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14:47:04
天風證券本文選自「天風證券」,作者陸韻婷。
近年來健康險增速和佔比顯著提升,重疾險一險獨大
近年來健康險保費增速超30%,佔人身險比重快速提升至15%以上
從承保對象來看,保險可分為人身險和財產險,其中人身險由壽險,健康險和意外險組成。自2012年以後,健康險發展較快。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保險行業的健康險總保費分別為2410億元和4204 億元,不過該數據包含了部分被包裝成是健康險,實質上卻是中短存續期的產品,其中安邦旗下的和諧健康2015年和2016年的健康險保費分別達到了307億元和1070億元,佔當年行業健康險總保費的14.6%和26.5%。若將和諧健康的數據去除,則行業2013-2017年健康險的增速在30%-42%區間,近2 年來維持在40%左右。健康險佔人身險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10年前的7.63%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16.05%。
當前健康險以重疾險為主,醫療險蓄勢待發
健康險由重疾險,醫療險,長期護理險和失能險四大險種構成,這四個險種承擔了健康診療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互為補充。以最為常見的重疾險和醫療險為例,醫療險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該險種主要解決疾病治療期間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的負擔,適用的病種較廣,而重疾險則起到了城堡的作用,對特定的重大疾病進行固定金額(一般是保額)的賠付,主要用於補償生病期間和病後恢復期間無法工作的經濟損失。兩者在槓桿比例,適用病症,賠付標準上有著顯著的區別。
中國健康險當前以重疾險為主,壽險公司和專業健康險公司業務並無實質區別,中國健康險市場仍處在較為初期的階段。
當前重疾險佔健康險保費的比重約在90%左右,長期護理險和失能險大部分被包裝成高現價儲蓄產品而缺失保障功能,醫療險的佔比則不足10%,且基本以費用報銷型產品為主。而根據美國的經驗,醫療險是健康險的主要形式,且醫療險的發展是從費用報銷型向管理式醫療(醫療服務的供給和醫療服務所需資金的供給集合在一起的方式)轉變的過程。
如下圖所示,費用報銷類傳統醫療險佔美國總體醫療險的比重由1988 年的73%快速下滑至2007 年的3%,而HMO(健康維護機構),PPO(優選醫療機構),POS(定點服務計劃)等管理式醫療則佔據主導地位。(HMO,PPO 和POS 的主要區別在於投保者是否可以自由選擇醫療機構,是否有指定家庭醫生,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是自營還是籤約的關係,以及保費價格高低)。
我們認為當前中國醫療險發展較慢的原因在於:
1.醫療險的件均保費較低,無法支撐業務的開展成本,且較之於重疾險70%以上的價值率,醫療險的價值率為15%左右。不過當前人壽,平安和新華已經開始將醫療險作為附加險進行較大力度的推廣,2018 年醫療險預計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不同於重疾險一般是長期期繳產品,醫療險一般是一年期限的短期產品,主流保險公司基本能保證續保,但由於通脹等因素無法保證費率,因此其保費呈逐年增加趨勢,這在銷售解釋方面還需要保障意識加強的進一步配合;
3.中國當前的經濟階段處於差異化醫療需求的大幅增加前夕,可以覆蓋更優質醫療服務費用的醫療險還處於起步階段;
4.醫療險的賠付過程容易出現道德風險:不同於重疾險的賠付條件有較為清晰的定義,醫療險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衝問題。當前科技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例如平安已經開始介入醫療控費階段,以實現醫療服務和保險產品的對接。
重疾險發展勢頭良好,是保險公司主要的新業務價值來源
