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部獻給中國夢的偉大作品
1月17日晚,大型合唱交響曲《人文頌》在深圳音樂廳奏響,震撼了觀眾。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
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範例
張國祚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人文頌》為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例。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就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國際社會公認的主流價值觀找到公約數。深圳歷時七年打造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成功地踐行了總書記的講話。
《人文頌》的成功主要有三點經驗可借鑑:一是策劃者有宏大的戰略眼光,把重大主題和精美文藝形式相融合。《人文頌》策劃者是站在頌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給偉大中國夢、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精神、精髓的高度上來創作的,這是《人文頌》成功的第一前提;二是作曲家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藝術視野。而王寧就具備了這樣的品質,這是非常實質性的因素;三是編導和指揮有學貫中西的勇氣和魄力。《人文頌》把西方交響樂和儒家文化核心要義結合起來,讓東西方觀眾的審美水乳交融,因此,能讓中西方觀眾眼前一亮、心靈震撼。
昨日,《人文頌》作曲王寧在座談會上聽取專家發言。
「和而不同」 隱喻和諧精神
劉笑敢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觀看音樂會之前,我曾好奇這部作品要怎麼用交響樂來表現抽象的思想理念,觀看之後我的好奇解開了:《人文頌》相當成功,它用交響樂這種高雅藝術來表現儒家文化核心要義,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創新,單講「仁義禮智信」太抽象,加上「金木水火土」就具象了,它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我認為,《人文頌》既是第一部用西方交響樂來表現中國儒家文化的大型交響曲,也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作為《人文頌》的策劃,深圳市委宣傳部堪稱文化藝術的「建設部」。
在《人文頌》當中還有一個隱喻,交響樂之美在於「和而不同」,它用交響樂的形式來表現「仁義禮智信」,這和我們當代社會倡導的「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作品的歌詞寫得相當美,我特別喜歡歌詞當中「善待他人就像自己,不分種族和地域」這一句,充分凸顯出「仁」的仁愛包容之心。
昨日,專家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
兩個意義 兩個最高點
景海峰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
我認為,《人文頌》用交響樂表現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可以說有兩個意義:其一,它傳達的中國文化或儒家思想的精髓、精華是與時代相連的,是最有力量的聲音;其二,馬克思曾說過,交響樂是最能夠代表現代社會的音樂,它體現了理性的效益原則和最高水準,把這樣的西方現代藝術形式,用以表達儒家思想或者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影響最大、最深厚的思想,這個結合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人文頌》從兩頭都抓住了最高點。
合唱思維結合 交響樂思維
石一冰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認為這部作品非常成功。我們國家正在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這部作品就是以實際行動來培育核心價值觀,推廣「仁義禮智信」是從文化走向實踐的標誌。
合唱部分的人聲用得非常好,人聲和樂隊在作品當中是對話的關係、是交融的關係,有的時候合唱就像是樂隊裡的一個聲部,所以我認為這部作品的合唱思維與交響樂思維結合得非常好。
昨日,十多位海內外音樂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人文頌》展開研討。 本組圖片均由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
面向世界訴說中國人文主張
於平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
在我看來,《人文頌》從創作伊始就定位於面向世界「發聲」,定位於面向世界訴說中國的人文主張。
