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張樂
「你看,多麼藍的天吶,走過去,就會融化在藍天裡。」
「你為什麼要救我?為什麼?為什麼?我喜歡你。」
「都完了?哪裡有個完……」
……
日本電影《追捕》裡的一句句經典臺詞,對於中國許多40年代、50代、60年代人而言,是耳熟能詳的。
1978年,《追捕》引進中國電影市場,是文革後登陸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的結構安排,洋溢著的「尊嚴」、「正義」、「真相」的理念,讓這部影片大受歡迎。而主演高倉健塑造出的「硬漢」形象——警官杜丘,更是影響了當時的時尚和審美。長款風衣、黑色墨鏡,豎起領子,成為風潮,也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當時不少年輕姑娘喊出「尋找高倉健」的呼聲,劇作家沙葉新為此順勢推出了話劇《尋找男子漢》,講述女主角在中國尋找高倉健那樣「硬漢」的故事。
遺憾的是,「硬漢」最終也抵擋不住病魔。2014年11月10日,高倉健因患惡性淋巴瘤與世長辭,享年83歲。
消息傳來,中國影迷悼念他、追憶他和評論他的相當多,特別是張藝謀撰文稱其為「士」,評價甚高。為何高倉健如此備受好評?
作為七十年代生人,高倉健本不屬於我們那個時代。補看電影,翻看當年電影資料、採訪文章,尋找答案。除了當時中日關係「蜜月期」和中國文化產品一片「荒蕪」的特定時代背景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高倉健的為人。同時代演員加藤登紀子認為,高倉健的為人簡直是聖經。
品讀高倉健,更像一趟「精神之旅」。他不僅僅是一個演員,更是一種形象,這個形象包括了勇氣忠誠、堅毅面孔、沉默寡言、鐵骨柔腸、敢於擔當;與當下走紅的「花樣美男」型的「男神」諸如金秀賢相比,高倉健的外表無疑是粗礫的,但其靈魂裡的品格與文化,卻似乎更應是「男神」本色。
「要走的路,努力往前精進,吃苦耐勞,死而無憾」
高倉健的座右銘
高倉健,原名小田剛一,1931年2月16日出生於日本福岡縣中間市。他的父親早年曾到中國從事礦坑管理工作,母親獨自照顧4個孩子。
演員並非高倉健的最初志向。1954年3月,高倉健從明治大學商學部畢業,本計劃從事外貿工作,但時逢戰後經濟蕭條,進退兩難之際,他的大學老師看到新藝製片廠在招倉管人員的信息,建議他去應聘,暫緩經濟困難。無巧不成書,東映公司的常務董事長牧野光雄恰好在面試現場,見到形象高大、輪廓俊朗的高倉健後,便力邀其放棄倉管員面試,進入演員訓練班。
1955年,高倉健以東映第二期的新人身份,踏入電影圈。
1956年,高倉健因主演影片《電光空手道》嶄露頭角。「高倉健」這個藝名就取自此次電影拍攝時。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對『高倉健』這個藝名並不滿意,希望改叫『忍勇作』,那是《電光空手道》中主人公的名字。但牧野先生(公司董事長)不同意我改別的,我只好不情願地叫『高倉健』了。」
在58年演藝生涯中,高倉健共出演電影205部,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是《致親愛的你》。1998年被授予紫綬褒章,2006年被選為文化功勞者。2013年11月3日,高倉健在日本皇宮接受天皇親自頒授文化勳章,成為第一個得到日本文化勳章的電影演員。高倉健激動地說:「作為電影演員,我也感到責任重大,現在只希望我不會有辱這個獎項。」
雖然屢受稱道,但高倉健非常謙遜。他曾表示:「我並沒有接受完整的演員訓練,居然成了演員。這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感到自卑。我年輕時,一部接著一部拍,覺得很困惑,只能用身體去感受。對我來說,每部電影都是戰鬥。」
的確,對於每一部電影,高倉健總是精益求精。如其所言,「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拼命去做點什麼,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喋喋不休、強詞奪理的人不足取,我覺得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最美好的人。」