當前保險公司重疾險發展勢頭良好,價值貢獻佔總新業務價值的70%以上。當前保險公司銷售重疾險的形式一般分為「終身壽險+重疾險」和單獨重疾險兩種形式,前者的典型代表是中國人壽的國壽福,中國平安的平安福和中國太保的金佑人生,後者的代表則是新華保險的健康無憂,若用NBV/首年保費定義為該產品的價值率,這四款產品均可達到70%以上,若用NBV/保費的現值進行計算,重疾險的價值率也將達到10.7%以上。
隨著重疾險的深入,為了解決保額低,保費高的問題,各大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進展較快。例如新華保險設計了 A 款定期消費型重疾險和B 款兩全定期重疾險,和多次賠付的多倍保,使重疾險「薄利多銷」。
健康險的規模空間測算:預計未來三年複合增速30%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認為重疾險有一定的規模天花板,主要取決於人口數量,家庭戶數和通貨膨脹(加保規模),但由於當前重疾險的滲透率仍然較低,我們看好未來至少5 年的較高速發展前景。而醫療險的空間將更為廣闊,具有持續發展空間,但利潤將會高度集中於能夠打造管理式醫療閉環的大保險公司。
我們將用以下三種方法測算至2020 年中國健康險的空間。
測算方法一:來自於自下而上件均保費的角度
有一定可支配收入的中產階級是健康險的主要需求客戶,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數據,可支配月收入超過 12500 元以上的中產和富裕家庭的數量正在快速增加,由2010年的2000 萬戶增加至2015 年5000 萬戶,佔總家庭戶數的比例也由 7%提升至 17%,預計到 2020 年,中產和富裕家庭數量將達到1億戶,佔總家庭比例也將提升至 30%。
若按照新華保險健康無憂的件均保費 4500 元/人,康健華貴A 款醫療險件均500 元/人來計,每戶主力人數 2 位,則對應健康險保費為(4500+500)*2*1 億=1 萬億元,2017 年健康險保費約為 4100 億元,則未來 3 年複合保費增速為 34.6%。
測算方法二:健康險佔人身險比重的國際經驗比較的角度
健康險的規模佔比和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有很強的的關聯性。大部分國家醫療籌資體系的主幹是公共醫療保障體系,不過公立醫療保障體系也劃定了商業健康保險的空間。
當前醫療保障制度大致分為以下三類:商業健康模式主導(美國),社會醫療模式主導(德國)和全民公費醫療主導(英國)。其中美國模式下其商業健康險佔人身險比重較高,後兩者的健康險佔比將會較低。我們判斷中國可能是處於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較為均衡並存的狀態,也就是健康險佔人身險比重可能介於美國和歐洲模式之間。
美國的人身險品種按照大類分為年金險,壽險(定期,兩全,終身壽險等)和健康險。1950年以來健康險的佔比持續提高,由12%提高至80 年代末的20%以上,近20 年穩定在25%-30%。
歐洲健康險佔比自2000年以來快速上升,但2010年至今穩定在14%左右。
如果我們假定中國健康險的佔比將在2020年提升至20%左右,我們測算方法如下:
1.根據新國十條的要求,到2020 年我國保險深度要達到5%,即保費規模將佔GDP 的5%。2017 年我國GDP 規模為82.7 萬億元,若假設未來3 年GDP 的複合增速是6.5%,則2020 年GDP 預計規模為99.9 萬億元,總保費規模將達到5 萬億元;
2.2014-2017 年人身險佔總保費的比重分別為64%,67%,72%和75%,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若假設2020 年人身險佔總保費的比重提升至80%,則對應當年人身險的保費規模為4 萬億元;
3.若健康險佔人身險的比重將在2020 年提升至20%,則對應健康險保費7993 億元,2017年健康險保費約為4100 億元,複合增速26%;
由於新國十條是2014 年8 月發布的規劃,當前保險行業實際發展進度略超規劃,因此健康險的複合增速測算值可能偏小。
測算方法三:衛生支出結構佔比的角度
