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日兩國民眾眼中的「男人」高倉健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8日刊文稱,他是中國人眼中的「鐵血硬漢」,他是日本人眼中的「最偉大的銀幕明星」;他擁有無數女性影迷,卻為愛執守半生;他開創了一個時代,也帶走了一個時代。他,就是日本著名電影演員高倉健。一輩子低調、硬朗的高倉健,走時也不願給影迷們增加麻煩。這,也是他的風格與風骨。

  文章摘編如下:

  11月18日,高倉健生前的經紀公司——高倉事務所用傳真的方式告知各大媒體:「因淋巴癌病情惡化,高倉健於11月10日凌晨3點49分(日本時間)在東京某醫院,帶著安詳笑容辭世。他說:「我走過的道路,一路都在成長,這麼結束無怨無悔』。他就這樣走完了83歲的生命旅程。現在,遵從他的遺願,由身邊親近的人秘密下葬。一直以來承蒙諸位的鼓勵,從心底表示真誠的感激。希望大家能靜靜地為他祈福,謝絕供花、供品等,在此說聲『非常抱歉了』。」一輩子低調、硬朗的高倉健,走時也不願給影迷們增加麻煩。這,也是他的風格與風骨。

  高倉健,原名小田剛一,1931年出生於福岡縣中間市,小時候體弱多病,從中學時代開始對拳擊和英語感興趣,高中畢業後考上明治大學。1955年,高倉健被東映東京攝影所所長發現,並作為「new face」第二期新生加入東映公司。高倉健從影50多年間,出演過205部影片和電視劇,深受中日兩國觀眾喜愛。

  高倉健逝世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就上了日本六大報紙晚報的頭版。其中,《朝日新聞》、《東京新聞》、《每日新聞》將其作為頭版頭條,《產經新聞》還發行了號外。日本各大電視臺則循環播放各界對高倉健的評價。

  中國各大媒體也在顯要位置刊發了相關報導,不少網站甚至將底色變為哀悼的黑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1月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高倉健先生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家,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過重要的積極貢獻。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影響中國一代人的「杜丘」

  1978年,作為「文革」之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在中國曾引起全國轟動。日本媒體推測,至少有8億中國人觀看過這部電影。許多男青年開始模仿那個孤獨沉默的「杜丘」,女青年則將「杜丘」作為擇偶的最高標準。

  鴨舌帽、風衣、冷峻的表情一時間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由於對「杜丘」的熱愛,當時中國甚至引發了一場「尋找男子漢」的熱潮。在很多人心目中,高倉健直接與「男子漢」劃上了等號。

  2005年,張藝謀拍攝《千裡走單騎》時邀請當時74歲的高倉健出演男主角。年過7旬的高倉健依然在拍攝中表現出極高水準,讓張藝謀大加讚賞。 張藝謀回憶:「如此德高望重的一位前輩,拍完自己的戲份,仍遠遠堅守在片場,陪伴著全體工作人員繼續工作。他不讓翻譯告訴我們,不想驚動我們。他說因為大家還在工作,我不能一個人回去,他就站著一直到天黑。太陽落山了,車一輛輛往回走,高倉健一人雙手合十,向大家告別敬禮。70多歲的人啊!拍完戲,在送老爺子的時候,劇組上下七八十號人都哭成一片!」

  作家陳淡秋以「高倉健孤雁飛過萬重山」為題深情撰文說,我有一些固執的喜好,比如喜歡北海道、喜歡風衣、喜歡騎馬、喜歡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小說,還曾費盡周折買過一件尺碼過大而根本無法穿的M65(美軍的短風衣)。如果要為這一切喜好找個源頭,這個源頭,應該是高倉健。對我而言,他不是演員,也不是某個具體角色,而是一種形象,這個形象包括了勇氣、忠誠、堅毅面孔、沉默寡言的性格,以及荒原上騎馬奔逐的身影。

  高倉健去世的消息後傳出後,中國的很多藝人都在微博上紛紛表示哀悼。姚晨說:「別了,杜丘。」袁立說:「好難過!肉體沒有永恆,每一個舉手投足的波長才是永留於世!」董路說:「他曾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女性格外欣賞的男人,那個時候還沒有『酷』這個詞兒,但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杜丘,你看多麼藍的天哪!——為過去的歲月。」

