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瓦格博:沒有故事,也能讓紀錄片好看
卡瓦格博作者:遊曉璐來源:視覺人類學觀察雲南大學影視人類學者陳學禮說:「看紀錄片睡著,一種很獨特的體驗」。在中國人民大學《卡瓦格博》的放映現場,觀眾不時爆發出笑聲,《卡瓦格博》是一部很難讓人睡著的紀錄片。
-
混沌:一部被禁的中國紀錄片
——周浩周浩是貴州人,當「記者型」導演之前,在新華社和南方周末都上過班,34歲開始「找自己」,有了之前的「社會」沉澱,所以他拍的紀錄片,個人風格鮮明。這部紀錄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實打實的跟拍了一個市長整整3年時間,用片尾耿市長的原話來說:我都已經忘了你的存在了。
-
中國「雪山之神」卡瓦格博,至今仍是無人成功登頂的「處女峰」!
佛經中講到,所有康藏的128處大聖地和1022處小聖地的守護神皆於藏曆水羊年降臨於卡瓦格博聖地內安住。卡瓦格博的天氣依然非常晴朗。但此時,全部隊員已經筋疲力盡,並且在心理上已經被卡瓦格博完全擊潰。終於,在2000年,一個宣言被通過,卡瓦格博作為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間更充滿宗教意味,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將永遠不允許被攀登。
-
連綿150公裡,這是全世界公認最美的雪山|梅裡雪山|卡瓦格博|神山|...
阿尼卡瓦格博 很多人都以為藏地神山的八大之首就是在講梅裡雪山,但更準確地說法是指主峰卡瓦格博。 而在藏地,其實大家都把它叫阿尼卡瓦格博。 紀錄片《卡瓦格博》截圖 起初當地的藏族村民都非常熱情的款待這群怪異的遊客,但得知他們是準備來登卡瓦格博之後,就開始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
-
卡瓦格博|雪山儀仗隊
卡瓦格博對於卡瓦格博,我最初的印象來源於少年時代所看到的一個關於中日聯合登山隊的紀錄片《卡瓦格博》,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來到了該地區,嘗試登頂卡瓦格博,但是卻意外遇到山難,十七位登山員無人生還,這在當時登山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是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因為你要知道當時參與登頂的登山員有三分之一擁有8000米以上雪山的攀登經驗,中方人員也都是當時國內該領域最好的登山運動員,且有日本大財團的支持,所有的登山設備都是最專業的
-
Kawadgarbo(卡瓦格博)
藏族認為,每一座高山的山神統領一方自然,而Kawadgarbo(卡瓦格博)則統領整個自然界之所有。在Kawadgarbo(卡瓦格博)山下,你不能談論一切細微之處的美麗,因為對任何出自自然的微瑕之美的言語稱讚都僅僅讚美了Kawadgarbo山神統領的整個自然界的極其微小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對卡瓦格博山神的不敬,也是對廣博而和諧的自然的不敬。
-
卡瓦格博:只為那虔誠的信仰
在藏族語意裡,所謂卡瓦格博,不單指最高的山峰,而是統指聳立的數座雪峰。在藏傳佛教裡,卡瓦格博山神傳說是噶舉派的保護神,位居藏族聚居區八大神山之首。十世班禪曾在峰前舉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勝跡,供遊人瞻仰。對於登山界來說,海拔7000米以下的山峰是不被列入登山名單的,但只有卡瓦格博峰是例外。
-
變幻莫測的卡瓦格博 匪夷所思的神山奇觀
我有點兒吃驚……來梅裡之前和阿光在網上神聊一通,得知他跑梅裡100極限耐力賽時下大雨,卡瓦格博隱於雨霧之中,影子都看不見,他仍然虔心祈願能夠見到卡瓦格博的面寵,就有那麼一刻,雲開霧散,他如願以償。他的同伴揮舞雙手,高喊卡瓦格博,我要徵服你!在開賽之始即高反,狼狽退賽。
-
我們為什麼稱其為「卡瓦格博」而不是「梅裡雪山」
但只要和村民交談,他們經常提到的確實「卡瓦格博」這個名字。 在外界,「卡瓦格博」遠沒有「梅裡雪山」名氣大。涉及這座雪山的大部分宣傳資料,只要是韓語的,用的都是「梅裡雪山」的稱謂。 在Google上搜索,關於「梅裡」的條目要比關於「卡瓦格博」的多數倍。
-
卡瓦格博的過去與當代
來自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仁青多傑醫生,曾寫了很多篇卡瓦格博的文章和詩集,其中有一篇文章主要闡述和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於神山神聖不可侵犯的敬意:無需建造而自然成就的銀白佛塔,無需修剪自然成就的神柏法印,無需陳列而自然成就的河水供奉,敵不能勝而天生的天龍神做衛士——險峻陡峭的神山卡瓦格博殊勝處,世間有色人的腳足若登上神山頭,天然生成的銀色佛塔用各種變幻,一剎那間將登頂者葬入雪棺裡。
-
卡瓦格博:遙遠的傳說 聖潔的神山
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間更充滿宗教意味,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藏文經典中稱其為「絨贊卡瓦格博」,漢語意為「河谷地帶險峻雄偉的白雪山峰」。在藏族語意裡,所謂卡瓦格博,不單指最高的山峰,而是統指聳立的數座雪峰在藏傳佛教裡,卡瓦格博贊神傳說是噶舉派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十世班禪曾在峰前舉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勝跡,供遊人瞻仰。
