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喜用清酒,杜甫卻常用濁酒,一清一濁,原來正是仙聖之別

2020-12-18 六甲番人

讀唐詩,會發現李白和杜甫都是好酒之人,但杜甫詩中常用濁酒,而李白卻是清酒,這是為什麼呢?六甲番人認為,可以從現實角度和生命情懷兩方面進行分析。

李白和杜甫

一、現實生活中,李杜喝的酒品質就是不一樣的

古代的濁酒就是不經過濾的黍酒,濁酒有酒渣在裡面,而清酒就是濾去渣滓的酒,所以常以酒的清與渾作為區別酒的質量好壞的標準,清酒質量好,渾酒質量差。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兒子甚至都餓死了,是一個典型的窮人,喝的當然只能是濁酒了。

李白則不同,他是蜀商富二代,出外遊玩將錢財散盡了,又在湖北安陸娶了許家白富美,後來又被玄宗召見後賜金放還,最後一位妻子宗氏也是出自前宰相家,他這輩子大多時間經濟條件都相對較好,所以喝得起上好的清酒。

想像一下,「烹關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一喝就是三百杯酒,老杜是怎麼也喝不起的。

二、唐詩中酒的意象與詩人的生命情懷相關聯

清酒美酒的意象更多的是展現書生意氣、豪俠感慨、昂揚進取,盛唐詩人好飲清酒美酒,是一種生命力量的張揚,也是豪放飄逸的象徵。

比如李白的詩,「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這些名句只能用清酒美酒入詩,否則詩意就會大打折扣的。

而濁酒反映的卻是苦悶心緒、百姓疾苦,詩人們品嘗的何止是濁酒,也是孤獨落寞,也是身世感傷吧。

比如,杜甫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正是他自己的寫照,即便是尋訪仙人隱士時想到的也是濁酒,「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獨處閒適時他想喝的依然是濁酒,「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李白的清酒多用來表達個體自我的生命感受,展現的是他嫡仙人的風採,而杜甫的濁酒則多用來表達內心的孤苦鬱悶,進而升華成為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相關焦點