  高倉健的逝世,還瞬間激發了中國「50後」、「60後」塵封已久的集體記憶,失落、傷感開始陣陣湧上心頭。有網友嘆息道,你是獵手,曾經用弓箭穿透我的胸膛,你走了,但那支箭還在。有網友祈願道,這個連背影都能入戲的男人不想再做英雄,只想做一個默默的平凡人,願他在天堂能實現夙願。有網友傷感道,聽到他去世的消息,中午專門去吃了日本料理,靜靜坐著那,揮別無盡的孤寂與滄桑。

  日本社會的「男神」

  在日本,高倉健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嚴肅媒體評論稱,日本只有兩位真正的演藝界「巨星」,一位是高倉健,一位是吉永小百合。而時尚雜誌的說法是一位是高倉健,一位是木村拓哉。可見,高倉健在日本的地位。

  2013年11月3日,日本天皇在皇宮舉行授獎儀式,為高倉健頒發了文化勳章。他是第一個得到文化勳章的電影演員。高倉健當時激動地說:「我真正感覺到生為日本人很幸運,我非常高興,同時作為電影演員我也感到責任重大,現在只希望我不會有辱這個獎項。」 儀式後的見面會上,他打破沉默,用寥寥數語回應了人們議論紛紛的那段婚姻往事。高倉健說:「對我來說就像一場夢一樣,是我寶貴的回憶。大概有一年左右吧,她一直在我家親暱的叫我名字,很愛聊天,愛撒嬌,常常枕在我的腿上。」

  孤冷、笨拙、男人的美學,日本各大媒體用這些形容詞為高倉健蓋棺定論。「孤冷」自不用說,笨拙或許指的就是那段稱不上幸福的婚姻。 高倉健1959年與一代歌后江利智惠美結婚。1965年,電影《網走番外地》讓他成為全民偶像。一部接一部的俠義影片把生活擠得滿滿的,高倉健本來就倔強的性格開始發生變化。他把自己想像成影片中的俠客,開始變得孤僻,甚至冷漠和不近人情。他很少回家,同時也杜絕了纏綿的情感和瑣碎的家常。

  1971年,他與江利智惠美離婚。 相比高倉健的成功,離婚後的江利智惠美卻遭遇事業坎坷,因為歌唱行業的急劇發展,人們漸漸淡忘了她的聲音,她很長時間都鬱鬱寡歡,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1982年2月13日上午,在東京一所公寓裡,人們發現了江利智惠美僵硬的屍體。醫生診斷她為酗酒引起的窒息,最後陪伴身邊的只有她的愛犬。三天後,她的葬禮在娘家舉行。

  那天,人們並沒有看到高倉健的身影,很多人開始痛恨他的絕情寡義,甚至把江利智惠美的死都歸咎於他。對於這一切評論,高倉健從來沒有任何回復。一個星期後,在江利智惠美的娘家,高倉健來了。他一個人,悄悄的,沒有驚動任何人,手裡拿著白色的菊花,無言地坐在她的靈位前,臺前那張黑白照片,恰恰是他見她最初的模樣。這一年,高倉健51歲。

  此後的32年,高倉健一直單身,他基本不再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願與女性有較深交往。可是,每年的2月13日,在江利智惠美的墓前,人們總能看到他獻花焚香,默默無語,神情悽然。一個男人,為了一個「錯誤」,用自己後半輩子來承擔責任;一個男人,為了一份深沉的愛,關閉了自己後半生愛情的大門!

