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十天後 大陸為何突然停止?

2021-01-10 正北方網

 

自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炮擊封鎖金門持續了10天後,金門出現了嚴重的供應困難,臺灣當局和美國遠東駐軍也進入了臨戰狀態。就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於9月3日晚突然提出,福建前線自9月4日起停止炮擊3天,以觀各方動態。9月4日清晨,中央廣播電臺便播發了中國宣布領海線的聲明。

本文摘自《北戴河往事追蹤報告》,徐焰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自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炮擊封鎖金門持續了10天後,金門出現了嚴重的供應困難,臺灣當局和美國遠東駐軍也進入了臨戰狀態。就在這種情況下,當天從北戴河回到北京的毛澤東於9月3日晚突然提出,福建前線自9月4日起停止炮擊3天,以觀各方動態。

  9月4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的炮兵沉寂下來,同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領海線的聲明: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這項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同大陸及其沿海島嶼隔有公海的臺灣及其周圍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屬於中國的島嶼。

  (二)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的領海以連接大陸岸上和沿海岸外緣島嶼上各基點之間的各直線為基線,從基線向外延伸12海裡的水域是中國的領海。在基線以內的水域,包括渤海灣、瓊州海峽在內,都是中國的內海。在基線以內的島嶼,包括東引島、高登島、馬祖列島、白犬列島、大小金門島、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在內,都是中國的內海島嶼。

  (三)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任何外國船舶在中國領海航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有關法令。

  (四)以上(二)(三)兩項規定的原則同樣適用於臺灣及其周圍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屬於中國的島嶼。

  臺灣和澎湖地區現在仍然被美國武力侵佔,這是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非法行為。臺灣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權採取一切適當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收復這些地區,這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幹涉。

  這個聲明的中心點,是宣布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裡,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

  在這個時候停止炮擊並提出領海界線,是毛澤東經長期深思熟慮後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一個國家提出自己的領海界線,這是自己主權範圍內的正當行動。過去,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由於缺乏近代海權觀念和腐敗無能,有著1萬多公里海岸線的中國竟一直沒有提出過自己的領海界線。結果,不僅外國艦船可以在中國近海橫行,我國沿海的資源尤其是漁業資源完全無法保護。特別是日本漁民依仗著船隻大和機器動力,長年到中國近海的主要漁場大肆捕撈,中國漁民無法與之競爭,國家在經濟上也大受損失。日本侵漁的問題,自近代以來一直是我國沿海地區的一個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就開始研究國家的領海線問題,可是因國民黨軍在沿海進行封鎖,隨後又爆發了韓戰,美國海軍進入中國近海,這個問題暫時被擱置。1955年以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沿海緊張局勢的緩和,領海線問題又被提到議事日程上。1958年夏天毛澤東考慮炮擊金門,也將提出領海線問題作為其中的一項因素。

  從我國的經濟、國防利益出發,當然以領海線寬一些為好,可是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如自己的軍事力量不能有效地保障宣布的界線,領海線反而會被他人任意破壞,到頭來只等於空談。另外,中國的海上鄰國不少,提出過寬的領海線勢必引起嚴重的國際爭端,也會被美國利用進行反華。

  原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到北戴河參加過毛澤東召集的討論領海問題的會議,他曾回憶過當時大家的想法:

  國際上有個海牙協議,以3海裡為領海線,由來是18世紀末大炮的射程約為3海裡,西方國家就採用以海岸炮臺的有效射程距離為領海的寬度。西方要求各國遵守,這對他有利,明擺著,他的地盤別人沒有能力去也不敢去,別人的地盤他的艦隊卻可以隨便去。許多國家認為這不公正,蘇聯就宣布12海裡。印度尼西亞、印度和許多非洲、拉美國家也持此態度。最寬的是智利,150海裡,他有個大漁場,利益所在捨不得丟掉。我們論證了好久,準備按12海裡宣布。估計不會引起太大的國際麻煩,也在我國防力量的有效保護之下。有了這個東西,我們打炮就更加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嘛!

