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菊 供圖 2016年,她來到了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巨甸鎮後箐村,成為脫貧攻堅中的一顆螺絲釘,紮根基層,從「不適應」到「定位準」,從「轉角色」到「用真情」,從「謀發展」到「貼民心」,1000多個日月的堅守,巾幗不讓鬚眉,她用擔當和作為詮釋著基層扶貧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她就是玉龍縣林草局委派後箐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和菊。
和菊 供圖 「雖然我家也是巨甸的,也是農村的,但是看到這邊的路、老百姓的房子等,真的有點吃驚,沒想到還有那麼差,老百姓的整體生活水平低。」這是2016年2月和菊來到後箐村的最初印象,這也讓她萌發了要改變後箐村的決心。
後箐村位於巨甸鎮西面,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是雲南省省級貧困村之一。當地村民都分散居住在山高坡陡的深山之中,全村共有158戶建檔立卡戶,貧困人口589人,佔全村總人口的36.3%,是巨甸鎮建檔立卡戶戶數最多的村。
和菊 供圖 和菊剛到村裡時,村裡脫貧攻堅工作的檔案材料沒有建立起來,她便和工作隊及村幹部從零開始梳理和完善檔案。為了儘快熟悉和掌握後箐村的扶貧工作,和菊與村兩委班子及其他駐村工作隊員一起走村串戶搞調查,逐家逐戶摸清家底,因為貧困人口多,工作量大,加班加點成為了工作常態。不過很快,和菊與駐村工作隊員們便和群眾打成了一片,在逐漸深入了解和分析判斷後,大家意識到後箐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結構單一、村民文化基礎差、因病因災因學致貧等現實因素,嚴重影響著後箐村的脫貧摘帽。
和菊與其他工作隊員便積極爭取資金項目。爭取到的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項目,讓1至7組127戶、8組83戶村民實施了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還有1戶進行了易地搬遷,村民們從之前的破房爛屋住進了乾淨整潔的房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年的時間,後箐村一批批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相繼開工建設,一條條硬化的水泥路,改變了昔日「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日子,「板板房」「木楞房」也逐漸被乾淨漂亮的特色民居取代,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
產業上,工作隊充分發揮林草局部門行業優勢,自2016年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項目相繼落戶。同時,大家也積極幫助村民們發展了中蜂養殖、核桃、花椒等產業,並不定期開展種植養殖技術,提高群眾的致富本領。
建檔立卡戶熊光龍是後箐村7組村民,一年僅養蜂的收入就有1萬多元。「蜂蜜是脫貧攻堅最甜蜜的成果了」和菊高興地說道。如今,後箐村隨處可見的烤菸、魔芋、桔梗、重樓、木香等作物,已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了。和菊看到村民們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積極性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心裡感到很欣慰。
和菊 供圖 和菊和駐村工作隊員們還通過建立消費扶貧工作群和建檔立卡戶微信群,當起了後箐村的「義務銷售員」。合理的收購價格、通過微信尋找客源,村民們不用出村就能把自家的農副產品賣到好價格。截至目前,駐村工作隊這支「義務銷售員」為後箐村村民們帶來80餘萬元的消費扶貧,實現人均增收1400元。
紮根後箐村4年,和菊儼然成為了後箐村這個大家中的一員,經常到建檔立卡戶家中走訪指導,把最新的政策宣傳給村民們。當然,舍小家顧大家的她,也會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想起自己的小家,但是也只能通過電話來傳達自己的關心與問候。
後箐村委會主任和耀青說,和菊工作很實在,記得2016年天氣特別熱的時節,每天都在走村入戶,和菊由於工作任務繁重,有一天晚上暈倒,大家把她送往醫院醫治。治療一段時間後,她便急著趕回村裡,大家勸她好好休息,但是她捨不得休息,立馬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她的這份責任心非常難得,很不錯。
如今,後箐村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剩餘8戶建檔立卡戶也將在今年實現脫貧。昔日貧困落後的小山村也逐步成為了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雲南網通訊員 和星昀 何官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