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和金縷玉衣並置是一種什麼觀感,去南京博物院看吧

2020-12-12 澎湃新聞
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展今天開幕,共展出文物250件(套),包括中國漢代文物140件(套)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古埃及文物。

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展現場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埃及女吟唱者,被18層亞麻布層層包裹,象徵古埃及人對往生之人的敬重;出土於西漢江都王劉非墓中的金縷玉衣,則以另一種形制,傳遞出2000年前的中國人對向死而生的願望。

兩種對於死者不同的保存方式,彰顯了古埃及和中國兩種文明對於死後世界的不同態度。這兩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靜靜躺在南京博物院的特展館展區中央,構成了該館剛剛開展的「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漢代文明的故事」最初的亮點。

鷹隼木乃伊

金縷玉衣

此次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展覽共展出文物250件(套),其中中國漢代文物140件(套)。除南京博物院的珍貴館藏外,還得到了徐州博物館和揚州博物館的支持。而古埃及部分的文物則全部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座北美第五大博物館擁有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的古埃及文物。

事實上古埃及文明所處的時間跨度非常長,但基本上要早於中國的西漢時期,為何將這兩個處於不同時間段的文明並列放置進行比較,是很多人看到展覽的第一個問題。南京博物院館長龔良解釋說,「雖然兩大文明的展示風格、呈現形態不同,但其體現的思想是一直的,就是對於死後生活的追求」。

展覽入口大廳出,分別陳列著古埃及第三中間期第21王朝中期的一副木乃伊人形蓋板和西漢玉棺,以此向兩側展開分別講述兩個文明的故事。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所長、也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陳同樂介紹說,展覽採取古埃及和西漢帝國一一對應的方式進行陳列,從數量、到規格、到空間布局到文化內涵,基本都是對稱放置的。觀者可以看到木乃伊與金縷玉衣、古羅馬的寶石項鍊與西漢組玉佩、埃及人像和西漢陶俑,壁畫中木乃伊主人的甦醒復活圖和帛畫中的升仙圖,還有兩國的生活器物……所有種種,在漢帝國與古埃及之間,有著無盡的相似與差異。

古埃及託勒密王朝克裡奧帕特拉七世雕像

古埃及託勒密王朝早期人形石棺頭像

西漢玉眼罩

西漢玉塞

古埃及喪葬錐

西漢封泥

兩大古文明在對待死亡、追求身體不朽方面都投入了巨大人力與財力。從目前研究結果看,延續在現實世界豐富的物質生活與追求上層的權力是兩個「王」追求不朽的原始根本因素,權力主要從行政統治與軍事兩個主題進行表達。

古埃及「靈魂屋」模型,第一中間期至中王國時期第9-12王朝

兩大古文明中對待生靈的觀念差異較大,而具體呈現在物化上形式也各不相同。在「生靈」的章節中,從兩大古文明中常見的虎、貓、牛、鷹、鱷魚等動物出發,展覽試圖闡釋漢帝國與古埃及在看待世界多元生命的差異化觀念,進而深化理解對於生命的不同解讀。

古埃及的狗模型

西漢銅羊燈西漢錯銀銅牛燈西漢編磬

展覽自8月9日開幕,將一直持續至2017年1月9日,票價為30元。

在展覽開幕之際,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

澎湃新聞:

為何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會有這樣一批質量上乘的埃及文物?

沈辰

首先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到今天有102年的歷史,這百年的歷史中我們館的收藏有近600多萬件文物,其中歷史考古文物有近100萬件。百年以前,我們館是作為多倫多大學的博物館成立的,當時多倫多大學內有一位教授,查爾斯·克萊利(Charles Trick Currelly),他是一位埃及學的考古教授,在很早以前就在埃及進行考古發掘。