 

不過在當時提出國家的領海基線,不是一項簡單的問題,特別是在中美之間存在著軍事對峙、美國又大力扶植日本和「東南亞條約組織」各國的情況下,更要慎重行事。當時所要研究的主要有兩項問題,一是要確定一個既能確保我國權益,在國際上又不會引起重大爭端的適當領海界線;二是要根據我國的海軍和海防力量考慮,使這一領海線能切實得到保障。

  在8月23日大舉炮擊金門後,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召集各方面的人士研究我國的領海問題,並徵求了一些熟悉國際法的專家學者的意見。這一決策的主要著眼點,是要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特別是保護我國的漁業資源。雷英夫後來回憶這次討論的情景說:

  8月30日,我接到通知,要我立即到北戴河去,向主席、總理當面匯報。

  奉召同行的有外交部部長助理喬冠華,顧問劉澤榮,還有一個姓周的民主人士。劉澤榮和周老先生都是國際法方面的老前輩,中國第一部《中俄字典》就是劉老先生主持撰寫的。9月1日、2日連續兩天,我們在毛主席北戴河別墅的小會議室開會,主席、少奇、總理、彭總和新任總長黃克誠都來了。

  毛主席召集這個會議,主要想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再聽聽各方意見,尤其在國際法方面,不要有大的紕漏。他說:「我是軍事大學戰爭系畢業的,不大懂法律,今天請來了專家,希望暢所欲言。」我匯報領海線論證過程和結論。喬冠華對待發的新聞稿作了說明。兩位老先生是大學問家,對各種國際法特別是海牙協議了如指掌、滾瓜爛熟。他們引經據典,堅決主張領海線為3海裡,理由就是一條,不能搞得太寬,如果宣布12海裡,搞得不好要打仗。毛主席專注地聽,不時提一些問題。

  有一個情節我記得很清楚,毛主席裝作很吃驚的樣子逗兩位老先生,「這麼說,海牙協議是萬萬違背不得的呀?」兩位老先生以為主席同意了他們的意見,連說,「是的是的,違背不得,違背不得!」毛主席便愉快地俯仰大笑。

  最後,毛主席作總結,他說:「老先生們的意見很好,很可貴,使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多想一想。但是,研究來研究去,海牙協議不是聖旨,還是不能按海牙協議辦,我們的領海線還是擴大一點有利。從各方面判斷,仗一時半會兒打不起來,我們不願打,帝國主義就那麼想打?我看未必。一定要打,我們也不怕,在朝鮮已經較量過了,不過如此,要有這個準備。」

  主席一講話,兩位老先生也就想通了。他們很激動,劉澤榮興奮得一個晚上沒睡成覺。他說,我這一輩子有兩件最大的榮譽,第一件是十月革命後,我作為中國外交使團代表到過蘇聯,見過列寧,和列寧握過一次手。這一次毛主席邀請我參加領海線的決策,這是國家民族的一件大事,我這輩子算沒白活,心滿意足了。

  12海裡領海線就這麼最後確定下來。我請示主席,總參搞了一份將領海線具體標定的中國地圖,是否一併發表。主席說,不要,那個東西先放在你的口袋裡。主席想得很周密,東南沿海的鬥爭太複雜,公布地圖,反而會束縛自己的手腳。不公布,我們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便可進可退,戰術上策略上靈活方便得多。

  正是在這次討論結束後,毛澤東從北戴河回到北京,於9月4日連連「出牌」。一是宣布領海線,二是停止炮擊3天。

 

這兩張「牌」同時打出,而且在炮戰最緊要的時刻突然停射,此牌打得出人預料,也意味深長。確定12海裡領海線,是一項事關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政策,毛澤東選擇炮戰的時機予以公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就是要向世界表明,目前發生於中國領海線以內的戰事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外國無權幹涉。

  毛澤東也預計到,美國和西方國家不會同意中國公布的領海線,因此暫時3天不打炮,把熱度冷下來,冷靜觀察一下。這好比在政治上強有力的出拳之後,軍事上則握緊了拳頭,引而不發,觀察外國特別是美國的反應。