2016 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4.6 萬億元,分政府支出(財政撥款),社會支出(醫保,商業保險為主)和個人支出三塊,三者比例分別為28.8%,41.2%和30.02%。縱觀三者比例的相對變化,可以看到社會支出佔比逐年上升(由2003 年的27.16%大幅上升至2016 年的41.21%),個人支出佔比逐年減小(由2003 年的55.87%縮減至2016 年的28.78%),政府支出在2010 年之後維持在30%左右。
儘管個人支出佔比大幅下降,但自付比例依舊高於世界水平,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個人付費比例平均為10%。2017 年1 月公布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個人衛生支出佔比將在2020 年下降至28%。
2016 年衛生支出中,健康險賠付1000 億元,佔總衛生支出的2.16%,社會支出的5.24% 。
我們測算方法如下:
1.2010 年至今衛生費用支出平均增速為14.92%,我們預測到2020 年,衛生費用支出的年均複合增速為15%,則到2020 年支出將達到8.1 萬億元;
2.假設至2020 年政府衛生支出佔比微幅下降至28%,個人支付比例超額完成衛計委十三五計劃,即由2016 年的28.8%下降至26%,則社會衛生支出佔比將由當前的41.2%上升至2020 年的46%。
3.由於社會支出中的醫保壓力較大,我們預計社會支出中商業保險的佔比將持續上升,由當前的5.24%提升至2020 年的7%,因此預計到2020年健康險賠付的規模為81054*46%*7%=2609億元;
4.2016年和2017 年健康險的賠付率(健康險賠付規模/健康險總保費)為24.76%和27.41%,如果假設2020 年的賠付率為28%,則2020 年的健康險總保費9321 億元,對應複合增速為31.5%;
保險公司對於健康險的重視體現在保費,代理人和產品組合多個層面
在保費數據上,無論是總保費佔比還是首年保費佔比,健康險均呈現較快速的上升趨勢。在總保費上,國壽,平安,太保的新華的健康險佔比由2015 年的11.55%,9.69%,8.61%和14.77%提升至2017H10.79%,11.12%,12.22%和27.11%;在首年保費上,新華保險更是從2015 年的14.75%大幅提升至2017H 的36.39%。
在代理人方面,通過一系列包括邀請總公司優秀講師進行觀念傳授,在會議上樹立重疾險示範效應,建立制式化訓練模式,持續固化標準訓練動作,強化佣金和津貼的激勵引導等方式,保險公司有效提高了代理人的重疾險舉績率。當前上市保險企業優秀分公司代理人重疾險的舉績率可以達到40%以上,較之1 年前提升20%,且呈現各工作年數段代理人舉績率較為均衡的現象。因此隨著保險公司增員計劃的持續推進,新進代理人的重疾險銷售能力可期。
產品組合上,除了在賠付次數等方面繼續提升重疾險的保障範圍和程度之外,2018 年各大保險公司更加重視健康險的組合,將醫療險作為附加險推出保險計劃。
新華主打的健康無憂安享計劃組合中,主險是2016 年即推出的健康無憂C1 終身重疾險,但在附加險中加入免賠額5000 元,最高保額為20 萬元的康健華貴A 款醫療險;在康健華貴A 和附加住院醫療保險的組合中,附加險的搭配可以使主險的免賠額由5000 元降到300元;新華保險在2018 年的戰略之一就是以附促主,大力提升主險的附加險率,附加險的目標件均保費為500 元;
平安則是目標在將平安福和e 生保的客戶進行互相轉換。e 生保最高保額可達到300 萬元,免賠額為1 萬元,件均保費為400-500 元;
低滲透率下健康險的高增長將保證NBV的較快增長
在我們的年度保險策略中,我們明確指出今年保險行業的主旋律是周期性儲蓄產品和成長性保障產品的分化。2018 年開年至今,A 股上市保險公司個險新單的增幅在-45%至12%之間,我們認為該項數據充分反映了周期性儲蓄產品的銷售難度。
同時我們認為3 月之後健康險新單保費增速能夠維持在25%左右,則根據簡化模型,2018年的NBV 增速將在18%左右。
我們看好平安,太保和新華全年15%以上的NBV 增速,同時看好2 季度在衝刺增員和保費同比降幅收窄催化劑下的股價機會。(編輯:莊禾晴)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