  • 酒知識︱古詩中的「濁酒」與「清酒」到底有什麼差異
    與濁酒相對的,將糧食渣滓濾乾淨的酒自然就是清酒了,中國和日本都有「清酒」,但是日本的「清酒」是借鑑了中國黃酒的製作方法釀製而成。 中國的清酒源遠流長,《周禮 天官酒正》中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詩經 大雅旱麓》裡也提到「清酒既載,驛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 高中文化常識複習:古詩中的「濁酒」與「清酒」到底有什麼差異
    與濁酒相對的,將糧食渣滓濾乾淨的酒自然就是清酒了,中國和日本都有「清酒」,但是日本的「清酒」是借鑑了中國黃酒的製作方法釀製而成。中國的清酒源遠流長,《周禮·天官酒正》中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
  • 「清酒一樽」不如「濁酒一杯」?古代文人為何此何鍾愛「濁酒」意象
    古人愛酒,文人尤其愛酒,說起最愛酒的,當是李白,其詩云:"古來聖賢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然而劉伶、陶淵明之輩對酒的熱愛,也不再他之下,甚至李清照,也是愛酒的。酒在文人的生命裡,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中"濁酒"的出鏡率最高,明明"清酒"更加珍貴,可文人為何獨獨鍾愛"濁酒"呢?
  • 清酒的前身——濁酒,現在正是喝它的好時節
    清酒的釀造工藝,是唐朝時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但唐朝時的米酒都是濁酒,杜甫有詩為證:「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李白的酒量到底多大?他的飲酒詩為什麼總是進課本?
    李白以愛喝酒而著稱,他說:「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李白的詩中經常提到飲酒,如「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等。李白那麼,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 李白的金樽清酒鬥十千為什麼是「清酒」,這說法有什麼講究
    「不禁發問了,這裡面的」清酒「是什麼酒呢,為什麼是清酒不是白酒更不是濁酒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就在我國的歷史十分的悠久,酒在古代又叫醴,也有說法叫做鬯,但是鬯已經失傳了。李白生活的唐朝一般喝三種酒,比較常提起的有兩種,一種就是米酒。
  • 古人喝的清酒和濁酒,有什麼不一樣,為什么喝酒前要「篩酒」?
    我們現在喝的酒,澄澈透明,這是拜蒸餾技術所賜,在元朝之前,沒有蒸餾技術,喝的酒當然就沒這麼澄澈了,而且酒是糧食釀造的,比如唐朝的酒,多為米酒,釀造好之後,難免會有米糟等物質殘留,喝的時候為了不影響口感,就需要用有網眼的篩子來過濾。
  • 魚巷子文化散談:李白杜甫登嶽陽樓的「仙聖」五律
    巧合的是,李白登上嶽陽樓那年,正是杜甫命運的轉折點。同樣是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的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並輾轉甘肅成縣等地。第二年的春天,杜甫在好友的嚴武的資助下,來到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在這裡,杜甫度過了一生中最安逸閒適的時光。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只給杜甫回了兩首
    起碼杜甫對李白不是。回顧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兩人聚了三次,晚上睡覺蓋一條被子,白天手牽手出去玩。三次會面,讓杜甫回憶了一生。隱娘總結了杜甫寫給李白12首詩,縱觀杜甫寫給李白的這12首詩,足見杜甫對李白的深情。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 李白愛喝的,究竟是什麼酒?別佩服他的酒量,回到唐朝你也能一杯復一杯
    李白愛喝酒,世人皆知。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寫道: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他自己的詩作也充滿了「酒仙」氣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據統計,李白的詩作有16%都提到了酒。
  •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交友遊歷,同時有因為仕途不順而鍾情黃老學說,求仙訪道,所有詩中自然境界開闊,高飛飄渺之感。再加上李白詩歌中個人色彩濃厚,他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自己的獨特個性,愛憎分明,並喜用善用誇張,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 別再說茅臺酒貴了!這個價格其實還喝不上詩仙李白以鬥喝的清酒!
    在唐朝,詩酒可以說是不分家的,兩者同樣繁榮。詩人們時常飲酒作樂,而且量還不少,單從李白所寫的「會須一飲三百杯」即可看出唐朝詩人們飲酒的豪放。當然,這個酒並不是我們現在度數高的白酒,其主要為綠酒即濁酒、黃酒、花酒以及最接近現代白酒也是價格最貴的清酒。
  • 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闊」水平是否能碾壓李白詩?明清文人爭論不休
    不過文學的東西本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所以要在文學成就上強行將兩人分個高下,不僅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不過杜甫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仿寫李白的詩句,單從這兩首詩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到底是李白技高一籌還是杜甫超越了李白的原詩句。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
  •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很出名,其二開篇就驚豔了,很多人卻不熟悉
    素聞李太白的金樽中映照著古今之月,三杯清酒下肚,筆墨一揮,就是半個盛唐。有人說,大唐有了李太白,才真的了不起。而李白有了金樽美酒,才更加了不起。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評價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由此可以看出酒後的李白有多麼狂,連天子的號令都不放在眼裡。詩仙李白的詩,大多是沾有酒氣的,其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聽BBC莎劇腔讀杜甫詩張姿勢了,這兩首竟然有相同的「對寫法」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寓秦州,李白則在江南,李白因為參與永王幕府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杜甫聽到這個的消息後,因為積思成夢,就作了兩首《夢李白》,這是其一。這首詩寫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體現了杜甫和李白真摯的友情。
  • 秋日讀詩:杜甫寫給李白的信,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57歲的李白因為在安史之亂中進入了永王的幕府,捲入了政治風波,最終被流放夜郎。而46歲的杜甫得到消息,他本人正在甘肅,那個時候唐朝的驛站雖然發達,陝西到夜郎何止千裡。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連續三天夢到李白,夢中的李白斯人憔悴,杜甫惆悵不已。不過李白也是吉人天相,在發往夜郎的路中,遇到了大赦,立馬轉回來,遊歷湖南江夏,豪放灑脫之情,不減當年,當然修書給杜甫。
  • 李白杜甫曾同被而眠?杜甫寫下的這首詩證明二人的關係真的這麼鐵
    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有多鐵?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杜甫對李白自然是沒得說,一生為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給杜甫只寫了3首,倒是沒少給孟浩然寫。於是不少人斷言,李杜二人的關係是偶像和小迷弟之間的關係,其實這是不對的。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前面四條,李白也是有的,但他的道路有不同。追求仕途,李白的起點比他高,雖然走過的道路也不順利,但很陷於困頓。讀書是二人的共同愛好,大約讀法也不同,李白讀的是精神,杜甫讀的是學問。杜甫的詩用典很多,遣詞造句極見功夫,和他讀書多有莫大關係。李白的詩對格律不甚講究,固有他英才天縱、不究細節的一面,也與他對格律研究不夠有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