  以後的事實證明,提出這一領海線是適合於我國具體情況的。這一寬度既沒有影響他國沿海的經濟利益,也保護了我國近海的部分資源。而且這一寬度又是在我國軍事力量有效控制之內的。當時我國海軍力量較弱,但是海岸火炮的有效射程也在12海裡(21公裡)以上,岸炮火力能夠確保給侵入這一水域內的外國艦船以有力打擊。提出領海線聲明的日期選擇在炮擊金門的高潮,正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出,如果有誰敢於藐視中國的領海線,那麼就要準備嘗一嘗炮擊金門同樣的味道。

  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宣布中國的領海線,在國際上一時引起不小的反響。

  中國政府的聲明發表後僅幾個小時,美國政府發言人就宣稱:

  「美國認為依照國際法領海界線為3海裡,遵守3海裡界線的國家依照國際法沒有義務承認一個更大區域的主張。」

  9月5日,英國外交部發言人聲稱:

  「如眾所周知,英國政府不承認超過3海裡的領海。」

  同日,日本外務省也發表聲明稱:

  「日本政府認為現行之3海裡限度為國際所承認之唯一領海限度。」

  在領海線聲明發表後的幾天裡,中共中央領導人密切關注著西方主要國家的動向(當時日本還由美國軍事控制,在對外態度上要服從美國)。福建前線也停止了往日那種激烈的炮戰,準備看一看美國軍艦飛機對我國領海線的態度如何。

  當時,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口頭上表示反對態度,這本在預想之中,然而在實際行動上它們並沒有什麼激烈反應。英國在香港等地的艦船以後在事實上都基本遵守了這一領海線的規定,日本船隻也不敢再隨意進入中國的領海線。美國在隨後的金門護航結束後,也在行動中注意不越過這條領海線。

  在中國宣布領海線之後,由於美國海空軍的飛機艦隻經常在東南沿海活動,經常有意或無意出現「擦邊」現象,據葉飛回憶說,當時在臺灣海峽的美軍地面指揮嚴禁其飛機飛越分界線,當發生飛機越過分界線的事時,其地面管制站總是大罵,解放軍在福建前線的監聽站聽得清清楚楚。從同年9月7日起,每逢美軍艦機越過我國的領海線,我國政府的發言人都要發出一次嚴重警告,並在華沙中美大使級會談中提出交涉。美方在大使級會談中也一直答應調查(這種調查當然是不了了之),同時也都聲稱:你們宣布的12海裡的領海,我們是不會承認的,但我們的軍艦也決不會進入12海裡。

  我國在炮擊金門的過程中提出的領海線,事實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確認,是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的一大成就,其實質是反映了國際上對新中國國防力量的尊重。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責任編輯:李雪琪]

