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嵊州小籠背後的匠人!諸暨夫妻30年做50萬隻蒸籠!
他們居然是嵊州小籠產業背後的匠人!30年,手工製作了50萬隻竹蒸籠,高度超過4座珠穆朗瑪峰!30年做了50多萬隻蒸籠 夫妻倆是楓橋齊東村毛家自然村人,丈夫叫毛樂軍,今年57歲;妻子叫毛和平,今年59歲。
-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糕餅少林武當三劍客.珍藏寶典.糕點三大流派秘籍:糕餅匠人傳承的舊時古風:衛生健康證:關鍵詞—防疫站、衛生健康證。情懷老配方手藝:關鍵詞-老飴糖、麻糖、酒花麵包。那時發黃的工藝配方,多為把「做師傅」或「秉承祖上」之秘籍古法。亦宮廷、亦民間、亦流派、亦古韻-食材、手法、順序、批次、量次、手藝、匠心全部心神合一,方可糕酥味饕。
-
百年「蒸籠匠」制出的竹蒸籠遠銷國內外
邱國亮(上圖)做竹蒸籠最裡手,他有四十多年的製作經驗了。這份百年「家族式」手藝,是他父親、爺爺手把手教他的,連他的老爺爺,也從小就學了這份手藝。現在他負責做蒸籠的外圍片,厚薄比尺子量出來的還精準。邱國亮的這份手藝,也傳給了兒子邱輝(下圖),兒子做了將近二十年了。
-
組圖:52歲農民做竹蒸籠33年 用祖傳手藝「守住舌尖美味」
春節過完,隔壁鍾愛古早味的老陳騎著自行車,把過節時蒸年糕的竹蒸籠送過來修理。對此,林順龍是亦喜亦憂。 林順龍今年52歲,已經做竹蒸籠33年了,但他坦言「靠這個沒法生活」,只是不希望手藝失傳在堅持著。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鋁製蒸籠的出現,原本家家戶戶使用的竹蒸籠難覓蹤影了,製作竹蒸籠的老手藝和手藝人也日漸稀少。林順龍19歲就跟爺爺學手藝。
-
邛崍手藝 竹製蒸籠
12歲時,他從母親手裡接下家傳手藝;從青年到壯年,他靠祖傳手藝一手帶大了4個兒女;將近耄耋之年,他仍然心繫著老手藝,嚴謹認真地重複著每一道工序。一大早,張明初就帶著砍刀來到竹林,尋找適合做蒸籠的竹料。「選竹子要選不老不嫩、端端正正、沒有蟲蛀的。」
-
傳承百年"小蒸籠"
傳承百年"小蒸籠"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匠人精神不斷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一躍成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同時還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春。
-
世界最大蒸籠到底是哪個瀏陽人做的?幕後人浮出了水面……
「百年蒸籠」遠銷國內外2016年已經結束,新的一年開始了,孩子們在老小區到處遊玩,鬧哄哄跑來拿幾片竹木屑就出去了。在別人元旦都休息的時候,荷花街道藕塘基小區邱輝一家已經做了上百個蒸籠,最大的直徑有一米零八。「蒸籠看起來簡單,但真正手工做起來,有幾百個程序。」
-
淄博六旬老人高粱杆做燈籠 老手藝堅持40多年
2月11日,薛希順老人在家做燈籠,準備作為元宵節禮物送給朋友們。圖為老人製作的燈籠雛形。 原標題:博山六旬老人變廢為寶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山一位67歲的老人有一項絕活--用高粱稈做燈籠、蟈蟈籠,40多年來,從來沒放下這門手藝。逢年過節,老人都要做幾個燈籠送給親朋好友,代表著無盡的祝福。據了解,老人這門手藝已入選博山區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
馬來西亞匠人做繡珠鞋多年 傳統手藝推陳出新
馬來西亞匠人做繡珠鞋多年 傳統手藝推陳出新
-
盧紅辣老火鍋——以匠人之心傳承重慶老火鍋之道
重慶火鍋歷史久遠,麻辣鮮香回味無窮,重慶大街小巷,火鍋無數,但真正能尋到資格的重慶火鍋,的確很難,盧紅辣老火鍋毫無誇張的說,能感受到那久違的味道。盧紅辣老火鍋創始人盧正剛,土生土長的老重慶人,開計程車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個職業,做重慶火鍋一直是他夢想,他廣交朋友,虛心向火鍋前輩學習。
-
翔安新圩鎮謝火傳承老手藝30多年 堅持做「古早味」貢糖
在翔安區新圩鎮桂林村,謝火師傅做了37年的貢糖,在他眼中,貢糖不僅是一道茶餘飯後的甜點,也是他維持生計的手藝,更是傳承祖輩匠人精神的一份責任。 創新鹹貢糖受熱捧 年關將至,謝火家的爐灶比往常更旺,每天登門前來購買貢糖的人絡繹不絕,都是成批的拿貨。
