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

2020-12-25 GRT一派微視頻

廣州廣播電視臺從2016年開始拍攝製作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紀錄了珠江與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溼地生態現狀,當中包括世界珍稀候鳥黑臉琵鷺在內的20多個物種之間的生物鏈故事。《溼地的力量》是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

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完成了他們的第一部無聲紀錄片《工廠的大門》。

同年6月,盧米埃爾兄弟已經開始聲畫同步的嘗試。他們把某次會議拍攝下來,24小時後,人們觀看了這部影片——這就是早期著名影片《代表們的登陸》。為了增強效果,盧米埃爾兄弟邀請當時參與討論的人到銀幕後,當出現討論的畫面時,人們在幕後同時發聲,成為「世界上對有聲電影的第一次有趣的模擬。」

此後,很多無聲影片在放映時,都會配備鋼琴、風琴,甚至整個管弦樂團在旁伴奏,讓聲音儘量配合銀幕上的動作。而直到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才公開放映。

紀錄片作為電影藝術的分支,聲音同樣為紀錄片創作帶來巨大的影響。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由蘇聯著名導演吉加·維爾託夫創作的先鋒派作品《持攝影機的人》。這部作品在剛完成時並沒有配樂。基於維爾託夫早年從事聲音實驗的經驗,後期他為《持攝影機的人》配上打擊樂、交響樂等富有激情的音樂,與同樣具有衝擊力的畫面相配合,產生節奏共鳴。

在世界第一部紀錄長片《北方的納努克》中,「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使用各種弦樂、木管樂交替演奏,襯託納努克一家在冰雪中的生活。

隨著同步聲音技術逐漸發展,聲音與畫面伴隨著人類文明探索與想像,成為了忠實的紀錄者。

音樂,是紀錄片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對自然類紀錄片尤為重要。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廣播電視臺經典欄目《動物世界》開播至今,一直沿用法國樂隊SPACE歌曲《just blue》作為片頭曲,至今蔚為經典,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2016年,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導演彭穎斌邀請音樂人秋林到南沙溼地調研,當他們潛在叢林當中看到成千上萬的候鳥時,秋林深有感觸,決定為紀錄片創作一系列作品,當中包括主題曲及多首編曲。

「《起航》這首歌曲,創作於紀錄片拍攝早期。當第一次跟著導演來到溼地考察,那時紀錄片已經拍攝超過半年,拍攝人員和設備不多。當時自己想都沒想,跟導演說紀錄片音樂由我來做,要做一部大型紀錄片中所有的原創音樂。至此紀錄片的音樂創作也歷時兩年多,創作出了主題曲、多首插曲以及將近30首的配樂。」——音樂人秋林

秋林,本名李秋林,廣東韶關翁源縣客家人,內地知名唱作人、音樂製作人。2013年,中央電視臺節目《讓候鳥飛》引用了李秋林原創歌曲《讓候鳥飛》作為節目插曲及片尾曲。2018年,秋林獲得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

在創作過程當中,秋林經常與攝製組討論紀錄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及細節,他對於音樂的追求甚至滲透到每個鏡頭的銜接,為求極致,不少編曲的修改次數超過10次……

「問起彭導,他說,拍攝自然類紀錄片,主要拍攝候鳥,人多會驚嚇候鳥;設備器材多了或者太大的器材也不方便在叢林穿梭。很多的艱辛和困苦,沒有自己的船,沒有高科技設備,基本上一進入溼地就是一整天甚至幾天的時間。直到拍攝接近1年多的時候,才用上好點的設備,和擁有自己的船隻。有一次,我接到彭導電話,他告訴我紀錄片進展越來越順利了,有了船隻,也搭建了工作站等等。歌曲的頭緒由此而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可以起航了。《起航》便誕生了。」——音樂人秋林

紀錄自然生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紀錄嶺南文化。這是自然界的故事,也是人類的故事。

