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動京城的時節,我再次來到洛陽龍門那位端莊秀美的大佛前。與他對視良久,無論以什麼姿勢仰望,從哪個角度凝視,他那溫煦、慈悲、寬厚、喜悅的目光,總是直抵內心。據傳修鑿這尊大佛,時為唐高宗皇后的武則天捐出兩萬貫脂粉錢。「脂粉錢」,頗有一點女兒家的溫柔情懷,令千載之後的今人也為之莞爾。一、捐出脂粉錢 《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載:「(盧舍那)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粵以鹹亨三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畢功。」「鹹亨三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即公元672年4月26日,這一天是唐朝大奉先寺開建之日,距今整整過去了1340多個春秋!當時貴為皇后的武則天為修建大佛捐出兩萬貫私房錢,歷時3年多竣工。大凡捐功德,必須個人親自出資,即便富甲天下的皇帝皇后也概莫能外。唐朝的兩萬貫,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呢?據考證,古代人習慣把銅幣用線穿起一千枚銅幣為一貫。唐代一文錢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0.3元人民幣,一貫錢約為300元,兩萬貫就相當於今天600萬元之巨。而「脂粉錢」是國家發給皇后武則天的妝扮費用,那是女人的私房錢,捐出兩萬貫脂粉錢建造石像,堪稱女兒家的大手筆了!筆者在洛陽長大,千百年來洛邑坊間傳言,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模擬像,史書上說武則天「方額廣頤」,盧舍那佛也是這樣飽滿的額頭與臉龐,雍容大氣,頗具女性端莊之美。「盧舍那」原意為光明普照的報身如來佛,武則天後來取名武曌,也頗有日月當空普照之意,給這個民間傳說添加了些許佐證。二.憶母女兒心 龍門大奉先寺是唐高宗李治為父親唐太宗李世民追福所建,作為兒媳的武則天慷慨地拿出大筆私房錢也在情理之中;作為女兒的武則天,稱帝後為自己的母親楊氏祈福,也在洛陽創建了一座恢弘的佛寺——大福先寺,足見其拳拳孝悌之心。而那時已經稱帝的她已不必再花自己的「脂粉錢」了,因為當時李唐王朝已經變成了武周天下。大福先寺最早叫太原寺,在洛河南岸楊氏舊宅,隔洛河就是上陽宮。史書上說「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悽感」,於是在她登基的第二年(公元691年),便將太原寺遷往洛河北岸洛陽城東,並更名為大福先寺。此時深愛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早已去世,她雖已稱帝,但在光鮮的外表下,也有高處不勝寒的「悽感」。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她殺伐決斷,剷除來自骨肉、政客、仇家的種種阻力,內心肯定有愁苦、有傷痛、有悔恨、有絕望,在以女皇鋼鐵意志示人的背後,畢竟也是女兒身,以建寺的方式紀念母親,又何嘗不是祈願母親護佑自己呢!2017年4月26日,就在武則天捐出兩萬貫脂粉錢整整1345個春秋之後,同樣的春日,同樣的牡丹盛開時節,一個洛陽的後輩女子依然細心地記著公元672年大唐東都的這一天,皇后武則天用自己的「脂粉錢」為這個世界捐建了一座佛教藝術的豐碑——盧舍那大佛。十幾年後,在她68歲的時候,作為女兒的武則天又為自己的母親創建了一座恢弘的佛寺——大福先寺。那時剛剛問鼎帝王不久的她已經不用溫婉地說這筆出資是「脂粉錢」了,因為李唐家國已經變成了武周的天下了。唐代洛陽的大福先寺最早叫太原寺,是武則天為逝去的母親楊氏所建。太原寺原址在洛河南岸東都洛陽正南的楊氏舊宅,隔洛河就是上陽宮。史書上說:「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悽感」,於是在她登基的第二年(691年),便將太原寺遷往洛河北岸洛陽城東的唐寺門,並更名為「大福先寺」,時間上與唐高宗李治在龍門為唐太宗建的大奉先寺相隔十七八年。當時深愛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早已去世,她自己也是人過中年。雖然已經登基稱帝,但在皇位光鮮的外表下,也有高處不勝寒的「悽感」。在鐵與血的皇位爭奪和殘酷的宮廷鬥爭中,她殺伐決斷,剷除來自骨肉、政客、仇家的種種阻力,心中自然有愁苦、傷痛、悔恨乃至絕望,在以女皇鋼鐵意志示人的背後,武則天畢竟也是女兒身,夜深人靜她會更加思念母親,希望母親保佑她平安。在孤寂無援,內心苦痛的時候,她可以來到這裡,和母親輕述一番,就像絕大多數女人受了委屈喜歡回娘家一樣。丁酉年農曆三月二十七(2017年4月23日)午後,春和景明。我第一次來到離我家並不遠的洛陽唐寺門大福先寺,因為沒有開發成旅遊景點,宣傳也不多,很多人都不知曉這個藏在深閨的唐代寺廟,朱紅色的寺大門也沒有開,這裡依舊是佛門弟子的清修之地。洛陽文化學者劉彥卿先生給我講了這座重要的唐代寺廟的興建過程,我緩步拾級而上,體味著當年則天大帝龍袍裡那顆眷戀母親的女兒心,也許和天下所有女兒的心一樣柔軟,要知道,她可是14歲就離開了母親,嫁給那個大唐天子了,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如我等普通女子那樣可以依偎在母親身邊了。
除罪金簡
猶記得幾年前,曾在河南博物院見到了一塊鎮館之寶——武則天除罪金簡。那是1982年5月河南登封縣農民在嵩山峻極峰採藥時無意間從一個石縫中發現的。經專家鑑定,它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除罪金簡。金簡長36.5釐米、寬8釐米、厚不足0.1釐米,重233.5克。此時帶有女皇手紋的金簡已在嵩山石頭縫裡靜靜安睡了1282個年頭!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塊除罪金簡,正如武則天是唯一女皇一樣;乾陵的武則天墓至今未開掘,這也是現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本人的國寶級文物。只見見金簡正面鐫刻三行楷書銘文:「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專家考證這是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武則天來嵩山祈福時投放於嵩山之巔的。當年武則天為一統天下穩定政局,不惜動用酷隸大開殺戒,連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放過,晚年她深感罪孽深重,怕自己要下地獄。聽聞做一塊金簡刻上自己的罪過埋在嵩山,便可去罪消災。武則天深愛嵩山,曾十次來此祭天封禪和修行,便選擇此地投放金簡。今天想來,武媚娘以非凡的大智大勇在這個儒家傳統鐵板一塊的男權社會登上權力巔峰,親歷過多少危如累卵的血腥博弈,再想歷代殺人如麻的開國皇帝又有哪個去投放過除罪金簡?一代女皇首創了這一先例,惶惶之中不乏真誠醒悟,也有自我救贖的女兒情懷,這種境界亦是千古難尋。望著那塊閃閃發光的金簡,想像著在巍巍嵩山之巔,則天女皇虔誠地用雙手把它高高舉過頭頂,向蒼天祈福,向大地乞求原諒的時候,那一刻一定是天地動容,清風拂過,燕雀無聲,嵩山垂目,否則那金簡如何能帶著她的體溫在山中安臥一千多年呢?
