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伯不聽調遣,李宗仁下令全軍撤退,日軍為什麼也撤退?

2020-12-16 歷史的B面

本文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第8篇 隨棗會戰

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軍佔領武漢。岡村寧次將下一個作戰目標指向湖北腹地的隨縣、棗陽地區。

隨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戰略重鎮,控制了即可向東威脅武漢,往西則控制商洛,北可逼迫南陽,南則進逼江陵。武漢會戰之後,第5戰區主力大部分都部署在隨棗一帶(老河口以東),威脅武漢地區的日軍。日軍無論是為了下一步北上進攻,還是消除中國軍隊的威脅,都需要攻佔隨棗地區,並消滅我第5戰區的主力,尤其是湯恩伯的部隊。

對於中國軍隊而言,隨棗地區是守衛重慶的要地,也是不容有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下令組成了左、右兩翼的兩個集團軍與江防守軍抵禦敵寇並伺機反擊。

01 雙方兵力

在岡村寧次的規劃裡,隨棗會戰(日軍稱為襄東作戰)的主要目標就是湯恩伯的31集團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日軍動用了3個甲種師團即第3、13、16師團。這3個師團都是日本陸軍的老牌師團,第3師團成立於1888年,另外兩個師團都編成於1905年。這3個師團參加隨棗會戰時都沒滿編,每個師團約13000人左右,所以日軍在隨棗會戰的總兵力約為4萬人。

武漢會戰後,中國第五戰區除了湯恩伯的31集團軍以外,還有6個集團軍、18個軍、44個步兵師等部隊,除了少數部隊裝備完整之外,其他部隊差不多只有滿額的一半,總兵力差不多在20萬人,而且在武漢會戰之後,部隊還沒完成補充和休整,戰鬥力是有所下降的。

02 李宗仁指揮不了湯恩伯

在日軍進攻之前,綜合情報分析,李宗仁判斷日軍的主力將沿著襄花公路西進,進攻襄陽和襄樊。

李宗仁準備重現臺兒莊大捷,他計劃在敵軍主力所經過的襄花公路上用部分部隊將日軍引誘至隨棗地區,然後以湯恩伯的31集團軍從背後衝出截斷襄花公路,正面部隊和湯軍團一起合圍並殲滅日軍。

但是李宗仁調不動湯恩伯。

湯軍團是校長的嫡系部隊,是一支戰略別動隊。雖然湯軍團劃入第5戰區,但是沒有軍委會的批准,第5戰區是不得擅自動用湯軍團。

因此李宗仁提出這個設想之時,湯恩伯極力反對,兩人爭執不下,湯恩伯竟然拂袖而去。一個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不動下屬,這樣的情況在湯恩伯、胡宗南等中央軍將領身上並不少見,即使在抗戰期間,所謂嫡系和雜牌之間的恩怨依舊存在,並且是一筆奇怪的爛帳。

03 激戰塔兒灣

4月30日,日軍經過試探攻擊,開始了大規模進攻。隨棗會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日軍從湖北北部和西部兩個方向分多路進攻,積極尋找中國軍隊的主力,特別是31集團軍,企圖將中國軍隊的主力包圍殲滅。

激烈的戰鬥在塔爾灣地區,這裡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塔兒灣是一處戰略要地,一旦被日軍突破,向北可以攻擊173師的陣地,向南可以抄174師、189師的後路,甚至日軍還可以對左側的39軍實施包圍。

中日雙方在塔兒灣展開了殊死戰鬥。塔兒灣的主陣地之前是一條很淺的河,中國軍隊的陣地只能構築在低矮的小土丘上,很容易被日軍炮火覆蓋。守軍官兵急中生智,在陣地上修了很多假工事來吸引日軍火力。守軍在假工事的兩側構築了機槍陣地,距離假工事不遠處挖了多個散兵坑。

日軍首先動用數十門大炮對塔兒灣我軍陣地連續猛轟2小時。炮火轟擊之後,日軍以為我守軍在炮火猛攻之下要麼就是死守殆盡,要麼已經害怕撤退,大隊步兵用密集隊形向陣地上衝來。當敵人接近陣地時,散兵坑內和機槍陣地的守軍突然開火,突然的猛攻之下,日軍死傷累累,不得不暫時後退。

塔兒灣陣地激戰多日,日軍動用了飛機、坦克和大炮,火力非常兇悍。防守塔兒灣的84軍無力支撐開始全線後撤。襄花公路沿線都是平原,適合日軍機械化部隊的衝擊,撤退中的84軍遭受日軍坦克部隊衝擊,損失巨大。整個撤退混亂不堪,同時鄂北地區我軍防線也被日軍突破。

04 日軍撤退了?

