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匠人做繡珠鞋多年 傳統手藝推陳出新

2021-01-12 中國僑網
馬來西亞匠人做繡珠鞋多年 傳統手藝推陳出新

  中國僑網12月10日電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傳統純手工娘惹繡珠鞋需花時間靠多人配合完成,而在追求快速時尚的時代,若要吸引較年輕顧客群,得從改良設計和提高舒適感著手。改革初期,繡珠鞋手藝傳承者侯鳳薜面對了不少挑戰,所幸近年來,馬來西亞國內外不少人開始懂得欣賞這門傳統手藝的價值。

  繡珠鞋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峇峇娘惹的傳統手工藝品,早年也有鞋匠懂得製作。侯鳳薜和丈夫家皆非峇峇娘惹後裔,但公婆家是鞋匠世家,專門製作各類手工鞋,包括舞鞋、娘惹繡珠鞋等,技術純熟。

  早年間,侯鳳薜是廣告設計師,與從事室內設計的丈夫一同在吉隆坡打拼。直到次子出世,考慮到要陪伴孩子成長,加上公婆年事已高,她毅然決定辭去工作,回到家鄉馬六甲發展。

  20多年間,侯鳳薜的公婆在荷蘭街租下老店屋,經營手工鞋的家族生意。公婆把繡珠手藝傳授侯鳳薜,她也掌握了基本繡功。2010年,侯鳳薜抱著嘗試的心態創立品牌。她認為傳統的繡珠鞋,無論是在設計還是舒適度方面,都缺乏時尚感,因此決定改革,讓年輕人也能接受。

  曾與長輩出現分歧

  「其實我以前不喜歡穿繡珠鞋。因為傳統繡圖只有花朵和動物,顏色搭配、設計等都有點老派。經營初期,我一直在努力想更多有設計感的繡圖,因為年輕一輩較喜歡簡單的圖案,有人覺得花朵圖複雜,難搭配衣服。」侯鳳薜說。

  在這個過程中,侯鳳薜與公婆在溝通上出現不少摩擦,甚至有過放棄經營的念頭。想法上的不同,讓她每製作出一款新設計,都需要時間讓他們重新適應及接受。

  2014年,侯鳳薜的丈夫也開始學習及傳承做鞋手藝,與她想法一致,堅持改造鞋子設計,讓她能夠專注在設計鞋子、縫製繡圖及市場推銷的工作。

  如今,侯鳳薜所創品牌繡珠鞋的國外市場以新加坡和日本為主,而歐美國家顧客因考量到氣候寒冷,無法長時間穿出門,選購時往往需要時間考慮。

  專做定製鞋 美觀舒適兼顧

  除了繡圖,侯鳳薜也為傳統繡珠鞋的材料、鞋跟及款式做了改變,創新設計獲顧客稱讚有設計感,穿起來舒適。若要訂做,顧客需先到店裡,測量腳的尺寸,選擇所要的設計款式、繡圖、顏色等。

  「傳統只有包頭款式,顏色偏冷色,材料普通,所以我加了鮮豔色系,也提供絲綢材質,以及涼鞋設計的選擇。至於鞋跟,我們研究出適合的高度,避免過高影響舒適感及美觀。」侯鳳薜說。

  老顧客給予動力

  侯鳳薜也曾遇到挑剔的顧客,儘管耐心解釋,對方仍無法妥協。雖然如此,這些年有不少給予好評、定期光顧的顧客,成為她努力經營的動力。

  「顧客跟我一樣,了解繡珠鞋製作工序複雜,需要一兩個月時間完成,學會珍惜它獨一無二的價值,說只習慣穿我們的鞋,也有顧客把鞋子傳承給下一代,這些感人的故事,令我覺得放棄的話很可惜。」侯鳳薜說。

  經營好品牌 完善服務

  關於未來的計劃,侯鳳薜表示,她希望一步步經營好品牌,提供合理的價格產品,以及完善的售前和售後服務給顧客。「目前店裡從國外進口娘惹傳統服裝格峇雅,顧客可與繡珠鞋搭配出自己的風格。未來我想設計出繡珠手提袋,做成一套完整穿搭。」侯鳳薜說。

  但她認為,這項計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落實,因為設計和串珠,都考眼力亦耗時間。就像繡珠鞋,至今無法用機器代替人工。除了製作,他們不時也要為顧客進行修補和翻做鞋子,實在人手有限。(黃毓萍)