導演/ 攝影| 彭穎斌

編輯| 陳佩文

相關焦點

  • 8部高分音樂紀錄片,給孩子充實又快樂的小長假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音樂訓練與長時記憶存在密切聯繫。對於長時記憶的任務來說,音樂家比其他人有更快的腦電圖神經反應。而一項由美國芝加哥100多名青少年參加的研究顯示,音樂訓練能提高大腦對語言的反應能力。音樂的節奏可以鍛鍊大腦的聽覺系統,訓練語義聯繫的能力,而這正是學習和閱讀中,至關重要的方面。
  • 科切拉音樂節延期對BIGBANG的回歸意味著什麼
    【billboard節選】科切拉音樂節延期對BIGBANG的回歸意味著什麼?儘管備受爭議,BIGBANG出人意料地出現在2020年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的出演名單裡。繼其同門師妹BLACKPINK在科切拉音樂節的高調出演後,此次作為BIGBANG離開舞臺多年後的首演,無疑是個理想的時機。
  • 拍攝一部極限運動紀錄片,是想讓大家愛上古典樂
    其中部分樂曲選自義大利音樂家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的著名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紀錄片《高山》的澳大利亞首映是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當晚,澳大利亞室內交響樂團擔任現場演出,觀眾們都被點燃了。指揮家理查·託奈《高山》沒有完整的故事線,圍繞人類對高山無休無止的探尋展開。
  • 一部另類紀錄片走紅的背後:傳統手藝靠什麼吸引青年
    拍攝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袁秀月)近日,一部由非專業人士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手藝》,在網上走紅。三位主創歷時三年,輾轉23個省份,以「行走式記錄」的方式將199位手藝人和144項傳統手藝帶到觀眾面前。  該片在網上上線後引發熱烈反響,眾多網友爭當「自來水」,四處推薦。有網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國的傳統工藝裡,一點都不想快進,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流傳下去。」
  • 馬拉度納紀錄片,看這一部就夠了
    但同時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兩極分化,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是馬拉度納的人生標籤。2019年英國出品的紀錄片《迭戈·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透過大量珍貴影像較真實地還原了馬拉度納的傳奇人生。在我眼裡,短時間內了解馬拉度納,看這一部紀錄片就夠了。
  • 獨立音樂版權代理商勢頭正勁,對於音樂行業意味著什麼?
    上周,備受音樂行業關注的ASCAP流行音樂頒獎典禮,將年度版權代理商的獎項授予了獨立音樂公司Kobalt。獨立音樂版權代理商Pulse的聯合執行長Scott Cutler表示,Pulse代理的作品在過去的四到五個月內,已經有7首跨越不同流派的歌曲獲得了銷量冠軍。「獨立」一詞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接受變革的意願,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儘管大公司對人才更有吸引力,但規模較小的公司比大公司更容易應對衝擊。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中國》提到紀錄片你會想到什麼?是毫無色彩的灰白畫面,還是不停晃動的真實鏡頭,又或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其實都可以不是,這部紀錄片《中國》將完全顛覆你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帶你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紀錄片《中國》紀錄片《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朱傑人:《大儒朱熹》一部可做教科書的紀錄片
    《大儒朱熹》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眾多領導、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分享他們對於《大儒朱熹》紀錄片的評價和建議。一部可做教科書的紀錄片作者:朱傑人首先,要表達一下感謝。他們說看懂了,至少知道朱熹他們在爭論些什麼,這就很有意義。
  •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他們三人從北京一路開車過來,正在創作一部關於全國各地的民間手藝的紀錄片,了解到胡大拜爾地是為數不多仍會演奏巴拉曼的琴師,想對這件民族樂器的製作與演奏進行拍攝,希望可以得到允許。  「胡大拜爾地看起來就是一個憨厚靦腆的老農民,但音樂一起,整個戈壁灘就是他的世界了。」張景回憶起2014年拍攝時的情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 央視《河西走廊》,一部史詩級的紀錄片,延時攝影盛宴
    學習攝影,特別是延時攝影,安利一部史詩級的延時攝影盛宴,那就是央視拍攝的《河西走廊》紀錄片。幾乎所有畫面,隨手截一幀,都能作為屏保,是學習攝影必須膜拜的一部作品。開篇片頭,伴隨著由希臘新世紀音樂大師雅尼所作曲子——《河西走廊之夢》。以都都克為主要音色,一幀幀蒼涼悠遠、雄渾古樸、厚重的歷史感的西北畫面徐徐展開。