日軍在塔兒灣猛攻的同時,鄂西一帶的日軍也向中國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在鄂西防守的是張自忠將軍所率領的軍隊。張自忠的部隊大多經歷了武漢的鏖戰,人員不整,武器裝備低劣,連續作戰也使得士兵非常疲憊。張自忠做戰前動員時說「現在國家到了危亡的時候,我們應下定決心為國家,為民族的的存亡,不顧一切犧牲,與日寇一拼。打日本鬼子,死了也是光榮的」

儘管張自忠的部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守陣地,張自忠甚至親自帶隊過河反擊日軍,但是戰局還是惡化了。日軍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陸續突破張自忠部的陣地,隨後兵分兩路向西、向北快速突進。

各路日軍突破守軍陣地之後,對棗陽的包圍基本形成了。日軍希望將第5戰區主力尤其是湯軍團壓縮在桐柏到棗陽的狹窄區域後實施圍殲。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宗仁下達了撤退命令。但李宗仁的計劃是各軍撤退,放棄襄河以東的全部地區。校長考慮到這樣放棄太難堪,下令部隊不要全速撤退,要適時反擊,甚至要求湯軍團暫時留下牽制日軍。而這正中日軍下懷,日軍第3師團糾纏著湯軍團,而第13師團則快速北進,準備形成對湯軍團的合圍。

湯恩伯此人在抗戰中爭議頗大,其在臺兒莊的操作被很多人認為是保存實力避戰,隨棗會戰之初拒不服從李宗仁的調遣安排。但是也有人認為湯恩伯不拘泥於命令,會根據戰場態勢做出果斷的應變。其對危險的感知非常敏銳,從徐州到武漢日軍始終無法達到圍殲其主力的目的。隨棗會戰中,湯恩伯發現日軍要包圍自己,不顧校長的命令,快速下令全軍撤退。

湯軍團成功撤退的同時,第5戰區的各部隊也成功撤離。

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中國軍隊的撤退反而造成了突前日軍有被合圍的風險。岡村寧次不想冒險,下令全軍「立即折回,從大洪山東北地區消滅敵人的雜牌軍」。日軍的突然回撤,大出中國軍隊意料。雖然迅速下達了追擊命令,但是日軍除了13師團受到阻擊之外,其餘部隊都沒有遭到中國軍隊的嚴重追擊。

中國軍隊隨後收復了除隨縣以外的各地,中日雙方回到了戰前的態勢。隨棗會戰就這樣突然地終止。

隨棗會戰是中日進入相持階段的第一場戰役。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很難說是雙方誰取得了勝利。日軍除了佔領隨縣,沒有達成圍殲第5戰區主力的目的;而中國軍隊未能阻止日軍的進攻,如果不是日軍主動撤退,失地的收復將會非常困難,但是第5戰區的主力,尤其是湯軍團並未被日軍圍殲。對於岡村寧次而言,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並未達成,第5戰區對於武漢的威脅依然存在。

