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考古發現連載】10:淅川滔河下寨發現史前城池雛形,墓葬117座,創造了兩個之「最」,填補了一個空白

2021-02-22 丹江湖畔

淅川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下寨村北,地處滔河與丹江交匯處。遺址周圍群山環抱,地勢較為平坦。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庫區建設,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了持續地、大規模地考古勘探和發掘,共揭露面積16000平方米。下寨遺址是部落聚集向邦國過度時期的人類居住地,發現了目前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的石家河文化墓葬,在中國考古學歷史上還是首次,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同類遺存的空白。
鑽探和發掘表明,遺址現存面積約6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8~2米,發現有明清、漢唐、東周、西周、二里頭時代早期、王灣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時期遺存。其中以史前和東周時期遺存最為豐富。發現各時期灰坑、灰(壕)溝、水井、陶窯、墓葬、甕棺等各類遺蹟共計2800多個。出土銀、銅、鐵、陶器、石器、玉器、骨角器等各種質地小件1600餘件,採集各種分析測試樣本近2000餘個(袋)。

仰韶文化時期重要發現是揭露環壕聚落一處,遺蹟主要有灰坑、灰溝、壕溝、陶窯和墓葬。其中G30規模較大,寬約2.95~3.3米,現深約2.1~2.7米,溝壁較陡,橫截面接近「V」字形,可稱為壕溝。溝內填土可分為四層,第一、二層包含文化遺物相對較多,為溝廢棄後的填埋堆積;第三、第四層基本上不見陶片、燒土等文化遺物,填土純淨,越往下含沙量越大,應為衝積、淤積而成,推測為使用過程中的自然堆積。發掘和鑽探表明,G30南部已經與滔河相連,現存平面大致呈梯形。G30外圍還有一條與其平行且大致同時的小溝G31,寬1~1.5米。仰韶時期遺存主要分布於G30以內,北部基本不見。初步可以確定G30、G31是仰韶時期環壕聚落的界溝。出土遺物主要是小口尖底瓶、缽、窄沿夾砂罐、釜形鼎等,根據其器物形態,初步判定為仰韶文化中期。石家河文化時期遺蹟類型主要是灰坑和墓葬。灰坑有圓形、近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出土典型器物有紅陶杯、橫籃紋罐、橫籃紋高領甕、寬扁足鼎和擂缽等。

遺址最為重要的收穫是發現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墓地一處,發掘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117座。按墓主頭向的不同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大致朝南,共58座,時代為仰韶時代晚期。其中M72和M106各隨葬陶器1件,其餘墓葬出土玉鉞、石鉞共22件。鉞的形制與靈寶西坡墓地同類器非常接近,含山凌家灘文化也有部分此類形制的鉞。經科學檢測,大部分鉞都是蛇紋石。第二類大致朝西,共43座,其中28座墓葬隨葬有陶器,陶器多放置於腰坑之中,且成組出現,組合為長頸小壺或圈足簋上放置一缽,缽底部有穿孔。M86、M89和M198除腰坑隨葬陶器外,人骨附近還隨葬有紅陶杯各1件。從隨葬品分析,其年代大致在石家河文化早期或略早。第三類大致朝北,共13座,7座有隨葬品,其中有4座存在腰坑陶器和鉞共存的現象。時代也應該為石家河文化時期,但是比第二類單出陶器的墓葬要略晚。其中M207長2.6米,寬1.5米,發現有葬具木棺的朽痕。棺內仰身直肢人骨1具,人骨左側隨葬玉鉞、小石鑿、玉環和小陶罐各1件。棺外東、西兩側放置罐甕類陶器6件,泥器3件。此外,墓主盆骨下腰坑中也發現放置有陶器。這是目前豫西南、鄂西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的石家河文化墓葬。M207已經整體搬遷至室內,將進一步開展實驗室清理和加固保護。第四類大致朝東,僅3座,未見隨葬品。從層位關係分析應為仰韶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

王灣三期文化時期遺蹟主要為灰坑和甕棺葬,此外還有少量灰溝和陶窯。甕棺葬共發現45座,除W1、W2相距較遠外,其餘42座甕棺葬布局密集,均處於同一層面上,可視為一個「界面」。甕棺葬皆以釜、罐、甕類陶器為主要葬具,死者均為嬰幼兒。此區域當為集中埋葬嬰幼兒的墓地。該時期出土陶器主要有側裝扁三角形足鼎、釜、小口高領甕、大口罐、圈足盤、束腰器座等,紋飾以籃紋為主。另外在灰坑H189內發現了骨頭雕琢的近「C」形骨龍2件。較完整的一件長約2.7釐米,頭、角分明,首尾相顧,十分罕見。