相關焦點

  • 金門炮戰持續十天後,大陸為何突然停止轉而提出領海線?
    原標題:金門炮戰持續十天後,大陸為何突然停止轉而提出領海線?   不過在當時提出國家的領海基線,不是一項簡單的問題,特別是在中美之間存在著軍事對峙、美國又大力扶植日本和「東南亞條約組織」各國的情況下,更要慎重行事。
  • 金門炮戰為什麼持續21年才結束?金門炮戰怎麼結束?
    金門炮戰過程戰爭開始之前,大陸解放軍對金門炮戰做了充分的準備,兵力和武器更是進行了周密的布置,甚至連民兵都動用了,離臺灣最近的海岸城市都布置了多個炮群,準備參與此次戰役的包括海、陸、空軍隊,早在戰爭很久之前,大陸方面就已經在準備此次戰役,空軍早已入住福建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 揭秘:金門炮戰中蔣軍損失慘重,蔣介石為何連連稱「好」?
    揭秘:金門炮戰中蔣軍損失慘重,蔣介石為何連連稱「好」?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突然對金門、馬祖等蔣軍盤踞的島嶼發起猛烈的進攻,使得整個世界為之震動。因此,他們就勸說蔣介石儘快放棄臨近大陸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用遼闊的海域來隔絕大陸和臺灣的關係,期待各方面關係淡漠,期待「臺灣中立化」。但是,不僅中國政府不容許同胞分離、國土割裂,蔣介石也不願意聽從美國的擺布,不願成為歷史的罪人,所以他不但不從這兩個島嶼撤兵,反而增兵,擺出固守的姿態。
  • 為了中國統一—1958年金門炮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一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臺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 金門炮戰60年!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
    在今年的紀念活動上,臺灣一些政治人物均反思金門炮戰對臺灣60年來的意義,以及兩岸未來的發展方向。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在金門炮戰「甲子年」,臺灣各地舉辦了滿滿的紀念活動。馬英九在致辭時表示,從2008年兩岸開始直航後,大量的大陸觀光客來到金門,他們都會在禮品店購買運用大陸炮彈製造的菜刀回去做紀念品,並稱兩岸和解後,從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而是觀光客還有最近的金廈通水」。馬英九回顧他擔任領導人時推動金廈通水,表示「這是一段艱難的談判過程」,但不做不行,最終達到「共飲一江水」的願景。
  • 當年解放軍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為什麼突然停止了炮擊?
    對於1958年的金門炮擊戰,很多人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黨突然停止了炮擊,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收復金門?原因用中國一句諺語能大致解釋,當時收復金門,那就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在美國人眼裡,真正有戰略價值的是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而大陸沿海的一些小島嶼,根本不值一提,這裡就指的是大小金門島、馬祖島這種,離大陸距離太近,面積也太小。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1958年8月初,因為駐紮小金門的一名士兵犯下罪案,國民黨第九師師長黃熠軒被追究責任,陣前解職,而接替他的是軍炮兵指揮官——39歲的郝柏村。那時的郝柏村沒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後,在「八二三金門炮戰」當中,他這位新任師長管轄的面積只有大金門島十分之一的小金門,就承受了超過20萬發炮彈的襲擊,相當於大陸方向發射炮彈總數的一半。
  • 1958年,為何金門炮戰由「真打」變成了「演戲」?一直打打停停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有一些地方沒有解放,位於廈門市東邊的金門島依然被國民黨控制著,他們企圖以金門島為突破口「反攻大陸」。1958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旨在解放臺灣,統一中國,下令炮轟金門。頓時福建前線火炮基地上火光一片,金門島上國民黨陣地也應聲陷入火海。這就是炮擊金門行動,又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
  • 金門炮戰60年!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民進黨仍舊在裝聾作啞
    在今年的紀念活動上,臺灣一些政治人物均反思金門炮戰對臺灣60年來的意義,以及兩岸未來的發展方向。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在金門炮戰「甲子年」,臺灣各地舉辦了滿滿的紀念活動。馬英九在致辭時表示,從2008年兩岸開始直航後,大量的大陸觀光客來到金門,他們都會在禮品店購買運用大陸炮彈製造的菜刀回去做紀念品,並稱兩岸和解後,從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而是觀光客還有最近的金廈通水」。馬英九回顧他擔任領導人時推動金廈通水,表示「這是一段艱難的談判過程」,但不做不行,最終達到「共飲一江水」的願景。