-
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藏語「白色雪山」之意
卡瓦格博神像常常被供奉在神壇之上,他身騎白馬,手持長劍,威風凜凜,儼然一位保護神。卡瓦格博和其周圍諸峰,雖稱「十三峰」,但語意是取「十三」這個藏語裡的吉祥數,其實不是準確的十三個雪峰,而是較多山峰的統稱。
-
逍遙說:梅裡雪山還是卡瓦格博?一場陰差陽錯的誤會
但只要和村民交談,他們經常提到的確是「卡瓦格博」這個名字。在外界,「卡瓦格博」遠沒有「梅裡雪山」名氣大。涉及這座雪山的大部分宣傳資料,只要是漢語的,用的都是「梅裡雪山」的稱謂。梅裡雪山與卡瓦格博同屬怒山山脈,山峰相連,但各為不同的雪山,當地村民不會把它們弄混淆。若以藏族傳統的南北外轉經路線作為分界,卡瓦格博神山的大致範圍是:北起佛山鄉梅裡石村,南至雲嶺鄉與燕門鄉毗鄰處的永支村,整個範圍包括了卡瓦格博山脈的東坡和梅裡雪山的南段。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不少喜歡BBC紀錄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親切,因為片中使用了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手法。其實,我們正是借鑑了自然類紀錄片的專業拍攝手段和故事講述方法,才讓我們的故事更加起伏跌宕。借用他山之石,為美食紀錄片增色,也是我們專業主義的一種探索方向。」這樣的嘗試是小心而謹慎的,「更多分集還保持著第一季的敘事方式。我們希望通過觀眾的反饋,逐步摸索前進的道路。」
-
17名登山者一夜消失,卡瓦格博,一座拒絕人類攀登的雪山
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還有另一個稱號,叫做「不眠山」。因為它是世界第二大山難的發生地,也是至今唯一因為立法而不得再登訪的山區。如今,坊間仍流傳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詭異傳說。梅裡雪山的地理位置位處雲南德欽縣和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交界處,地處怒山山脈中段。
-
雪山之神卡瓦格博
它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梅裡」一詞為藏語mainri漢譯,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它與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並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梅裡雪山全長150公裡,其主峰卡瓦格博,被譽為「雪山之神」,雖然接天之峰者眾,它以海拔6740米的安泰,卻享有聖潔和尊崇的「處女峰」桂冠——迄今仍未接納人類的足跡。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⑬: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奇觀十回九不遇
(圖為梅裡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記者住地旁邊有家酒店一樓的休閒區專門開闢了視頻播放茶座,經常有遊客指名收看紀錄片《卡瓦格博》。(圖為險峻的梅裡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特派記者柯立 攝)《卡瓦格博》主要講述的是1991年中日聯合學術登山隊攀登卡瓦格博時遭遇大規模雪崩,17名隊員罹難的悲壯往事。從1902年至今,登山家們一次又一次嘗試登頂卡瓦格博,均以失敗告終,很多人長眠於雪山深處。
-
17名登山者一夜消失,卡瓦格博,一座拒絕人類攀登的雪山
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還有另一個稱號,叫做「不眠山」。因為它是世界第二大山難的發生地,也是至今唯一因為立法而不得再登訪的山區。如今,坊間仍流傳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詭異傳說。 梅裡雪山的地理位置位處雲南德欽縣和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交界處,地處怒山山脈中段。藏族人稱它為「卡瓦格博」(???????????),意思是白色雪山;又稱「青卡瓦格博」和「絨贊卡瓦格博」,以表明這座雪山的神性。
-
央視《河西走廊》,一部史詩級的紀錄片,延時攝影盛宴
學習攝影,特別是延時攝影,安利一部史詩級的延時攝影盛宴,那就是央視拍攝的《河西走廊》紀錄片。幾乎所有畫面,隨手截一幀,都能作為屏保,是學習攝影必須膜拜的一部作品。開篇片頭,伴隨著由希臘新世紀音樂大師雅尼所作曲子——《河西走廊之夢》。以都都克為主要音色,一幀幀蒼涼悠遠、雄渾古樸、厚重的歷史感的西北畫面徐徐展開。
-
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
廣州廣播電視臺從2016年開始拍攝製作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紀錄了珠江與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溼地生態現狀,當中包括世界珍稀候鳥黑臉琵鷺在內的20多個物種之間的生物鏈故事。《溼地的力量》是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