甚至引發了一場「尋找男子漢」的熱潮。在很多人心目中,高倉健直接與「男子漢」劃上了等號。
2005年,張藝謀拍攝《千裡走單騎》時邀請當時74歲的高倉健出演男主角。年過7旬的高倉健依然在拍攝中表現出極高水準,讓張藝謀大加讚賞。 張藝謀回憶:「如此德高望重的一位前輩,拍完自己的戲份,仍遠遠堅守在片場,陪伴著全體工作人員繼續工作。他不讓翻譯告訴我們,不想驚動我們。他說因為大家還在工作,我不能一個人回去,他就站著一直到天黑。太陽落山了,車一輛輛往回走,高倉健一人雙手合十,向大家告別敬禮。70多歲的人啊!拍完戲,在送老爺子的時候,劇組上下七八十號人都哭成一片!」
作家陳淡秋以「高倉健孤雁飛過萬重山」為題深情撰文說,我有一些固執的喜好,比如喜歡北海道、喜歡風衣、喜歡騎馬、喜歡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小說,還曾費盡周折買過一件尺碼過大而根本無法穿的M65(美軍的短風衣)。如果要為這一切喜好找個源頭,這個源頭,應該是高倉健。對我而言,他不是演員,也不是某個具體角色,而是一種形象,這個形象包括了勇氣、忠誠、堅毅面孔、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荒原上騎馬奔逐的身影。
高倉健去世的消息後傳出後,中國的很多藝人都在微博上紛紛表示哀悼。姚晨說:「別了,杜丘。」袁立說:「好難過!肉體沒有永恆,每一個舉手投足的波長才是永留於世!」董路說:「他曾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女性格外欣賞的男人,那個時候還沒有『酷』這個詞兒,但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杜丘,你看多麼藍的天哪!——為過去的歲月。」
高倉健的逝世,還瞬間激發了中國「50後」、「60後」塵封已久的集體記憶,失落、傷感開始陣陣湧上心頭。有網友嘆息道,你是獵手,曾經用弓箭穿透我的胸膛,你走了,但那支箭還在。有網友祈願道,這個連背影都能入戲的男人不想再做英雄,只想做一個默默的平凡人,願他在天堂能實現夙願。有網友傷感道,聽到他去世的消息,中午專門去吃了日本料理,靜靜坐著那,揮別無盡的孤寂與滄桑。
日本社會的「男神」
在日本,高倉健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嚴肅媒體評論稱,日本只有兩位真正的演藝界「巨星」,一位是高倉健,一位是吉永小百合。而時尚雜誌的說法是一位是高倉健,一位是木村拓哉。可見,高倉健在日本的地位。
2013年11月3日,日本天皇在皇宮舉行授獎儀式,為高倉健頒發了文化勳章。他是第一個得到文化勳章的電影演員。高倉健當時激動地說:「我真正感覺到生為日本人很幸運,我非常高興,同時作為電影演員我也感到責任重大,現在只希望我不會有辱這個獎項。」 儀式後的見面會上,他打破沉默,用寥寥數語回應了人們議論紛紛的那段婚姻往事。高倉健說:「對我來說就像一場夢一樣,是我寶貴的回憶。大概有一年左右吧,她一直在我家親暱的叫我名字,很愛聊天,愛撒嬌,常常枕在我的腿上。」
孤冷、笨拙、男人的美學,日本各大媒體用這些形容詞為高倉健蓋棺定論。「孤冷」自不用說,笨拙或許指的就是那段稱不上幸福的婚姻。 高倉健1959年與一代歌后江利智惠美結婚。1965年,電影《網走番外地》讓他成為全民偶像。一部接一部的俠義影片把生活擠得滿滿的,高倉健本來就倔強的性格開始發生變化。他把自己想像成影片中的俠客,開始變得孤僻,甚至冷漠和不近人情。他很少回家,同時也杜絕了纏綿的情感和瑣碎的家常。
1971年,他與江利智惠美離婚。 相比高倉健的成功,離婚後的江利智惠美卻遭遇事業坎坷,因為歌唱行業的急劇發展,人們漸漸淡忘了她的聲音,她很長時間都鬱鬱寡歡,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1982年2月13日上午,在東京一所公寓裡,人們發現了江利智惠美僵硬的屍體。醫生診斷她為酗酒引起的窒息,最後陪伴身邊的只有她的愛犬。三天後,她的葬禮在娘家舉行。
那天,人們並沒有看到高倉健的身影,很多人開始痛恨他的絕情寡義,甚至把江利智惠美的死都歸咎於他。對於這一切評論,高倉健從來沒有任何回復。一個星期後,在江利智惠美的娘家,高倉健來了。他一個人,悄悄的,沒有驚動任何人,手裡拿著白色的菊花,無言地坐在她的靈位前,臺前那張黑白照片,恰恰是他見她最初的模樣。這一年,高倉健51歲。
此後的32年,高倉健一直單身,他基本不再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願與女性有較深交往。可是,每年的2月13日,在江利智惠美的墓前,人們總能看到他獻花焚香,默默無語,神情悽然。一個男人,為了一個「錯誤」,用自己後半輩子來承擔責任;一個男人,為了一份深沉的愛,關閉了自己後半生愛情的大門!
原明願寺住持花田鬱實說,「高倉健是一個自律很嚴,很吸引人的男人。在他扮演過的角色裡,都多少顯露出這樣的性格特徵。」據花田透露,高倉健每年都會在同一天,給明願寺送來線香,因為明願寺裡葬著一位曾在高倉健小時候照顧過他的人。花田說,「高倉健重情重義,寬厚待人,稱得上是日本人的榜樣。」(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