的確,有的電影可謂高倉健的拼命之作。比如,在《新網走番外地》、《日本女俠傳》、《昭和殘俠傳》等與導演降旗康男合作的作品中,高倉健刻畫的灑脫的亡命之徒形象,在當時好評如潮。這些作品的男主人公大都背負挫敗和傷痛卻又不得不苟延殘喘,採景多是蒼涼的北國雪景。拍攝這些影片,高倉健吃了很多苦。據說,當他的母親看到拍雪景戲的兒子身上滿是皸裂凍傷時,心疼得忍不住哭了。
「無法讓我感動到發抖的劇本,是激發不了我的鬥志的」
高倉健的工作觀
導演張藝謀極其欣賞高倉健。甚至有段子云:「年輕張藝謀在看到『杜丘』之後,也開始豎起衣領、經常沉默,並且毅然辭去棉麻廠工作,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儘管並不可考,但與高倉健合作是張藝謀的夢想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拍攝《英雄》時,張藝謀就向高倉健發出邀請,請他出演李連杰的那個角色。可高倉健說:「這不是我想演的電影,我想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感,這種打打殺殺的,雖然有很豪華大場面,但我不感興趣。」之後,張藝謀用了五年半時間找尋到能打動高倉健的題材——《千裡走單騎》。這部文藝片最終成就了他和高倉健的合作,圓了他的青春夢想。
2005年《周刊朝日》刊出了高倉健的訪談錄——《我為何主演中國電影》。高倉健把主演《千裡走單騎》的動機歸結為導演和影迷。他表示,中國影迷令他非常感動,不斷給他來信,數量多得難以置信。其中他對一位上海女大學生的一首詩印象最深:你如果是獵手,我願讓你的弓箭,穿透我的胸膛。
高倉健對工作選擇始終秉持自己的價值觀。降旗康男說:「高倉先生是一個十分有信念的人。他曾說過,『無法讓我感動到發抖的劇本,是激發不了我的鬥志的』,這一點一直沒有改變。即便情節不吸引人,只要有一幕鏡頭是精彩的,有一句臺詞是深入人心的就可以了。比如,對於《鐵道員》最初的劇本,他並不滿意。於是我們就加了這樣一句臺詞,『我,是不會改變的。就像這一直延伸向遠方的鐵軌一樣。』然後他就說『好』。」不會為浮名,更不會為金錢,改變自己對工作的價值判斷。不會輕易改變,也改變不了。這就是真實的高倉健。
「什麼是人生的幸福?當觸摸到人的善意和溫情的時候」
高倉健的幸福觀
「人生會有銘心的喜悅存在。與愛慕的人不期而遇,即使化為白骨也不願與之分別的喜悅。人生也會有深切的悲痛存在。總有那麼一天,註定與熱愛無比的人分別的悲痛。然而,老母將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很難想像,這段溫婉深情的文字出自高倉健之手。演戲之外,鍾情寫作的高倉健兼具作家身份,曾撰寫過四本作品。集英社出版的散文集《南極的企鵝》,曾於2007年引進中國。文章中作者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所述人物富有傳奇色彩。
閱讀高倉健的散文,能真切感受到在「硬漢」剛毅外表下,是一顆細膩溫柔的心。
觀照高倉健的一生,身為「全民偶像」,充滿喧囂讚譽又孤獨悽涼。51歲那年,唯一的愛人江利智惠美死後,高倉健一直單身,甚至不再參加社交活動。在他的後半生,似在用實際行動反思年輕時的不懂愛情。面對唯一的愛情,只能追憶,卻再也無法重來。然而,或許對於高倉健而言,獨自行走,這種外在蒼涼,才是最豐富而自足的。
高倉健曾在記者招待會上被問「什麼是人生的幸福?」他回答,當觸摸到人的善意和溫情的時候。高倉健最後談到,請去遇見會讓你不忍離別難捨難分的人。
高倉健應是幸福的,他在自己的人生和所塑造的角色中充分品味過這種滋味。
當高倉健融化在藍天裡,讓我們在屏幕中懷念,重溫那一個個永恆的經典:1980年《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1981年《車站》中的射擊高手英次2001年《螢火蟲》中的前特工隊少尉山岡秀治,2005年《千裡走單騎》中的父親高田,2012年《致親愛的你》中的富山監獄技術指導官倉島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