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順縣廣順鎮:養豬脫貧邁向致富小康路

2020-12-20 新華網貴州頻道

力之源養豬場。

    4月12日,走進長順縣廣順鎮四寨村貴州智源種豬繁育場,你會看到一座現代化的養豬長場拔地。

    據了解,貴州智源種豬繁育場項目是力源集團貴州省長順縣生態農業全產業鏈項目的其中之一,項目建設佔地約3400畝,於2018年8月開工建設的,總投資6.3億,計劃建成一個年存欄基礎母豬合計4200頭,年出欄種豬4.5萬頭的規模化、現代化原種豬繁育基地。

    該豬場主要以種豬選種、培育、銷售為主,採取「大場帶小場」,帶動群眾做「家庭農場」,形成成成熟的生產養殖鏈,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項目建成後可提供500個就業崗位,實現年產商品仔豬50萬頭,達到年出欄肉豬30萬頭,可帶動家庭農場養豬農戶200戶,戶均年收益20-30萬元,合作農戶合計年收益超5000萬元。」貴州智源種豬繁育場總經理申茂成信心滿滿。

    強烈的信心來自於項目的高標準品質,該項目的種源為引種丹麥良種,產仔率出欄率比其它種豬高;且設備先進,飼餵系統採用美國種豬自動化生產工藝;同時還生態環保,糞汙處理使用日本自動糞尿分離幹清糞和立筒式連續發酵環保技術,做到汙染物不外排、不滲漏、可利用,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高效結合目標。

    見微知著,貴州智源種豬繁育場項目的良好前景,也折射出近年來長順縣生豬養殖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一句「豬糧安天下」,道出了生豬產業在農業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大宗消費品,豬肉在肉類消費中佔比在60%以上,在畜牧業中貢獻率最大,這讓長順縣看到了畜牧扶貧的好路子。

    近年來,長順縣把生豬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又一主導產業,引進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貴州富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4家生豬養殖龍頭企業,以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實現企業增效、農戶增收。

    截止目前,長順縣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生豬養殖單元達190個以上,採取「大場帶小場」,現有生豬存欄7萬餘頭。預計今年將實現生豬養殖20萬頭。(陳波 朱濤)

    

