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這個老物件,人稱」風櫃「,90後兒時的回憶,如今還有人在用
現在雖然已經入冬了,但是南方的天氣還是那麼溫暖,每天燦爛,與其說是冬天,還不如說是秋天,因為天空看起那麼高,氣溫那麼宜人,中午的溫度甚至還能達到28℃,這和我們常說的「秋高氣爽」很符合。南方地區正在忙著收割稻穀,農村裡有不少人習慣在村裡的空場地上晾曬稻穀,雖然自家裡有樓房,但是搬到樓頂上晾曬比較麻煩,所以大家都選擇在村裡的硬化路旁晾曬。
前幾天隔壁鄰居家收回來一車稻穀,聽說是一畝地的稻穀全都收回來了,經過3天的晾曬,現在已經完全可以收進倉庫裡,傍晚時分兩夫妻就搬出很久不用的「風櫃」,一人把曬乾的穀粒放進「風櫃」的漏鬥裡,一人用力扇動風箱,利用風力把穀粒中的空秕和灰塵清理乾淨。他們說這幾天天氣好,每天都有陽光,穀粒曬3天就能儲藏了,這些稻穀都是留著自己吃的,所以要好好打理,必須用「風櫃」清理空秕,這樣既能節省下穀倉的空間,還能提高穀粒的出米率。
農村的這個老物件「風櫃」,對於90後的農村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小時候幾乎每個農村娃都要幫家裡晾曬稻穀,稻穀收進缸或者糧倉前必須經過「風櫃」的洗禮,那時候年紀小氣力也小,所以能做的只是幫忙拉袋子好讓乾淨的穀粒流入,到了大約4-5年級的時候,男孩子就要用簸箕鏟著穀粒放進漏鬥,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很費力,一個簸箕一個簸箕地鏟著,舉到胳膊都酸了,不僅如此,穀粒揚起的灰塵黏在了皮膚上,皮膚就會發癢。
可以說「風櫃」承載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不管谷堆有多大,也不管天色有多晚,只要是曬好的,我們都要一次性做完,這次恰好碰見鄰居使用「風櫃」,對於我們農民朋友來說,不管是自己吃的糧食,還是銷售的糧食,都要用「風櫃」清理,自己吃自是不必說,拿去賣的穀粒為什麼也要「風吹」呢?這是因為處理過的穀粒,檔次也提升了一個等級,穀粒中空秕少,稻穀重量提高,收購商給的價格也會相對高一些。
畢竟今年的稻穀行情並不是太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的糧食能在眾多糧食中脫穎而出,正所謂「人有我優」一直是市場的要求,村裡種植稻穀的人很多,誰能在質量上勝出,那麼就很有可能賣到好的價錢,「風櫃」就是那個能提高質量的工具之一,起著淘汰劣質穀粒的作用。
只是現在收割稻穀已經有了收割機,機器直接進到田裡收割,收割出來的糧食不用再「風吹」,機械化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同時也淘汰了那些充滿兒時記憶的老物件「風櫃」,其實,除了「風櫃」,對於90後來說,還有「石滾子」、「腳踏脫粒機」等在收割稻穀時期常常用到的工具,現在使用這些老物件的人已經不多了,你還記得它們的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