王灣三期文化末期至二里頭時代早期遺蹟種類單一,共發現土坑豎穴墓葬28座,多數集中分布於T1506、T1507、T1606、T1607、T1608、T1706和T1707幾個探方中,布局比較密集,排列相對整齊,但頭向不一。是一處經過完整揭露的該時期墓地。這批墓葬均開口在東周層下,打破王灣三期文化地層。有5座墓出土了陶器和石器,其中M7出土了陶豆、陶觚、陶雙耳罐、石斧、石鑿的器物組合,豆和觚具有二里頭文化早期的特徵。其它墓葬出土單個壺形器或單耳罐,頗有王灣三期文化遺風。M7出土的觚和豆與二里頭遺址同類器近似,可以確認是來自典型二里頭文化的因素。但泥質灰陶雙耳罐、單耳罐則顯示了與丹江上遊陝西地區夏時期遺存的密切關係。而隨葬石器的傳統,很可能來自江漢地區,呈現出明顯的中原、關中南部和江漢平原西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色。

西周時期遺存較少,發現灰坑21個。形狀有近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出土遺物主要是形態各異的鬲,另有豆、盂、罐、甕等殘片,時代在西周晚期。其中H380內出土完整的雄性黑熊骨架1具,比較罕見。東周時期遺存基本遍布整個遺址。遺蹟有灰坑、灰溝、水井、小型土坑豎穴墓和被破壞嚴重的陶窯。出土遺物主要為鬲、盂、罐、豆、盆等陶器,屬於楚文化性質遺存。

漢代遺蹟主要是為長方形灰坑,數量眾多,排列整齊集中,類似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的形制,但皆未見到人骨、隨葬品的痕跡,不具備墓葬的基本要素,而且填土比較純淨,極少出土遺物,其性質有待進一步分析。東晉至隋唐時期遺存主要是磚室墓30餘座,隨葬品有青瓷盤口壺、假圈足瓷碗、陶罐、銅鏡、銀髮釵、銅錢等,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下寨遺址地處豫、陝、鄂三省交界,自古是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遺址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內容和呈現的較為複雜的文化因素,是研究邊緣和交匯地帶文化的極好個案。通過連續四年的發掘,初步弄清了遺址的主要文化內涵,建立了遺址的文化序列和編年,基本上確定了仰韶文化中期、石家河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和東周時期的聚落分布範圍,為完善丹淅地區的文化序列和開展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特別是下寨遺址發現的仰韶時代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地,在中國考古學歷史上,還是首次大量發現石家河時期墓葬,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同類遺存的空白(本文根據百度百科曹豔鵬、楚小龍文章及淅川考古工作資料整理)。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南陽市作家協會理事,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籤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約稿電話:13569243979

旅遊紀念品開發,名優土特產,丹江野生魚,風乾雞,風乾魚,根雕奇石,古玩字畫,虎睛寶石,玉器等。展示地方特色,弘揚移民精神,打造魅力渠首,服務淅川旅遊。該公司總部總部位於〈淅川縣上集鎮西坪頭工業園區)。在丹江孔雀谷直營店〈下集周園村〉,福森金藍灣旗艦店〈金河二橋頭淅川縣電商產業中心2樓214展廳〉等處設有展廳。歡迎新老客戶,朋友們前來品鑑交流!品鑑收藏熱線:I38-3871-3875   I52-24888-887

原創不易,打賞隨心!