抗戰的路依舊艱難而曲折,中國軍民還在黑暗中苦苦支撐。

相關焦點

  • 劉汝明的68軍,為何要替代盧漢的川軍,固守徐州掩護大部隊撤退?
    決定從徐州撤退之後,按照李宗仁的安排,由於盧漢的川軍來得比較晚,因此,下令讓其接收張自忠的防線,擋住正面的日軍,再派一部分人手,去固守徐州,掩護其他部隊轉移。接到命令之後,盧漢立即給孫連仲打電話,大聲痛哭起來。
  • 張自忠在漢水西岸守備區,本來好好的,李宗仁調他渡江幹什麼?
    日軍第13師團突破第59軍的防線之後,一路疾進,漢水兩岸的襄樊和宜城也相繼告急。第59軍軍長仍由第33集團司令張自忠兼任,而張自忠的司令部則在漢水西安的快活鋪,東岸幾支第59軍的部隊,紛紛向北撤退。由於第五戰區的各個部隊被擊潰的太快,以至於很多計劃中的步驟,根本無法實施。
  • 日軍越過大別山,李宗仁各部的處境如何,哪支部隊被留下來打遊擊
    如果兩個關口都被日軍佔領,那麼湖北面向河南的大門就會被打開,江北戰場就很難打了。而這個時候,李宗仁的在司令部,剛從夏店轉移到不遠處的陳家莊。也許出於司令官的敏感性,他焦灼萬狀,入夜後無法入睡,仿佛冥冥之中有人提醒:這個地方不能久待。於是李宗仁連夜下令,司令部開拔向西轉移。
  • 國民黨將領湯恩伯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最後會被蔣介石槍決?
    湯恩伯是抗戰名將,在抗日戰爭期間深受蔣介石信任,手握中央軍嫡系重軍。曾在南口戰役和臺兒莊戰役重創日軍,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嘉獎,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之後升任31集團軍總司令,在多個戰場上重創日軍,華北日軍以湯恩伯部為天字第一號大敵,湯恩伯也被稱為抗日鐵漢。
  • 馮玉祥帳下猛將,曾扛起238斤山炮,晚年卻落魄到連包煙也抽不起
    一九三八年春,日寇精銳部隊第十師團旅團企圖沿津浦線南下進攻徐州,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徐州指揮作戰。蔣介石還考慮到徐州必須加強第五戰區的戰略需要,就急急忙忙召集了一支湯恩伯軍團,在第一戰區訓練未完,星夜派遣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增援。
  • 最奇葩日軍 遇到中國軍隊不放一槍 目送40萬中國軍隊撤退
    抗日戰爭可謂是相當慘烈,中國軍隊訓練不足,而且後勤補給遠遠不如日軍,中國軍人經常性餓著肚子,拿著可憐的幾枚子彈面對擁有空中掩護的日軍。由於日軍已經佔領東北,有著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彈藥運往前線,使得抗日戰場上中國軍人的傷亡非常巨大。
  • 白鬍子下令全軍撤退後自己卻留了下來!他是想將家底託付給艾斯?
    ‖有很多小夥伴認為白鬍子是想將整個海賊團交給艾斯,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白鬍子救出艾斯之後立馬下令撤退然後自己卻留了下來,這是在暗示他是來救接班人的?假設艾斯他們順利逃走那麼艾斯將成為白鬍子海賊團的新任船長?
  • 侵華日軍頭號戰犯,李宗仁下令逮捕,此人偷偷將其送回日本
    文 | 書生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國開始審判侵華日軍戰犯,但作為侵日軍最高長官的崗村寧次卻不在受審之列,這是怎麼回事?抗日戰爭期間,崗村寧次曾擔任侵華日軍華北方面最高司令長官,指揮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提出了燒光、殺光、搶光的震驚世界的「三光政策」,對華北地區的中國軍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無數起屠殺慘案。
  • 蔣介石為何不聽李宗仁的撤退到海南,而是選擇離大陸更遠的臺灣?
    眼看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於是蔣介石開始準備撤退,而當時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想著退守海南島的,因為這樣便於守住西南地區。李宗仁對守住西南和海南島特別有信心,畢竟他一直在西南地區的威信很高,而且西南地區山林較多,整體還處於易守難攻的狀態。除此之外,海南島更是和大陸只有一水之隔。
  • 雷伊泰灣海戰中,離勝利只差一步卻下令撤退的慄田健男是畏戰怕死嗎?
    深度摘要:在著名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日軍擔負主攻任務的中央部隊司令官慄田健男海軍中將,在距離勝利只有咫尺之遙的時候卻下令撤退,從而功虧一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慄田就是個畏戰怕死的膽小鬼,真的是這樣嗎?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雷伊泰灣海戰,其實是有由幾場海戰組成的一次海上大戰役。