我注意到,深圳的交響樂創作並不執著於「現實的交響」,而是以《神州和樂》、《和平彌撒》、《極樂頌歌》以至今日的《人文頌》來進行面向世界對話,構成一次次「國家立場」的「深圳表達」,深圳也在這一次次表述中代表中國當代文明實現著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在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講話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關於宣傳中國特色的「四個講清楚」,關於闡釋「中國夢」當代價值的「五個意味著」,關於提高國際話語權而強調塑造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對於交響曲《人文頌》的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也意味《人文頌》的創作演出符合總書記講話精神,它是獻給「中國夢」的偉大作品。
1月17日晚,大型合唱交響曲《人文頌》在深圳音樂廳奏響,震撼了觀眾。我認為,《人文頌》既是第一部用西方交響樂來表現中國儒家文化的大型交響曲,也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
這是一個創新之舉
胡詠言 著名美籍華人指揮家、北京現代音樂節音樂總監
我指揮的第一個深圳的音樂作品是《春天的故事》,我認為深圳是一個屬於中國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交響樂是一個跟國際對話的「連結」,所以我想通過交響樂,尤其是深圳這麼一個有奇蹟的城市去國際上說一個中國文化傳統的故事,是再貼切不過了。
古典命題在西方音樂創作中早已有之,發展到頂峰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我覺得《安魂曲》跟《人文頌》很像,結構上來說都是固定六章,核心價值觀都是講述「仁愛」,但相比較之下,《人文頌》站在城市立場上去做這麼大題材的原創交響樂是一個創新之舉。用交響樂來表現儒家思想精髓,王寧和《人文頌》開了一個頭,我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作曲家來寫,而且肯定會越做越好。
我最喜歡的樂章就是「智」,用水是最出其不意的,我建議不使用擴音,因為交響樂本身就是一個不插電的藝術。另外還建議配英文字幕,和國際接軌。
一部能感動人的作品
俞冰清 臺北愛樂樂團行政總監
聽過《人文頌》音樂會之後,我感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從作品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深圳市的良苦用心和傳承文化的強烈願望。
人們都說21世紀屬於中國,通過《人文頌》,讓我發現中國不僅要做經濟上的強國,也在一步步兌現「把中國文化傳統傳承回來」的承諾。中國富起來了,全世界對中國的要求也多了,像《人文頌》這樣的作品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要全力發展文化的強烈願望。
當我們去聽音樂的時候,能不能被感動是最重要的,《人文頌》對我來說,就是一部積極、正面、能夠感動我的作品,對於這樣一部作品的成功,我樂見其成。改革開放短短30年,深圳經濟特區就能誕生這樣的作品,把富起來的錢用來教化人心,用來推廣傳承古典文化,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深圳將憑藉智慧和能力,做出傳遞人文精神的可觀成績,我相信這不僅是深圳的福氣、中國的福氣,也將是全世界的福氣。
期待《人文頌》到高雄交流
朱宏昌 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
我非常欽佩深圳這麼年輕的城市、深交這麼年輕的樂團能夠承擔這樣艱巨的任務。「仁義禮智信」有其價值性、歷史性,《人文頌》作為原創作品不是一般的寫實或寫生的作品,而是一部思想上、精神上的作品,思想和精神都是抽象的,臺灣多年來也在進行類似以交響樂來傳承傳統文化的工作,所以我越是深知其不易,就越是欽佩深圳市的勇氣。
這部作品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心血,最重要的是它怎樣去延續,我希望這部作品經常上演,讓民眾能夠接受更多音樂的薰陶。我建議把最後一個樂章、尾聲的部分拿出來,我被這個樂章感動,為什麼?因為它的主題和旋律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加深,就像是一部「連篇的交響詩」,它是完全有可能獨立出來的。
兩岸文化同種同族,我期待深交帶著《人文頌》來高雄交流。
這已是部世界性的作品
張萌 《人民音樂》雜誌副主編
這是我第二次聽這個作品,有新意、有驚喜。新意是序曲增加的童聲合唱可謂錦上添花,創意巧妙,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修改前的作品從強開始、在強結束,修改後是從弱開始、在強結束,前後形成強烈對比,整個作品形成了升華。驚喜是作品的主題性和貫穿性做得好,中國民族音樂特有的五度結構跟作品的中正平和相呼應,凡是稍具中國音樂基本知識的人都能辨識出中國文化的信息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作品成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屬於作曲家了,《人文頌》也是這樣,它現在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作品,它的起點高,採用純交響樂的形式,把中國符號深深植入其中,但要如何讓外國觀眾聽懂,還是回到「用音樂打動人」才是最核心的內容。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