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晚報訊 (記者 王東城 蘇奇)第八市場的問題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重視,也有不少讀者好奇:只聽說有八市、二市,怎麼你們的報導還提到過「九市」?廈門到底有幾個市場?
昨日,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彭一萬將廈門菜市場的變遷梳理了一遍。他說,廈門原來從一市到九市都有,到現在就二市、四市、八市等為數不多的市場還保持繁榮,而這幾個市場中,只有八市還保有閩南古早風格,因此,最值得珍惜。
曾是水運貨物集散地
說到第八市場,彭一萬濃墨重彩地介紹說,第八菜市場建於1933年,位於營平路與古營路之間。營平路連著開平路和開禾路,這裡過去有典寶路頭、洪本部路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等,「路頭」是閩南人早時對「碼頭」的稱呼。這些路頭是廈門水運貨物的集散地;古營路一帶過去稱「魚仔市」,是魚類水產集市之地。這為後來建設菜市場奠定了基礎。
過去的第八菜市場是室內店面市場,原來設了20多個蔬菜、水果、水產、肉類攤位,佔地四五百平方米。隨著人口增加,生活需要,後來菜市場延伸到開平路一帶,攤位增加到60多個。1981年,這個菜市場擴建為1720平方米,屬於露天鋼架結構臨時搭蓋,稱為「營平路農貿市場」。後來,換上了藍白相間的塔形新頂蓋,市場中央有八角樓。
300年前是鄭成功營盤所在
由於市場緊鄰鷺江道碼頭,討小海的漁民一上岸就把魚蝦集中在這裡銷售,所以,市場內的水產品幾乎佔一半以上,大都鮮活便宜,品種多樣,能趕時令,比其他市場略佔優勢。廈門市不少市民常常趕去採購,使第八菜市場成為大市場,日交易量甚大。
第八菜市場的名氣除了「魚仔市」外,更因附近是300多年前鄭成功營盤所在地,所以路名為「古營路」、「營平路」,洪本部街也因鄭成功部將洪旭兵部衙門遺址而得名。鄭成功據廈期間,這一帶是鄭氏的軍事區。這裡附近還有1920年建的廈門第一條馬路——開元路以及宮廟、基督教堂等,這與廈門港的興起、對臺和對南洋的交往都有密切關係。在第八菜市場開業之後,附近鷺江道、開元路一帶,旅館、客棧林立,營業興旺。
在整個閩南都有重要地位
「臺灣有夜市,廈門有聞名的早市——八市。」一位在八市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廈門人說,八市一直是廈門人的「海鮮倉庫」,只要季節對,想吃的海貨在這裡都能淘得到。以至於不少外地遊客甚至專門到這裡逛早市,感受正港的老廈門味道。
廈門文史專家、原廈門博物館館長龔潔介紹說,八市所在的市場從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改革開放後,隨著第一碼頭開始供軍事和旅遊使用,不少原來在碼頭上擺賣的攤販也逐漸轉移到八市,從那時起,八市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
在廈門乃至整個閩南地區,八市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八市的文化底蘊豐厚,有閩南特色建築騎樓,也有一些異國風情的宗教建築,體現了廈門作為近代開埠之地的東西文化交融。
廈門的現代菜市場,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編列序號的9個菜市場,不少是在海邊、溪邊原有碼頭、集市的基礎上建起來的。
第一菜市場:建於1928年,是廈門最早建的現代菜市場,位於中山路、古城東路交界處。原有44間店面,後來陸續改作居民住宅。現在只好佔路為市,改成「古城東路閩臺食品街」。
第二菜市場:建於1931年,原在美仁宮,現移至溪岸路、第二市場路與廈禾路之間。改革開放後,建了一座18層高樓,樓下有3000多平方米的室內菜市場。
第三菜市場:建於1931年,位於廈港碧山路,橫介於思明南路與民族路之間。原先有不少漁民擺賣海鮮,隨著漁民減少,市場也逐漸萎縮。
第四菜市場:建於1931年 ,橫介於思明北路和開元路之間,至1978年,菜市場移至角尾路,另又在開元路北段佔路為市,長約150米。
第五菜市場:建於1930年 ,位於思明南路橫巷妙香路南段,現在大多改為居民樓。
第六菜市場:建於1932年,位於泰山路。這裡靠近中山路,居民購買食品可兼購買百貨、品嘗小吃。
第七菜市場:建於1932年,位於思明東路與大同路之間的「關仔內」。這個市場人流量很大,來自附近地區的個體戶很多。
第九菜市場:建於1933年,位於定安路口、二舍廟巷東側。現在,位於思明南路旁的新市場大樓啟用後,各種貨物齊備,加上對面的中華城,使這裡儼然成為廈門市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