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民歌掀起的「海南狂熱」
談起黎族民歌,原供職於海南省民族歌舞團的作曲家張明,連聲音裡都有了勁頭。他所說的《五指山之歌》是於1997年1月中旬出版面世的第一張海南黎族民歌專輯。 這張專輯收錄了18首黎族民歌,以原唱錄音帶一盒(以黎語、海南方言和普通話三種語言演唱)、伴奏帶一盒(其中運用了部分黎族樂器)、歌本一冊為一套的形式發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新民歌」傳唱四方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1950年以後,海南島上不斷誕生黎族「新民歌」,如《叫儂唱歌儂就唱》《久久不見久久見》《五指山上五條河》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曲目,它們在傳承黎族民歌傳統經典曲韻的同時,也反映了黎族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民歌山花「爭豔」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大雨啊快快下來吧,阻攔姑娘們回家的路。」 「你們求雨下來,想阻擋我們回家的路,我們就戴著你們的新草帽,穿著你們的雨衣回去!」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歌曲推陳出新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林敏 【編者按】 這兩天,黎族歌手黃婷丹的微信依舊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朋友們的祝賀,與此同時,她的朋友圈裡還有友人在發著「十一」期間央視播出「中國民歌大會」時她唱歌的照片。
-
海南黎族民歌《祝酒歌》:經久不衰的酒桌文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海南特色民族文化,讓更多人聽到海南民歌,近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策劃了「2018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系列活動。活動開啟後很多歌手踴躍報名,其中不乏海南知名組合翩哈組合以及海南黎族文化傳承人符天志等知名人士。
-
海南黎族民歌《隔久不來》:愛在淳樸中流淌
,近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策劃了「2018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系列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注。由黎族歌手符天志創作並演唱的《隔久不來》,用淳樸的語言和柔美的曲調表達了對愛情和家鄉的熱愛,讓眾多網友讚譽不已。 據了解,此次活動有眾多的參賽作品,其中不乏有黎族民歌佳作。黎族民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古風,講究節奏韻律,易於上口傳頌,內容以情歌佔多數。《隔久不來》就是來自海南三亞的黎族歌手符天志創作並演唱的一首黎族民歌。
-
海南民歌歷久彌香
一月九日晚,二零一八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總決賽現場。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進入總決賽的選手近半數是黎族歌手。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調聲歌手符學勤獲得了一等獎。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編者按豐富的語言和方言資源,伴生多姿多彩的海南民歌,它們曲調不同,各具特色,傳唱千古,歷久不衰,甚至乘著網際網路的神速羽翼遠播海內外。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策劃的「2018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系列活動,自去年9月中旬啟動以來,超過200人報名參加。
-
海南日報數字報-「麥歌王子」愛黎歌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難,做音樂很難,做民族音樂,難上加難。」 1月9日,採訪2018年中國(海南)民歌盛典決賽選手麥昌崛時,海南日報記者多次聽到他反覆用「難」字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苗文化閃耀鄉村大舞臺
,村文藝隊副隊長王春蘭帶著隊員們,在村裡的鄉村大舞臺表演黎族歌舞,「我們黎族喜歡歌舞,每天晚上都排練、演出。因韻律優美,《繡花歌》被編排成歌舞搬上鄉村大舞臺,獲得了瓊中「愛國歌曲大家唱」迎國慶65周年歌詠賽民歌類的三等獎。 優秀的傳統黎苗歌舞文化在鄉村大舞臺傳承。
-
海南周刊十年·關注丨黃照安:黎族器樂 薪火相傳
黃照安吹自創的黎族樂器「簍」。 ↑ 海南日報記者到來時,年近花甲的黃照安攤開一張收藏多年的《海南日報》。那是《海南日報》2007年一期「海之南」副刊版面,整版報導了身兼黎族樂器的收藏者、製作者、傳承者和演奏者黃照安的故事,展現以媒體力量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決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族情 家國愛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紅色記憶是56個民族共同的傳承與珍藏,在海南島這片熱土上,瓊崖革命的鮮活故事被人們奮力書寫和傳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絢爛文藝春光凝在時光鏡中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激發著海南人在新時期文藝創作上的澎湃激情,站在新的起點上,梳理瓊島百年來的文藝發展歷程,海南的文藝創作者們回述了過往不同歷史時期海南文藝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二戰美食家》講述海南雞飯傳承經歷
,記者會前採訪了劇組主創人員,得知該片講述的主要故事是海南雞飯的傳承經歷。 《二戰美食家》編劇、導演韓萬峰告訴記者,他12年前就來海南執導過黎族題材電影《青檳榔之味》,這部電影至今仍受到研究黎族電影學者的器重。後來,他又來海口執導過電影《愛情面向大海:不速食客》等影片,對海南的文化、民俗和人文風情有了進一步了解。這次編劇並執導《二戰美食家》,他將以一種作者電影的思路、藝術電影的風格,講述海南招牌美食海南雞飯的傳承經歷,在影片中增添更多文化內涵。
-
海南日報數字報-藤編人生喜憂交織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劉釗 「我今年69歲了,眼睛慢慢看不清了,手藝活也做不了多少了
-
黎族民歌中的瓊崖革命鬥爭史
文\特約撰稿 陳立超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人人善唱,「開口就是歌,歌有千萬籮」。黎族人民用黎族民歌傳情、祝願、賀喜、致哀,婚節喜慶和拜親會友,對歌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男女戀愛,民歌是引情之媒,平時勞作也因興之所至而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韻白沙黎鄉美
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地處海南生態核心保護區,這裡被譽為「山的世界、水的源頭、林的海洋、雲的故鄉」。白沙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總人口20.3萬人,其中黎族人口佔60.1%。就是這樣一個位於海南島中部的山區縣,在交通不便、基礎滯後的惡劣形勢下,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守住綠水青山 走特色產業化道路 群山連綿,水流蜿蜒。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到五指山 不算遊海南
■ 海南日報記者 張靖超 五指山是中國的著名山嶽,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主峰坐落在五指山市境內,海拔1867米,是海南最高山峰,被譽為「海南屋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自今年3月17日,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評選活動啟動以來,海南日報派出多名精幹記者,奔赴全省各地,發掘、講述三尺講臺上點亮一生精彩的人和事,呈現躬耕在教育一線的教師群體的奮鬥與堅持。截至7月21日,60名由大眾推薦產生的「最美教師」候選人的感人事跡呈現在海南日報教育周刊的版面上。
-
民歌盛典:歌曲《黎家婦女黎家錦》記錄黎族織錦非遺文化
)民歌盛典系列活動自啟動以來吸引了眾多海南民間歌手報名參賽。12月11日,記者從民歌盛典組委會獲悉,十分熱愛民歌的著名作家許環烈老師和演唱者麥昌崛也帶著他們的原創音樂作品《黎家婦女黎家錦》MV報名並通過組委會專家評委遴選進了複賽。 據許環烈老師介紹,《黎家婦女黎家錦》是他以黎家婦女織錦為內容創作的,記錄的是中國真正的黎族織錦非遺文化。演唱《黎家婦女黎家錦》的歌手麥昌崛是海南集作詞、作曲、編曲和演唱為一體的優秀音樂人,被廣大歌迷稱為麥歌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