  原明願寺住持花田鬱實說,「高倉健是一個自律很嚴,很吸引人的男人。在他扮演過的角色裡,都多少顯露出這樣的性格特徵。」據花田透露,高倉健每年都會在同一天,給明願寺送來線香,因為明願寺裡葬著一位曾在高倉健小時候照顧過他的人。花田說,「高倉健重情重義,寬厚待人,稱得上是日本人的榜樣。」(蔣豐)

相關焦點

  •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2014-12-24 15:28:44在中日這兩個不同的國度,在這一天,「冬至」二字讓兩國相連相通。  文章摘編如下:  在日本,從中國傳入的二十四節氣在現在依然通用,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芒種、霜降,還是春分、雨水,二十四節氣的48個字在中文和日語中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日本曾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日本的近世文化中稱冬至為「唐の正月」,可見其到中國的深刻影響。
  • 日媒:分享感動減少紛爭 中日草根交流在冬季裡迎來春天
    《日本經濟新聞》12月23日文章,原題:中日草根交流在冬季裡迎來春天在截至12月上旬的1個半月內,北京相繼舉辦了多項中日文化交流活動。兩國的草根交流曾因2012年釣魚島問題中斷。作為草根交流重新開始的象徵,「中日集中交流月」的各種活動共有超過5000人參加。
  • 高倉健《追捕》與中國往事
    十年浩劫後的開放最早引進海外片 高倉健轉型之作  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中日友好進入了蜜月期。「我們這一代人知道什麼叫現代化,知道人的自由應該是個怎樣的自由,知道作為人性善的代表高倉健與中野良子,要歸功於這部電影。」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硬漢男神受愛戴 合拍電影首誕生  2014年11月,高倉健因病去世,享年83歲。
  • 高倉健《追捕》中同款風衣曾在中國熱銷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男演員高倉健(本名小田剛一)於11月10日上午3點49分、因惡性淋巴瘤去世,享年83歲。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的結構安排使這部影片大受歡迎,檢察官杜丘的形象深入人心—刀削般的臉龐、豎領子的風衣、凜冽的眼神,使高倉健成為了當時很多少女心目中的「夢中情人」———當然那些少女現在大部分都變成了年邁的母親。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中日兩國的普通民眾開始有了文化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仇恨,這對後來幾十年的和平至關重要。
  • 日媒:高倉健與山口組往來密切 晚年與黑道劃清界限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LITERA新聞網11月30日報導,將於12月4日發行的《朝日藝能》周刊將刊載題為「高倉健與山口組」的驚人報導,講述高倉健與山口組第三任組長田岡一雄之間鮮為人知的往事。據悉,該期雜誌封面將以「高倉健與山口組」作為標題,標題旁邊將登載高倉健與田岡一雄的合影。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中韓的印象到底如何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 從《高倉健的獨白》到《在旅途中》,讀懂高倉健的21本書
    11月10日,那個定義了「男子漢」的日本演員高倉健去世了。他過世的消息過了八天後,才公布出來。       這位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日本硬漢,回過頭去看,我們發現,要去懷念他、致敬他,除了那些經典電影,還有很多文字可以閱讀。拍電影之餘,高倉健也寫了不少隨筆,結集出書。
  • 張藝謀的《千裡走單騎》,是初代男神高倉健唯一一部中國電影作品
    日本演員高倉健,零零後和九零後的孩子不知道他是誰。但是問問身邊的父母長輩,其實有很多都是他的影迷。冷漠的眼神、直立的髮型,他是那個時代男子漢的象徵和硬漢的楷模。而高倉健由此也成為當時很多少女心目中的「夢中情人」——當然那些少女現在大部分都變成了年邁的母親。當年高倉健的硬漢風範引眾人模仿,服裝廠紛紛以杜丘風衣為模板,一時風衣盛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中日兩國的普通民眾開始有了文化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仇恨,這對後來幾十年的和平至關重要。
  • 日本電影仁俠代表高倉健
    圖:當年成為日本激進青年追捧對象仁俠高倉健  在銀幕上見過最感意外的高倉健形象,不是哪一部他演出的電影,而是寺山修司的長片處女作《拋掉書包上街去》,片中有一首插曲《阿健我愛你》(一九七一年)向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高倉健致敬