  • 抗日戰爭黃河決堤真相,蔣介石急令撤退,前線國軍為何大惑不解?
    然而僅僅數日之後,商丘便在日軍主力部隊的進攻下宣告淪陷,國軍守將黃杰以通訊中斷為由率部撤離商丘,日軍前鋒直接出現在了薛嶽兵團的側後方。其實對此情況,蔣介石早有預料,曾下令程潛和薛嶽抽調部隊組織預備隊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蔣介石的命令卻沒有得到程潛等人的認同,並未完全執行。
  • 為掩護老百姓撤退,瓊崖縱隊的80人在潭口阻擊日軍,結局如何?
    為掩護老百姓撤退,瓊崖縱隊的80人在潭口阻擊日軍,結局如何?文/無計讀史1939年,日軍的鐵蹄已然侵入海南。海口,府城都被日軍迅速地攻佔了,2月10日,日軍的飛機又至,轟炸潭口。日軍的人數是極多的,可他們僅有80餘人,只有用好地形,才能真正地抗住日軍的進攻。戰士們才剛挖好陣地,遠方便出現了日軍的蹤跡。慢慢的,日軍已經靠的越來越近了,偶有他們的笑聲傳來。「打!」中隊長瞅見時機已到,下令開火。
  • 李雲龍看見穿皮鞋的日本軍人,毫不猶豫下令撤退,這是為什麼?
    這的確是一部好劇,當然的確也是離不開同行的襯託,因為很多類似的劇似乎已經成了人們的笑柄,不符合歷史也就罷了,其中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舉動。這部劇能夠成功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塑造了一個非常好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李雲龍,李雲龍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 李宗仁如何讓日軍7個師、1個騎兵旅、3個戰車團受挫的?
    01 開端駐守河南的中國軍隊長官是李宗仁,在與日軍對抗的幾年中,他早已經摸出了一套可以有效讓日軍傷亡的打法。日軍勢大,讓整個河南的形勢都變得緊張了起來。李宗仁此時卻突然地泛出了笑意。02 戰爭日軍出的兵力共有7個師的步兵,一個旅的騎兵,還有三個戰車團。他們的進攻異常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這讓日軍士兵的士氣高漲,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已經鑽入了中國軍隊的大網之中。
  • 瓜島戰役,美軍為什麼贏得窩囊?有一種撤退叫「眼皮子底下溜走」
    他知道,撤退一詞對於自視清高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啟齒的恥辱,他們寧可戰死,也不願背負「不戰而退」的罵名。為此,他要求不再使用電報,通過口頭傳達命令,計劃內容僅幾位高官知道。 正是這一舉措,反而讓早已破獲日軍電報密碼的美軍成了「睜眼瞎」,對日軍的撤退計劃一無所知。
  • 難得披露 1949國軍大撤退時的照片,細節震撼!
    上海守軍雖擁兵20餘萬,但派系繁雜,各不相屬,負責上海防務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頗感頭痛——如何安排撤退事宜呢?湯恩伯叫來了自己的親信、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石覺來商討去留問題。5月25日,由石覺出面召開了這次決定各部隊生死命運的會議。撤退命令一經發布,可以走的部隊紛紛趕向各自的分配碼頭。等待留守部隊的,要麼是戰死,要麼是投降。劉昌義不想當替死鬼,於是他帶著第51軍和第123軍殘部向解放軍投誠了。】
  • 歷史時刻:蔣介石命令南京守軍全部撤退
    此時蔣介石為保存實力,決定下令南京守城部隊全部撤退。同日,日軍第10軍第114師、第6師團猛攻雨花臺,中國守軍第88師第二線陣地再度丟失,被迫退守核心陣地。日軍第114師團同時攻打中華門,並用炮火摧毀城門,少數日軍衝入城內,遭到了88師官兵的全部殲滅。
  • 四行倉庫戰役一年後,中國雜牌軍狠挫日軍銳氣,堅定國人抗戰信念
    臺兒莊位於山東與江蘇交界處,京杭大運河的旁邊,距離徐州城30公裡,日軍要想打徐州,先得過臺兒莊。 坐鎮山東的韓復榘不戰而逃,把山東丟給日軍。韓復榘雖然被槍斃了,但徐州保衛戰的壓力並沒有減少,必須有部隊堵住日軍,徐州方面才有時間排兵布陣。
  • 他立即下令撤退
    他頭腦靈活,戰鬥時總是不服從上級的命令,可以採取出人意料的軍事戰術,打不備就逃跑。不管敵人有多強大,他從不害怕。整個軍隊會像餓狼一樣衝向敵人,最終會贏!李雲龍表面上看起來很粗心,一臉冷漠。事實上,他的頭腦非常小心,他的頭腦在用算盤叮噹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