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廣播電視臺從2016年開始拍攝製作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紀錄了珠江與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溼地生態現狀,當中包括世界珍稀候鳥黑臉琵鷺在內的20多個物種之間的生物鏈故事。《溼地的力量》是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
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完成了他們的第一部無聲紀錄片《工廠的大門》。
同年6月,盧米埃爾兄弟已經開始聲畫同步的嘗試。他們把某次會議拍攝下來,24小時後,人們觀看了這部影片——這就是早期著名影片《代表們的登陸》。為了增強效果,盧米埃爾兄弟邀請當時參與討論的人到銀幕後,當出現討論的畫面時,人們在幕後同時發聲,成為「世界上對有聲電影的第一次有趣的模擬。」
此後,很多無聲影片在放映時,都會配備鋼琴、風琴,甚至整個管弦樂團在旁伴奏,讓聲音儘量配合銀幕上的動作。而直到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才公開放映。
紀錄片作為電影藝術的分支,聲音同樣為紀錄片創作帶來巨大的影響。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由蘇聯著名導演吉加·維爾託夫創作的先鋒派作品《持攝影機的人》。這部作品在剛完成時並沒有配樂。基於維爾託夫早年從事聲音實驗的經驗,後期他為《持攝影機的人》配上打擊樂、交響樂等富有激情的音樂,與同樣具有衝擊力的畫面相配合,產生節奏共鳴。
在世界第一部紀錄長片《北方的納努克》中,「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使用各種弦樂、木管樂交替演奏,襯託納努克一家在冰雪中的生活。
隨著同步聲音技術逐漸發展,聲音與畫面伴隨著人類文明探索與想像,成為了忠實的紀錄者。
音樂,是紀錄片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對自然類紀錄片尤為重要。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廣播電視臺經典欄目《動物世界》開播至今,一直沿用法國樂隊SPACE歌曲《just blue》作為片頭曲,至今蔚為經典,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2016年,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導演彭穎斌邀請音樂人秋林到南沙溼地調研,當他們潛在叢林當中看到成千上萬的候鳥時,秋林深有感觸,決定為紀錄片創作一系列作品,當中包括主題曲及多首編曲。
「《起航》這首歌曲,創作於紀錄片拍攝早期。當第一次跟著導演來到溼地考察,那時紀錄片已經拍攝超過半年,拍攝人員和設備不多。當時自己想都沒想,跟導演說紀錄片音樂由我來做,要做一部大型紀錄片中所有的原創音樂。至此紀錄片的音樂創作也歷時兩年多,創作出了主題曲、多首插曲以及將近30首的配樂。」——音樂人秋林
秋林,本名李秋林,廣東韶關翁源縣客家人,內地知名唱作人、音樂製作人。2013年,中央電視臺節目《讓候鳥飛》引用了李秋林原創歌曲《讓候鳥飛》作為節目插曲及片尾曲。2018年,秋林獲得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
在創作過程當中,秋林經常與攝製組討論紀錄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及細節,他對於音樂的追求甚至滲透到每個鏡頭的銜接,為求極致,不少編曲的修改次數超過10次……
「問起彭導,他說,拍攝自然類紀錄片,主要拍攝候鳥,人多會驚嚇候鳥;設備器材多了或者太大的器材也不方便在叢林穿梭。很多的艱辛和困苦,沒有自己的船,沒有高科技設備,基本上一進入溼地就是一整天甚至幾天的時間。直到拍攝接近1年多的時候,才用上好點的設備,和擁有自己的船隻。有一次,我接到彭導電話,他告訴我紀錄片進展越來越順利了,有了船隻,也搭建了工作站等等。歌曲的頭緒由此而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可以起航了。《起航》便誕生了。」——音樂人秋林
紀錄自然生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紀錄嶺南文化。這是自然界的故事,也是人類的故事。
導演/ 攝影| 彭穎斌
編輯| 陳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