  • 高倉健:我很想把張藝謀當做自己的兒子!(組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夕,高倉健特意請日本幾位國寶級的鍛造師給張藝謀打了一把刀。  中國情緣  高倉健以銀幕「硬漢」形象著稱。上世紀70年代末,憑藉一部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的《追捕》,高倉健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偶像,更成為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東京9月19日電中國與日本比鄰而居兩千年。兩國關係經歷了跌宕起伏,路遇崎嶇波折,又迎來轉圜。無論何時,兩國民眾對彼此的關注始終如一。新華社記者梁賽玉攝「從明天起,請多關照」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華訪問,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這一重磅新聞佔據了日本媒體的大幅版面。
  • 《追捕》導演佐藤純彌:日本年輕人不知中日戰爭
    日前,騰訊駐日記者在東京採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國際級被稱做「夢幻電影導演」的佐藤純彌。現年82嵗的他,非常和藹健康,一開始就講到了自己1956年進入東映電影公司任助理導演,其後轉入新公司拍攝了與在中國最著名的高倉健合作的影片《追捕》時的情景。他說,當時,剛加入新公司,所有的合作者都不認識,合作起來也不是非常暢順。而這部影片在日本國內的票房年終排名第18位,雖沒有虧本,但也沒有賺錢。
  • 舌尖上的中日交流不可忽視(華媒觀點·日本)
    當前,《舌尖上的中國2》在中國熱播。在中日交流史上,美食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橋梁和渠道,美食為兩國民眾了解對方國家提供了最直觀、最深刻的素材。 美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餐館外面招牌上的漢字和菜單,是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早期的華人出國主要是靠「三把刀」,菜刀、剪刀、理髮刀是他們謀生的工具。
  • 日媒:日本對釣魚島「實際控制」已被動搖
    中新網9月24日電 綜合消息,日本政府掀起的「購島」鬧劇已對中日關係造成嚴重損害,兩國領土主權爭端呈劍拔弩張之勢。鑑於當前形勢,中方已決定將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會調整到適當時候舉行。同時,中國外交部表示將繼續採取措施堅決捍衛釣魚島主權。
  • 高倉健: 行者精進 忍者不悔
    而主演高倉健塑造出的「硬漢」形象——警官杜丘,更是影響了當時的時尚和審美。長款風衣、黑色墨鏡,豎起領子,成為風潮,也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當時不少年輕姑娘喊出「尋找高倉健」的呼聲,劇作家沙葉新為此順勢推出了話劇《尋找男子漢》,講述女主角在中國尋找高倉健那樣「硬漢」的故事。   遺憾的是,「硬漢」最終也抵擋不住病魔。2014年11月10日,高倉健因患惡性淋巴瘤與世長辭,享年83歲。
  •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名古屋中國春節祭促進中日民眾交流
    新華社日本名古屋1月12日電(記者梁賽玉 高紅)第十四屆「名古屋中國春節祭」11日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開幕。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中國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愛知縣知事大村秀章、名古屋市副市長廣澤一郎以及近10位名古屋周邊各市市長出席了活動。  當天,名古屋市的久屋廣場上張燈結彩,人頭攢動。
  • 吳宇森談翻拍《追捕》:高倉健是偶像,《英雄本色》小馬哥就參考了...
    而11月24日上映的新作《追捕》,雙雄對峙,槍林彈雨,白鴿依舊在最關鍵時翱翔天際。張涵予現場採訪照1978年《追捕》在國內上映時,張涵予剛升入初一,看到高倉健這樣的男人形象,感覺一下子有了人生理想:「那時候電影裡面的男主人公話都特別多,巧舌如簧的
  • 中國民眾對日本好感上升,日本民眾對中國好感卻降到新低?
    編輯:供奉近些年來,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大相逕庭,後者創新低。就中日兩國民眾好感度偏差過大這一問題,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在記者採訪時作出了回答。其言辭之間,似乎在暗示中國需要為此負責,然而就客觀情況來看,日媒慣於發表煽動言論,顯然他們的「鍋」不小。中國媒體積極報導,大大提升國民對日好感度垂秀夫一番表態不至於被當成「暴言」看待,中方可以理解,畢竟日本大使發言需要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但兩國民眾情感出現反差,只能從客觀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要說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在這幾年持續攀升,首先和日本的旅遊政策有關。
  • 高倉健經典電影回顧
    2014年11月10日,高倉健病逝,享年83歲。 高倉健在83年的人生裡, 出演了205部影視作品,產量最多的時候,其形象會在12部電影中出現。 人們喜歡他的銀幕上的形象,那個永遠帶著堅毅目光與筆直脊梁的「硬漢」,讓很多觀眾明白了男人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