  • 解讀紀錄片《絲綢之路》:一部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導語:解讀紀錄片《絲綢之路》:一部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說到《絲綢之路》的中日合作,就一定要說一說CCⅣV和NHK的不同視角。《絲綢之路》甚至被人稱為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日關係「蜜月期」的產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後,中國許多電視紀錄片如《話說長江》《絲綢之路》《黃河》等都在兩國人民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很多精彩場景和解說片段多年來直在各種節目中不斷被引用。
  • 紀錄片《老搖滾》:南加大電影專業畢業生侯祖辛獲獎作品分享
    紀錄片《老搖滾》是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生侯祖辛拍攝的作品。影片記錄了侯牧人作為中國搖滾音樂人的創作經歷,同時也記載了80年代末中國搖滾樂崛起時代的輝煌。  侯牧人是中國第一批做搖滾的音樂家之一,如今的他身患腦梗,面對著會反覆發作甚至有生命危險的病情頑強地活了下來。
  • 被馬化騰投入重金的QQ音樂,對騰訊到底意味著什麼?
    被馬化騰投入重金的QQ音樂,對騰訊到底意味著什麼?作為音樂市場的種子選手,接下來,QQ音樂的故事脈絡走向,折射的或許會是整個行業的變局、競爭、融合……盜版圍殺新生事物在邁入正確的生長路徑前,往往繞不過漫長的兵荒馬亂期。對於在線音樂,盜版恣意橫行,夾生其中的是失望,是無奈。
  • BBC紀錄片解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
    作為其中的一支力量,音樂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變革,浪漫主義音樂誕生了!該如何解讀古典音樂和音樂家在一個動蕩世紀裡發生的變革?今天,我們介紹一部BBC紀錄片《革命與浪漫:19世紀的音樂大師》。看了這集紀錄片,我們會對浪漫主義音樂和音樂家有更清楚的把握。貝多芬是音樂界的第一個國際巨星,他的作品開啟了浪漫主義音樂,和當年的時代精神正相契合。新興的中產階級觀眾把貝多芬當作神一樣崇拜。那個年代,音樂剛剛走出高雅的貴族宮廷,不僅走進了公共音樂廳,還進入了千家萬戶。舒伯特就是私人家裡的「明星」。
  • 20部必看的藝術紀錄片,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應該有一部紀錄片為帶你走遍世界各地偉大的建築群,它做到了。通過和主持人週遊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方的建築是如何反應了人們的意願和信念的,當世界各地的建築被戲劇性的羅列在一起時,你更會有驚人的發現。1500年代左右,藝術家開始受到"天才"般的敬重,其中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婓爾、提普及達文西等,都受到宗教等人士的贊助,創作出舉世聞名的作品。這部紀錄片不單純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介紹,更為重要的是,它更著重介紹了這場文化運動背後的歷史意義,比如「自由」的概念。
  • 一部獻給中國夢的偉大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講話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關於宣傳中國特色的「四個講清楚」,關於闡釋「中國夢」當代價值的「五個意味著」,關於提高國際話語權而強調塑造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對於交響曲《人文頌》的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也意味《人文頌》的創作演出符合總書記講話精神,它是獻給「中國夢」的偉大作品。
  • 他91歲還在工作,經手的紀錄片一部比一部火,新片又將問世
    繼《地球脈動》第二季、《荒野間諜》、《藍色星球》第二季等創下收視新高的明星紀錄片之後,BBC負責自然史的湯姆·邁克唐納表示,2018年也將是個紀錄片大年,一大波取材野生動物的紀錄片將上映。首先,是一部關於《大貓》(暫定名)的紀錄片。貓奴們的舔屏時刻到了。
  • 豆瓣9.8的紀錄片究竟是一部什麼神仙巨作?
    談到紀錄片,芭姐覺得BBC紀錄片必須擁有姓名 每年,有「紀錄片界的扛把子」之稱的它都會為觀眾奉上一部精心打造的史詩巨作,從《藍色星球》到《地球脈動》,再從《冰凍星球》到《地球脈動II》,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被問提及對節目播出效果是否滿意時,陳曉卿這位與美食紀錄片打了近十年交道的老饕客回答道:「太滿意了。」 中國人的碗碟中常常充滿了哲學,用苦味的食物去釀造出回甘的驚喜,恰如人生。 陳曉卿說:「風味是什麼?嚴格地說,是指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
  • 《沈尊光作品集》紀錄片正式上線
    作為2019年末的誠意巨獻,作曲家沈尊光與石鐵民合作的《沈尊光作品集(下集)》,於2020年元旦前問世。一部深度解析這套《沈尊光作品集》(上、下兩集)的音樂紀錄影像專輯,也在鼠年春節與觀眾見面了。它兼具歷史感與時代感,真實地記錄了《沈尊光作品集》的製作過程,更承載了音樂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和深切情懷——這就是這部紀錄片《從建設者到音樂家》。紀錄片開篇,鏡頭跟隨如今已年近八旬的沈尊光登上長城,觀賞了祖國大地上的又一次輝煌日出。矯健的步伐,安然而堅定的神態,詮釋出一顆赤子之心對未來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