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啊快快下來吧,阻攔姑娘們回家的路。」
「你們求雨下來,想阻擋我們回家的路,我們就戴著你們的新草帽,穿著你們的雨衣回去!」
10月10日,由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選送的翩哈組合以一曲黎族原生態民歌《求雨攔路》,把海南黎族青年男女在草木蔥蘢、溪水淙淙間傳遞的脈脈情愫搬上了中國民間藝術節舞臺。一唱一和,激起滿堂喝彩。
黎族民歌調子「太好聽了」
海南黎鄉素有「歌海」之稱。如翩哈組合指導老師、五指山市黎族民歌傳承人黃清妍所說,「黎族人唱歌就如同說話一樣,無論紅白喜事、喜怒哀樂,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用歌聲來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黎族民歌並非「藏在深閨人未識」。原供職於海南省民族歌舞團的作曲家張明還記得,1997年1月,第一張海南黎族民歌專輯《五指山之歌》剛一面世就引發了搶購熱潮,「那個時候,誰都以擁有這樣一盒卡帶為炫耀的資本。」
這片豐沃的藝術土壤,還為一代又一代中國音樂人提供了無限養分——《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請到天涯海角來》《萬泉河水清又清》等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都是從黎族民歌優美的旋律中獲得創作靈感。
而生於斯長於斯的黃清妍,天然地就擁有了這些養分。對於此次能作為翩哈組合的成員,一起登上第十一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的舞臺,與來自河北、內蒙古、江蘇等22個省區市,漢、滿、維吾爾、蒙古族等多個民族的民歌表演隊伍同臺角逐「山花獎」,她深感驕傲。
省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山花獎」是經中宣部批准,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設立的,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舞蹈「荷花獎」、戲劇「梅花獎」、音樂「金鐘獎」一樣,同屬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此次參加角逐的參演作品,代表了近年來我國民間文藝的最高水平,既突出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又保留了濃鬱的民間風格和鄉土氣息。
翩哈組合演唱的《求雨攔路》,描寫的是熱戀中的黎家青年男女在分離時難捨難分的動人情景。歌詞大意是:阿哥祈願蒼天降雨、河水倒漲,阻攔住阿妹回家的路程,好成全這段美好的姻緣。阿妹則俏皮地和阿哥拌嘴,佯裝要走,欲拒還迎。
「我在臺下坐著,心卻已經飛到臺上去了!」提起那天翩哈組合參賽的情形,黃清妍還很是興奮,「歌還沒唱完,觀眾席裡就一陣躁動。大家互相打聽,這是來自哪個省份、哪個民族的隊伍,好多人誇『這調子很獨特』『這唱腔太好聽了』!黎族民歌得到認可,說明我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有白費!」
改編後的《求雨攔路》更富表現力
為了在這次藝術節上取得好成績,參加演出的翩哈組合團員龍新、高山、王迅、朱雪榮、馬彩金和黃麗萍都放下了工作,提前一個月到海口集中培訓和排練。
「付出多少都值得呀!」黃清妍笑著介紹,翩哈組合的「翩哈」譯成漢語就是「我們的好朋友」,這群「好朋友」現在一共有20人,「好朋友們因為對黎歌共同的熱愛,從全省各地、各行各業走到了一起。他們之中,有醫生、有廚師、有保安……唯獨沒有專業歌手,能有這樣的機會站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黎歌風採,怎麼能不珍惜呢?」
翩哈組合的微信群裡,無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彈出長長的語音,點開一聽,大多是黎歌悠揚的旋律。「排練時間之外,只要想唱我們就唱,互相請教、互相幫助。」黃清妍說,別看這首《求雨攔路》不長,要唱好還真不容易。
首先,6位團員分別來自五指山、樂東、白沙等不同市縣,所使用的黎族方言略有不同,使用黎族哈方言的團員要先一句一句地學準這首歌曲使用的黎族杞方言才能演唱。
其次,黎族民歌取材於山水之間、勞作之時,演唱時要以豐富的唱腔和肢體語言,為聽眾還原歌曲誕生時的場景。「唱流水,要唱出流水潺潺的意境;唱高山,要唱出翻越高山的起伏。沒有看過大山大河,不了解黎族風土人情,或者是缺乏勞動體驗,想唱好黎歌都是很困難的。」黃清妍說。
為了讓《求雨攔路》更具表現力,更能為其他民族聽眾接受和喜愛,黃清妍還對這首歌曲進行了改編,在確保不影響黎族民歌原音原韻的基礎上,將男生獨唱改成男女對唱,又將部分段落的節奏放緩、放柔,使得這首歌曲更悠遠綿長,更能體現熱戀男女的纏綿繾倦。歌曲的原傳唱人劉連英在聽了改編版《求雨攔路》後直豎大拇指:「改得好!就是要這樣不斷完善,把我們的黎歌唱出大山,唱響全國!」
把黎歌唱得更響更遠
翩哈組合的團員們都說,在賽前排練的一個月時間裡,大家想唱好這首歌,就像是「著了魔」一樣,有時夜裡都躺下準備睡了,興致來了又起身練習,「家人也很支持我們。有的團員孩子還小,也懂得說,『媽媽,我來給你打節拍』『爸爸,我來跟你合唱』。」
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對歌唱的熱愛是融在黎族人血液裡的。原海南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吳名輝至今還記得,1975年9月第一次在黎鄉見到「黎族歌后」王妚大的場景——被臨時「點將」上臺的王妚大一口氣把「嘰呃調」「千家調」「滾龍調」「呼嘿調」「鷓鴣調」等黎家人耳熟能詳的民歌唱了個遍,那架勢像是要唱到天亮也唱不休。臺下的觀眾也紛紛唱和,那情那景十分動人。
黃清妍告訴記者,如今喜歡黎族民歌的仍大有人在。她在參加五指山市組織的「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時就發現,許多中小學生為了學唱黎族民歌,主動向家裡長輩提出:「我想講好黎族話。」
她每次回五指山時,也總有黎族民歌愛好者「通風報信」,邀她出來教大家唱歌。「一般是十幾個人找個地方,以『AA制』的形式組成聚會。聚會、聊天都是次要的,唱歌才是主題。」黃清妍也分文不取,傾囊相授,興致一來,從白天唱到夜晚也是常有的事,「聚會的人裡,最小的還沒上小學,最大的年近半百了,大家都熱情高漲的。」
每每沉浸在歌的海洋,黃清妍總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這種快樂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無法感受到的。所以,我常跟翩哈組合說:我們唱黎歌,不是為了當歌星,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把黎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傳播出去。每個黎族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自覺,都應該擔這樣的責任,我們的民族才能永遠充滿生機。」
連結
經典黎族民歌
《鬥牛調》
《舂米謠》
《撿螺歌》
《五指山之歌》
《叫儂唱歌儂就唱》
《五指山上五條河》
《隔久不來這個村》
《感謝恩人毛澤東》
《阿妹掛哥掛得多》
《有歌不唱留做乜》
《久久不見久久見》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