相關焦點

  • 荷蘭木鞋匠人期待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日報網4月4日電(高琳琳) 木鞋是與風車、鬱金香齊名的「荷蘭三寶」。在幾十年前,荷蘭製作木鞋的匠人還有數千名,而如今只剩下30位木鞋匠在苦苦守護著這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藝。範阿爾勒說,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來工作室做鞋,但她並不能以做木鞋為生。儘管如此,她依舊為自己「第五代木鞋匠」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對於範阿爾勒和她父親來說,木鞋是荷蘭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說:「從我剛剛學會走路一直到15年前,我都在穿木鞋。從小我就看著父親製作木鞋,十八九歲的時候我也想學(這門手藝)。」
  • 匠心手藝人:鐵柱磨成針,不過是花絲匠人的入行基礎
    鐵柱磨成針,不過是花絲匠人的入行基礎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的結合,又被稱為細金工藝。「花絲」是指將金、銀等金屬抽成細絲,用編織、堆壘等技法將其編結出首飾、器物等形態,「鑲嵌」則是指將珍珠、寶石等鑲在金屬片做成的託或凹槽中。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國春銀飾生產基地一生做一件事,匠人用手藝創業脫貧致富  王國春出生在丹寨縣龍泉鎮羊甲村一個銀匠世家,是地道的苗家人,9隨便開始跟隨父親學藝,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   外出務工期間王國春,常常想念父親和祖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手藝。因此他和大多數一起外出的鄉親們不同,王國春在外務工時,對於做什麼工作是有所選擇的,基本上都是到銀飾店、珠寶行學銷售、學管理、學技藝。
  • 金華六旬匠人慾尋弟子傳承做蒸籠手藝
    浙江在線10月11日訊 剛剛過去的重陽節,一些市民喜歡用傳統的蒸籠蒸上一籠壽包,向父母表達愛意。在金華開發區,用來蒸壽包的許多蒸籠出自64歲傳統手工匠人曹能雪之手。  在金華開發區湯溪鎮,老曹做的蒸籠小有名氣。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
  •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糕餅少林武當三劍客.珍藏寶典.糕點三大流派秘籍:粵派糕餅記載了華南、港澳臺等南方諸地區約幾千種傳統糕點與西洋糕點的食材、配方、工藝、流程、技法、匠心手藝。筆者現收藏嶺南粵派糕餅約10餘冊,從1960-1988年版。蘇派糕餅:乃是江浙滬計劃經濟時代老國營糕餅廠合力執筆,是蕭山第一糕點廠、蘇州第二食品廠、南京第四食品廠、上海第一第二食品廠各門派大師傅所文。
  • 評劇《繡鞋記》小生唱段賞析,帶你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繡鞋記》是評劇傳統劇目,由成兆才先生根據唱詞等材料改編創作,於1917年首演。又名《三節烈》、《王定保借當》、《雙蓮寶琴》、《春秋素烈》。(本場評劇《繡鞋記》由長春評劇院錄音 河北省藁城市評劇團配像)張春蓮劉小琴(像)陳力(音)張秋蓮王艮平(像)潘淑雲(音)
  • 評劇《繡鞋記》的別稱及其中的含義
    今天在文體廣場演出一出兒叫《繡鞋記》的評劇。《繡鞋記》是評劇的一出兒傳統劇目,是成兆才先生根據唱詞等材料所改編創作。該劇1917年由任善豐(月明珠)、金開芳、任善年等首演於永盛茶園。攝影照片/作者:吳學良《繡鞋記》的劇情為:荒旱之年,趙華恩攜妻女,到正定投奔其做官的弟弟趙華光,路宿惡霸李武舉家。李見趙女素琴貌美,遂生歹意,強搶素琴。
  •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如何讓更多傳統手藝被看見?
    又一位「爺爺版李子柒」爆紅,如何讓更多傳統手藝被看見?今年69歲的李石水,從十幾歲開始就從事木匠,至今已有50多年。像李師傅一樣,很多傳統木業的木匠們,已經失去了傳業對象。
  • 走進馬來西亞館 體驗馬六甲「娘惹文化」
    走進世博會馬來西亞館,一片鋪滿花磚的展示區將帶您進入「娘惹文化」的故鄉——馬六甲。4日傍晚,記者對話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席部長阿里魯士淡,就馬六甲在上海世博會上的展示和活動進行了採訪。   參觀馬來西亞館的遊客不僅會看到豐富的展覽、展示內容,而且還能夠欣賞、體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演藝活動。