相關焦點

  • 淅川作家熊君平:金石楚韻的迴響!
    1979年,當丹江水庫的水位再度下降時,由河南省市縣組成的下寺楚墓聯合發掘隊,在原丹江故道東岸發現了一個東西長90米,南北寬900米的古城遺址。城址規模達80多萬平方米。這座古城牆厚8米,夯土層7—10釐米。夯土中含有春秋時期的陶缽、陶盆等。因沉沒水底,無法挖掘,但專家還是認定:這不是一般的村寨聚落,而很大可能是楚國早期的都城丹陽所在地——龍城。
  • 山美水美人更美---帶你走進大美淅川領略楚風漢韻的遺風
    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青檀、領春木、連香樹、水青樹、銀杏、天麻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雕、羚羊、麝、野豬、果子狸、豹貓、飛鼠、黃麂、錦雞、雉雞、鼬獾、豬獾、狗獾等20多種。 水利境內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徑流量5.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3萬千瓦。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據介紹,這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最早史前玉器入選
    近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讀了十大名單(按照時代順序):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圍終評中唯一一處舊石器洞穴遺址,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的洞穴遺址。
  • 考古界「奧斯卡」出爐!快來看,2018中國考古「挖啥了」
    「奧斯卡」  如期而至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今天正式揭曉  (別著急,名單在後面哦~)  事實上,獲獎和入圍終評項目  都值得喝彩  速度圍觀  來看去年考古界的新發現  一、13500年前的墓葬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多項具有國際意義填補空白
    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應妮)首次在線上舉行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日出爐,多項具有國際意義並填補相關空白,其中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玉器砂繩切割技術,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
  • 盤點2017十大考古新發現 | 金代皇家神廟震撼亮相 道教考古揭開神秘面紗
    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百餘座房址填補當時魯北地區居住形態空白;一批大型墓葬和祭祀遺蹟顯示該處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3、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初步判定該批墓葬的年代為廟底溝文化時期,是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填補了該時期考古發現的空白。而此處發現的偏洞室墓葬屬國內目前所知最早的同類遺存;最神奇的是,考古人員在現場發現「幡」類標識墓葬位置的墓上建築遺存,這表明此處墓地很可能經過整體規劃和長期經營。4、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 28座煉爐填補雲南冶金史空白
    發掘:發現礦冶煉爐28座  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龍脖河遺址是雲南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集採掘、冶煉於一體的冶銅遺址群。龍脖河為紅河支流,區域內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銅礦、錫礦、銻礦、鎳礦、金礦、鉛礦、鋅礦等,其中銅礦藏量僅次於雲南東川。
  • 湖北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獨木棺、大漆盤、象牙器、石鉞、黑陶……考古人員通過勘探發現,這裡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城河遺址最初發現於1983年,當時根據採集到的陶片認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10月,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複查,認為該遺址可能為長江中遊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當前,在「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學科定位下,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不僅是「為……提供了重要資料」,「為……提供了實證」,「印證了……文獻」。也可以是「首次發現……」、「填補了……的空白」。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對以往的研究和傳世文獻,起著「證史」的作用,在一些空白領域,甚至可以起「寫史」的作用,考古發現不斷改變著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 河北周家莊墓地與殷墟發現屬同一文化 填補冀中南地區歷史空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石家莊12月10日電(李曉偉 趙丹媚)近日,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國內專家對河北欒城周家莊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現場檢查與驗收。記者10日從考古現場了解到,該墓地初步斷定為商代後期貴族墓葬,填補了冀中南地區商代後期考古發現空白,並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商代後期考古發現串聯起來。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獨木棺、大漆盤、象牙器、石鉞、黑陶……考古人員通過勘探發現,這裡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  城河遺址最初發現於1983年,當時根據採集到的陶片認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10月,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複查,認為該遺址可能為長江中遊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
  • 【原創】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2015年中國六項考古新發現
    在社科院考古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隊登上這個小島之前,一切都還是未解之謎。從始於2012年的考古調查到隨後連續3年在不同區域相繼開展發掘工作,考古隊共發現3處全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並通過地層疊壓關係構建了英墩早期文化遺存—蓮子灣文化遺存—橋山文化遺存最基本的年代早晚架構。同時,橋山遺址還是海南地區目前所見面積最大、首次發現墓葬遺存的沙丘遺址。
  • 淅川也很「中」
    河南宛西之地,向為先楚披荊斬棘處。自鎮平縣以西,今日之內鄉、西峽、淅川三縣本系一體,歷史上多有交叉疊置。內鄉之名何來?今內鄉縣西南與淅川縣東北有東西向一山脈,號稱中條山(非山西省之中條山),猶如屏障式的分水嶺,把湍河、刁河、丹江、老鸛河流域予以分割。故,與內鄉相對,淅川歷史上又曾設南鄉郡、南鄉縣、中鄉縣。
  • 楊官寨遺址現大量史前墓葬
    ) 華商報訊(記者 張小剛)今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對高陵楊官寨遺址環壕外圍進行針對性考古發掘時,發現大量史前墓葬。
  • 雲南發現春秋時村落遺址 填補古滇國文化考古空白
    「過去在滇池盆地只發現古滇文化的墓葬,現在終於找到了古滇文化村落遺址,這是古滇國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龍近日對記者說。過去只有石寨山、李家山等地的墓葬出土文物證明燦爛的古滇國文化,現在上西河村落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過去古滇國文化考古研究中滇池盆地只見墓葬遺址沒有村落遺址的空白。
  • 2014年,考古發現了什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掠影
    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穫——這裡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華聲在線9月30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陳子慧)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召開。
  •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空白華聲在線2月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今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澧縣孫家崗遺址此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揭露了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墓葬中,玉器、帶領廣肩罐的大量出現,淺腹圈足盤與各式精緻磨光黑陶杯以及鬹的普遍出現表明,孫家崗遺址已經進入後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是湖南可確認的首個後石家河文化遺址。 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發掘田野工作於今年1月24日結束,歷時101天。據孫家崗遺址考古隊領隊趙亞鋒介紹,到目前遺址內共發現138座墓葬。
  •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榜單發布,涵蓋多個重要遺址
    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經碳十四測年,舊石器時代地層的年代距今45000年左右。該遺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也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