相關焦點

  • 長順縣廣順鎮:千畝扶貧產業園拓寬奔富路
    長順縣廣順鎮:千畝扶貧產業園拓寬奔富路 發布時間:2018-12-14 13:44:01      來源:黔南日報
  • ...播下新希望——長順縣廣順鎮搶抓時節掀起秋冬種熱潮
    眼下正值秋冬種的關鍵時期,長順縣廣順鎮不失時機,緊抓秋冬種工作,圍繞「人、地、錢」要素,以問題、結果為導向,努力提升秋冬種質量。2019年,長順縣廣順鎮種植經濟林「三定三統」10446.69畝,其中花椒麵積5419.95畝,以「反租倒包」的方式惠及農戶,並定期派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指導,廣順鎮充分運用「送技術、送服務」等形式,激發群眾管護積極性。
  • ...做服務群眾的好「女兒」丨長順縣廣順鎮高堡村攻堅隊隊員陳容
    我叫陳容,是長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9年4月積極響應全縣脫貧攻堅號召,經組織選派下駐到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廣順鎮高堡村攻堅隊。對於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來說,剛開始開展工作的時候,心裡是慌慌的,但想了想,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事業中來,我頓時又感到激情澎湃,身內有使不完的勁。
  • 路通業興人旺 風景這邊獨好——長順縣廣順鎮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紀實
    貴州聯韻智能聲學科技有限公司、貴陽市農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眾多到廣順鎮投資興業、幹事創業的一個縮影。   如今,一個個蔬菜基地「綠濤」流動,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櫛比鱗次,一個「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產業孵化園如雨後春筍,一個個產業生產建設如火如荼,打通了產業脫貧的「任督二脈」。
  • 黔南長順縣廣順鎮朝擺村蔬菜種植基地
    黔南長順縣廣順鎮朝擺村蔬菜種植基地 發布時間:2019-11-21 11:48:25      來源:黔南日報
  • 長順縣廣順鎮青山村:農家少閒月 穀雨農事興
    長順縣廣順鎮青山村:農家少閒月 穀雨農事興 發布時間:2020-04-22 13:27:37      來源:黔南日報
  • 長順縣廣順鎮:水稻抽穗谷揚花 五彩梯田入畫來
    長順縣廣順鎮:水稻抽穗谷揚花 五彩梯田入畫來 發布時間:2019-09-06 10:43:37      來源:黔南日報
  • 農發行長順縣支行
    2020年農發行長順縣支行助力支持長江大保護項目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作用,服務脫貧攻堅取得了新的成效。據悉,該行2020年支持長江大保護項目共2個。  聚焦人民生活問題,助力解決供水難題  長順縣供排水公司水利建設中長期貸款獲批11500萬元,助力解決長順縣廣順鎮供水難題,目前已發放8000萬元。項目的建設完成後,將滿足廣順鎮主城區及工業園區供水需求,將向城區居民、企業等用戶提供充足的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合格水,人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 ...念好養豬致富經 走上脫貧增收路丨望謨縣石屯鎮邊界村村民梁小剛
    我叫梁小剛,是望謨縣石屯鎮邊界村的村民,靠養豬我脫了貧。說起創業養豬,當初我和其他人一樣,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沒有資本,擔心失敗,沒有技術,擔心管理不好,沒有資源,擔心找不到市場,遲遲不敢下定決心。2016年,有一天,駐村幹部和村「兩委」來到我家,我給他們說了我的想法之後,他們知道了我的顧慮,耐心的講解政策,終於解除了我心中所有的疑慮,我決定通過養豬來脫貧致富路。基層幹部到梁小剛戶培訓養豬技能知識及注意事項可以說,我是白手起家,沒有資金怎麼辦?
  • 三個貧困戶的轉變——貴州長順縣完善鄉村治理 激發脫貧動力
    核心閱讀對村裡發展有點洩氣的貧困戶又鼓起幹勁,不參與村裡流轉土地的貧困戶消除了顧慮,過去酗酒偷懶的貧困戶積極了起來……數年間,3個貧困戶的轉變,折射著貴州長順縣完善鄉村治理、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努力。冬日,陽光灑滿田野和山嶺,儘管已是農閒時,但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 長順「藤纏樹」新模式 抱團發展加快脫貧步伐
    在廣順鎮石板村鳳凰壩園內,草木蔥鬱,空氣清新,幾位年輕婦女正忙碌著為鉤藤除草,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傳遞著長順扶貧工作取得的實效。這是記者來到長順縣鳳凰壩生態體驗觀光園採訪時看到的一幕。產業四寶」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
  • 長順縣:8000群眾搬新家
    11月23日,天剛蒙蒙亮,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廣順鎮金竹花園社區的扶貧車間,遠遠就聽到縫紉機「噠噠噠」的轉動聲,裝雨傘骨架、縫傘布……工人們早早就開始忙活起來。  「現在的政策很好!整潔大氣的金竹花園社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十三五期間,長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為21344人。其中,從敦操、代化、鼓揚鎮等自然條件惡劣的鄉鎮「跨鄉鎮」安置到條件較好的長寨、廣順等地的有2173戶8870人。
  • 貴州省政協原主席王思齊率隊到長順縣考察調研
    新華網貴陽7月15日電(通訊員 李慶餘)7月12日至13日,貴州省政協原主席王思齊率隊蒞臨長順縣,就長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開展實地調研。王思齊一行先後來到長順縣潮井溼地公園、烏麻河景區、敦操鄉鬥麻村蜜蜂養殖基地、敦操鄉背篼幹部陳列室、敦操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地、廣順鳳凰壩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園、廣順經濟開發區實地調研,詳細了解了長順的城鎮規劃、旅遊設施、招商引資、精準扶貧項目建設等基本情況。
  • 校黨委書記吳建偉率隊赴貴州省長順縣督導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推進我校定點扶貧工作,9月4日至5日,校黨委書記吳建偉、副校長趙紀寧、校黨委副書記王同奇、副校長孫洪祥一行前往我校對口支援地貴州省長順縣,就脫貧攻堅工作進行督導,並會見了長順縣委書記高曉昀一行,看望慰問了我校掛職幹部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 長順縣石板村鳳凰壩脫貧致富二三事
    核心提示  長順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4年前廣順鎮石板村還是國家級一類貧困村。該村通過「龍頭引領、農戶參與、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藤纏樹」產業扶貧模式,積極發展和推廣綠殼蛋雞、果樹種植、電子商務等產業,使該村一躍成為全省脫貧致富樣板村,引來多次省、黔南州脫貧攻堅觀摩會在該村召開,全省共有80多個縣、市黨政代表團組團到鳳凰壩考察學習。
  • 「貴州日報」長順縣 540名搬遷戶走出田間走進車間
    在長順縣廣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金竹花園扶貧車間,羅金菊一邊忙活著手裡的工作,一邊說。2019年,羅金菊一家告別老家危舊的房屋,搬遷至長順縣廣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搬新家,做新業。羅金菊搬進新房後很快在小區的扶貧車間找到制傘的新工作。
  • 長順縣麻響村燈籠壩組冉龍雲:我已脫貧 更要致富
    長順縣麻響村燈籠壩組冉龍云:我已脫貧 更要致富 發布時間:2020-12-09 13:52:51      來源:黔南日報 初冬時節,天氣漸寒
  • 黔南州長順縣圍繞「人、地、錢」提升秋冬種質量
    黔南州長順縣圍繞「人、地、錢」提升秋冬種質量 發布時間:2020-11-27 09:33:15      來源:黔南日報
  • 「貴州」路通百業興 道順民心暢
    一路通達向小康,貴州公路網成了一張網絡全境的貴州「美食網」「勝景網」「產業網」「扶貧網」「發展網」。曾受困於路的貴州,如今因路讓人「卻羨田間多美景,往來阡陌總忘還」。公路讓貴州貧困地區脫貧成效顯著。作為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赫章縣啟動實施了S309赫章可樂至奎香段改擴建項目建設,方便了沿線約40萬人出行。
  • 劍河柳川: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潘政才的養豬致富經
    人窮志不窮,跋出符合自己的一條路    「原來都是通過在外幹苦活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10餘年來都在廣東幹體力活,這樣的生活真是一點希望的沒有」潘政才說,直到2016年村幹部通知政府有一場養殖的培訓,他仔細思考了兩天,在駐村幹部的鼓勵下,決定要去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