  •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29 星期三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的的解放軍和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展開隔海炮擊,瞬時間萬炮轟鳴,後來大家稱之為 「金門炮戰」。
  • 單日打雙日停,金門炮戰的背後,體現了怎樣的政治智慧?
    對面的凱申公對美方意圖心知肚明,另一方面,金馬諸島也可以作為「反攻大陸」的前哨基地,因此當即拒絕。金門炮戰於同年8月23日下午6時打響,當日落彈量超5萬發,重點針對島上指揮所、觀測哨等軍事目標。動靜雖然很大,但兩岸對此的戰略目的存在相當默契,彼此心照不宣。炮彈落到金門島,左右為難的卻是美國人。炮戰期間,國軍補給運輸船隊只要有美艦護航,必會招致猛烈炮火,反之則相安無事。
  • 解放軍為何不攻佔金門
    那是國民黨退居臺灣後,雙方所爆發的第二次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外界稱之為「第二次臺海危機」或「8、23金門炮戰」。那場戰爭之所以廣受人們的關注,並在幾十年後仍然常常被提起,原因並不在於它的規模和激烈程度,而在於它所表達出的特殊的戰爭語言和作戰形式——解放軍為何要炮擊金門?簡單的說,是美國人幹涉中國內政所導致的。
  • 他洩漏了金門炮戰情報,為何還能得到主席、總理接見?
    他洩漏了金門炮戰情報,為何還能得到主席、總理接見?文 |小魚兒一九五八年正午,廈門的前線浩浩湯湯的炮兵部隊整裝待發。從角尾到圍頭整整長達三十公裡的大半圓形陣仗。回放了當時於空中拍攝下來的紀錄片我們發現,整個金門島都是於硝煙之中。國民黨守軍無法招架而四處逃竄,此時金門方面的指揮官是胡璉以及蔣軍方面的美國總顧問。他們剛剛從地下指揮所走出來的時候,炮聲便在他們的身後響起了,如果他們再慢了五分鐘他們的性命就會不保了。
  •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無論是「823」炮戰還是空軍的空戰包括「824」海戰都在戰術突然性這方面下功夫突然迅速隱蔽,然後發起猛烈攻擊圍頭半島三面臨海與金門島隔海相望距離大金門島只有5.6海裡是祖國大陸距離金門島最近的地方當年,作為戰時最前線
  • 金門炮戰!知多少,看看這裡,體會當年的歷史!
    金門炮戰(臺灣稱八二三炮戰,香港稱金門八二三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炮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國民黨軍隊隨後開始反擊。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此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大陸地區的建設和維穩,金門與大陸之間的炮戰雖然時有發生,但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出了重新炮轟金門的決議,並仍舊任命葉飛將軍為總指揮。葉飛和福州軍區軍委高層商定了戰略部署之後,中央來電,要求葉飛前往北戴河匯報準備情況。葉飛匯報之後便留在北戴河,和毛澤東等人共同指揮,前線則由張翼翔指揮作戰,金門炮戰正式拉開帷幕。
  • 金門炮戰死了仨副司令,為何司令胡璉活下來?看看人家這反應
    金門炮戰是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後,我黨在1958年前後對國民黨的懲罰式打擊。金門炮戰前前後後打了很多次,到了後面很多都摻雜了政治因素。而「八二三炮戰」那是真的打,也是最出名的一次炮戰。在這次炮戰中,我軍炸死國民黨三個副司令即:趙家驤、章傑、吉星文。其中趙家驤、章傑當場斃命,吉星文重傷不治身亡。金門島是福建省下面的一個小島而已,我軍在兩小時內發射了四萬枚炮彈。這樣密集的打擊,打死了三個副司令,作為司令的胡璉跑哪裡去了呢?
  • 金門炮戰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
    金門炮戰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對於初到廈門的兩位軍迷來說海拔339.6米的廈門島最高峰雲頂巖可以輕鬆俯瞰金門諸島無疑是探索金門炮戰的最好開始>六十多年前這組最接近大陸的島嶼曾經是國民黨軍十幾萬部隊駐防的軍事要地
  • 金門炮戰情報機密遭提前洩露 一小時發射三萬顆炮彈
    資料圖:金門炮戰藝術圖。  這震驚世界的金門炮戰是中午12時開始的,奇怪的是在炮戰開始前幾小時,一家早晨出版的報紙就發表了金門即將炮戰的消息。這張報紙就是1929年問世的新加坡《南洋商報》。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自然是最高機密,怎會在一張海外報紙上率先曝光呢?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炮戰延續了幾個星期,10月6日,北京突然發表了國防部文告(即《告臺、澎、金、馬軍(微博)民書》),作出停火7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