  • ...巧男」 30多年不遺餘力地傳承、創新、推廣乞巧這一傳統手藝
    作為番禺乞巧非遺項目傳承人,許冠其鑽研製作潭山乞巧已有30多年,憑藉傑出的作品,屢獲省市、國家級獎項。這些年來,他堅持致力推動乞巧這一傳統手藝,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成員、飄色專業農村技師。乞巧,是廣州傳統風俗,相傳每逢農曆七月七日,各家各戶的女子穿針引線製作乞巧貢案,互相欣賞「驗巧」,其中乞巧作品最精緻的女子會被譽為「巧姐」。
  • 年輕設計師學習民族傳統手藝,將藍染手工織布變得如此時尚!
    東家百科布依族手工紡織,也就是土布,系當地布依族婦女採用優質棉花,運用原始的紡車和木質腳踏織布機,經過紡線、染線、漿線、經布、織布、曬乾、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純手工精做而成地原生態紡織品。「那時候我就去記錄河邊的布依族寨裡婦女們紡紗織布,製作藍染;在崇山峻岭中的苗族寨子和朋友吃鼓藏,過苗年;在水族人家看婦女們製作馬尾繡,在鼓樓裡聽天籟般的侗族大歌……」開始的收集生涯韋祥龍激動不已,到處都是自己民族的珍寶。但漸漸得,他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收藏只能暫時保留結果,而過程卻無法傳承。
  • 淘寶請了108位神人,但匠人的生意遠不止如此
    在這個商業社會裡,匠人的生意早已開張。例如淘寶上有一家名為「同盛永」的鐵鍋店,這家鐵鍋店的店主在民間找了幾十位專門生產鐵鍋的匠人用傳統手藝來打造鐵鍋,並用「鍛打三萬六千錘」作為淘寶店的賣點。活下來的永遠都是創新的人在做節目的過程中,劉兵被所謂傳統匠人身上的那種創新精神深深的震撼,很多真正能夠流傳下來的技藝,甚至能夠活得很好的匠人都是能夠大膽創新,將技藝賦予新的活力、新的變化的匠人。
  • 本文從「匠人精神」出發
    1958年,楚墓出土的中國長沙繡有龍鳳圖案,代表了戰國時期的刺繡技術水平。歷史上著名的「杭繡」代表著中國「匠人精神」的最高宮殿。它被稱為「宮廷繡」。這是一種只有皇家內苑才能使用的刺繡。瓷器,在世界的歷史上,中國的瓷器曾是一個國家鼓吹文明和追求高雅以顯示其國力的象徵。在這次國際拍賣會上,一件明初的「九龍紋大缸」甚至拍出了8.97億元的價格RMB。
  • 翔安新圩鎮謝火傳承老手藝30多年 堅持做「古早味」貢糖
    在翔安區新圩鎮桂林村,謝火師傅做了37年的貢糖,在他眼中,貢糖不僅是一道茶餘飯後的甜點,也是他維持生計的手藝,更是傳承祖輩匠人精神的一份責任。  創新鹹貢糖受熱捧  年關將至,謝火家的爐灶比往常更旺,每天登門前來購買貢糖的人絡繹不絕,都是成批的拿貨。
  • 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提起芙蓉街80號,許多人即便在這條老街上吃喝遊走過多年。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於仁謙1958年生於芙蓉街80號,從小受父親在服裝方面深厚造詣的薰陶,開始學習裁剪手藝;青年時代就職於濟南服裝三廠,並通過中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學習的機會,系統地研究了日本服裝文化及其與中國服裝文化的淵源。他講求苛刻,堅持精進,傳統的服飾文化啟發著當代旗袍製作的思考和創意。
  • 峇峇娘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花出海後的升華綻放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馬六甲,天蘭是被賣到大富人家做傭人的小娘惹,妾室的身份讓她受盡頭家娘的折磨。她的女兒菊香,在一場大病過後變得聾啞,成年後為了抗爭被安排的婚姻。菊香選擇了逃婚,菊香嫁給了一位名叫山本洋介的日本人,在日軍侵略東南亞時期,山本洋介和菊香相繼去世。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了不起的匠人3》收官 快手匠人你pick誰?
    《了不起的匠人》揭開了白廟主人許龍才二十一年如一日,力圖做「我這個時代的泰國藝術」的匠心,讓「泰國行必打卡景點」也變得更有意義。第三季《了不起的匠人》完美收官,總播放量高達9386.8萬,獲得口碑播放量雙豐收。與前兩季不同的是,本季的主題為「拜見師父大人」,集中展示了東方文化中深層次的「師徒關係」,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