曾是文藝女青年
洗去女皇的光環,卸去殘酷的宮廷政治鬥爭黑黢黢鐵幕,讓武則天回到女兒家的一面,還歷史以溫度和人性。武則天14歲入宮嫁給父親輩的唐太宗,成為才人,在這個情竇未開的女孩眼裡,唐太宗也許僅是個高高在上的老伯罷了。太宗雖未真正關注過她,但太宗死後她也隨著眾多未生育過的妃子被放入感業寺,她寫詩說「無奈活殉感業寺,黃卷青燈苦為尼。長安冷月苦為眠,零落霜菊充腹飢」,悲涼無奈可見一斑。當這位青澀少女見到皇太子李治後,才爆發出真愛的火花。這個年輕時被太宗喚作武媚娘的不凡女子,在八十多歲即將離世之際,酷愛佛教的她終於明白一切都是空的。江山、愛情、生命將隨風而逝,她緩緩地吃力地寫下最後的詔書:「去帝號,稱則天皇后。歿後與高宗合陵。」終於能安睡在丈夫唐高宗身邊了,她一生總攬朝政達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指揮滿朝文武長達21年,終於到了該告別的時候。81歲的武則天在洛陽彌留之際,不知道她腦海裡浮現了哪些最難忘的場景。人常說,初戀是人生最難忘的。在嚴禁的宮闈之中,只有皇帝的兒子才有可能經常可以到宮中行走。她最後想起的是第一次見到太子李治的情景嗎?初戀也許就是那宮中的偶遇開始的,少女情懷總是詩,他們的真心相愛的。且看《全唐詩》中堪稱武則天代表作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小詩道出了她心靈深處的酸楚、悲涼與眷戀,既有女子的纏綿柔腸,也有君王的堅忍剛毅,字簡意駭,氣度凜然,威儀中不失風雅,柔情萬轉深藏心中!體弱多病的高宗李治衝破重重阻力,將她從感業寺裡接出來,又經過千辛萬苦將她立為皇后,在那個時代絕非易事,如果沒有刻骨銘心的真愛,是萬萬做不到的。武則天的女兒情懷,既是天性所致,也源於她的詩人稟性。她從小酷愛詩詞歌賦,曾是天賦極高的文藝青年。這首詩一定是寫在李治去世之後,她才會有這種椎心之痛的感受,才能寫出這等感人至深、千迴百轉的詩歌作品。武則天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其詩不乏女兒家的任性和婉約氣息,可見其真性情。《全唐詩》選武則天詩詞56首,從中可以窺見女皇的內心世界。在她回顧一生的時候,我想那些快樂的事也許她也會想起。如《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這首詩就生動地展現了她作為帝王的不可一世的霸氣,同時有兼具小女子任性的一面。據說,傳說百花畏懼武皇的權勢,隆冬時節急忙開花。只有牡丹花沒有聽她的話,於是被貶到了洛陽。傳說中的百花競放未必是全是真的,也許是提前在溫室中養的,抑或是加了些許假花兒,那不過是女皇威赫群臣的手段而已,但她下詔書和作詩卻是真的。在武則天彌留之際,她最快樂的也許是她曾經當過文藝女青年! 誰說歷史不需要打扮呢?歷史也是多情的,有溫度的。它是由人男耕女織你情我愛生活過的,動物在山林湖泊嬉鬧追逐過的,植物在大地上春華秋實日生長過的,日月星辰在廣袤天空升起和消逝過的,充滿了生命的煙火氣和歲月的花香。血雨腥風的殺伐決斷是帝王將相這個職業特有的殘酷,而武則天那女兒家特有的溫柔情懷則為千古留下了一抹溫馨的人性光輝,讓歷史有了亮麗的色彩,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她第一次讓小女子抖了回精神。許多事許多情,男性皇帝永遠也無法理解,無法做到。中外歷史大多是男性寫的,鐵血徵伐、縱橫捭闔、機謀詭辯、逢場作戲、貪歡淫蕩、爭權奪利,就不能有一絲溫馨的氣息麼?
來源:原創 編輯:闞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