-
遇見| 珠海城市記憶——耳濡目染 傳承下來的 「獨家」茶果手藝
遇見 · 「獨家」茶果手藝Meeting珠海唐家、鬥門一帶,在很多的節氣習俗中,都有做茶果的慣例。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獨特配方,基本相同的材料,做出來的味道卻各有不同。本是尋常家庭的桌上「常客」——茶果,現代人卻極少願意費時間,花精力動手去做。在以「省事、方便」的餐飲文化渲染下,有人卻在堅守一門傳承下來的「獨家」茶果手藝。幾經波折,小編找到隱藏在民間的茶果高手鄧女士。將到知天命之年的鄧女士是地道的珠海唐家灣人,做茶果的手藝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
-
瀏陽荷花街道的「竹蒸籠之家」將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得這麼好
今年62歲的邱國亮老家在江西,做竹蒸籠的手藝是他父親和爺爺手把手教的。選竹子、鏟竹片,完成這些工序,對於從小就學做竹蒸籠的邱國亮來說遊刃有餘。平時他都自個兒去山裡挑竹子,因為要做好竹蒸籠,挑竹子也是有講究的。他說,竹子的竹節要平,因為蒸籠材料選平的,蒸起來就不跑氣,蒸得要快一些;而且挑竹子還得挑老的,嫩了也不行。
-
我們都以為中國不再有匠人,直到看到日本人寫的中國職人
說到匠人,我們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在日語裡,匠人指的是技術熟練的職人(即工人),職人之所以等於匠,因為他們除了掌握高超的技巧外,還有一顆沉醉於創作的心,可以心無旁騖的持續專研一門手藝。這樣的匠人並不只是出現在日本,還有中國,何況「匠」最早就來自於中國文化。
-
「匠心」傳承老手藝
        「樂器張」第三代傳承人張俊國(右二)、第四代傳承人張雨(左二)與兩位第四代弟子合影。習斌(右)、劉怡(左)分別來自山西大同和四川成都,「樂器張」在張俊國的努力開拓下,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桃李滿天下。
-
荷蘭木鞋匠人期待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在幾十年前,荷蘭製作木鞋的匠人還有數千名,而如今只剩下30位木鞋匠在苦苦守護著這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藝。妮科爾·范阿爾勒在荷蘭南部小城阿爾勒-裡克斯特爾擁有一家自己的木鞋工作室,她用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木鞋裝飾著工作室的牆壁。範阿爾勒說,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來工作室做鞋,但她並不能以做木鞋為生。儘管如此,她依舊為自己「第五代木鞋匠」的身份而感到自豪。
-
弘揚匠人精神 傳承安陽味道
傳承與弘揚,存在於煎炒烹炸中;追思與欣喜,浸潤在佳餚美饌裡。沿著曾經的古運河,造就了運河畔一座璀璨的古城——安陽,作為一千多年前的水運交通樞紐,在迎來送往的喧囂中,留下了眾多的古鎮美食。縱然是相隔千年,於我們而言,也覺得近在咫尺。傳承是和歷史沾邊的事情,「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煙火果腹。
-
寧德市威泰竹木製品有限公司攜蒸吉祥品牌:傳承傳統手工藝竹蒸籠
在工業技術發達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手藝消失在人們視線中。竹編這門傳統老手藝在當下已經難覓接班人,如今再沒有人願意花一輩子精力去學習一門古老的手藝,特別是一門不賺大錢的手藝。傳說竹蒸籠是漢高祖時期,韓信將軍行軍時所製作出來的,可以避免炊煙暴露軍營位置。竹蒸籠發展至今製作工藝也越來越細緻了,從選竹開始層層把關,最終到了我們手中。寧德市威泰竹木製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竹蒸籠、竹編製品、竹工藝品、筷子、竹籃等產品專業生產加工的公司。
-
海恆社區:守一種精神,做一個匠人
海恆社區:守一種精神,做一個匠人 2020-12-13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