他和中國的考古學也頗有淵源。因為他在埃及考古發掘時的一位同僚是英國非常有名的埃及學家,他也是後來中國考古界泰鬥級人物夏鼐在倫敦大學求學時的老師。

克萊利是我們博物館傳奇性的開創者,他一直想在多倫多大學建立一所博物館,所以在發掘和研究時,就會不斷將挖掘出的埃及文物運回加拿大,並且有意識地以建造博物館的動機來進行收藏。而且他認為研究埃及文明的同時也需要對其他文明進行關注,包括中國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等等。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今天收藏的35000件中國文物中的第一件,一件綠釉陶,是他在開羅的一個古董商的櫥窗裡發現的。他也是我們博物館最早收集中國文物的主要推手,正是他在博物館成立後不斷在英國古董商那裡購買中國的文物。

所以不奇怪,在那個年代埃及文物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很多出土品因為歷史原因到達了多倫多,才會有我們博物館今天豐富的埃及文物。

澎湃新聞

博物館現在的埃及文物館藏基本上是由克萊利奠定的還是之後有不斷的補充?

沈辰

他奠定了主要的部分,大約60%到70%。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我們博物館也有研究員在埃及進行發掘,但是在埃及獨立之後出土文物就無法出境了。同樣,我館的中國文物基本也是在上世紀30年代之前收藏的。

關於這個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竅門,你去展廳看如果有我們博物館的標籤號,前三位數就是入館的時間(2000年之後則為4位數),第二組數字是當年入藏的冊數編號,第三組數字則是在這一冊中該件文物的編號。那麼如果前三位數在956(及1956年)以前,那基本上都是我們的第一任館長克萊利的收藏。因為他自1914年建館一直擔任館長直到1956年。

澎湃新聞

現在博物館的方向呢?

沈辰

現在我館在約旦、伊朗、伊拉克、不丹都還有考古發掘項目,我們在中美洲發掘瑪雅文化,在南美洲發掘秘魯文化,我自己在做中國考古文化。所以我們博物館是一個世界文化文明的博物館,對世界各個地區文明的考古發掘都有研究和涉獵。

澎湃新聞

所以博物館的收藏主要是以考古發掘的出土品為主嗎?

沈辰:

不是的,也有傳世的藝術品。我們的定位是自然、藝術和文化,也有油畫等裝飾性藝術的展示和收藏。

澎湃新聞:

這次來南京博物院展覽,有沒有像中國部分選取漢帝國那樣,對古埃及文明文物選取特定的年代?

沈辰:

沒有,埃及文明跨度比較大,但我們選取的文物基本上要比漢代早一點,和展陳的漢代文物事實上沒有特別強烈的時代對比。但是我認為,對比文化研究不應該是教條式的年份對年份、器物對器物、人物對人物,這一次展覽的對比主要是在人類精神上的表達,他們的世界觀、生活觀、宗教形式、風俗習慣等。不管生活在尼羅河地區還是黃河流域,兩個民族雖然物質文化的表現不同,但其對生命延展的渴求是一樣的。

澎湃新聞:

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是這兩個文明比較的一個重要連接點,在您看來,古埃及和西漢帝國之間主要異同在哪裡?

沈辰:

兩種文明的人們視死如生的態度基本是一樣的,在埃及有死者之書的文獻,其中記載的的對死後的願望同我們漢代文獻中十分相似。但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比如在對死者的處理上,在展廳中就可以有直觀的感受。

另外,因為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周圍的環境不同,所以兩個文明對周圍生靈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利用。在展覽裡能看到兩者對於動物的表現大相逕庭,十分有趣。

澎湃新聞:

在借展過程中,木乃伊的運輸有沒有特別的保障?

沈辰:

在我們館,對木乃伊運輸有特殊的許可和要求。這一點,雙方博物館都和海關進行了溝通並達成共識,兩地政府也給我們大量支持。我們也特別指定了國內最優秀的運輸公司來承擔這一工作,所以我基本還是很放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圖)
    信息 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圖) 2016-08泱波 攝   原標題: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 兩國博物館在南京展「法老與王」   中新網南京8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一邊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埃及年輕女性木乃伊和人形蓋板,一邊是約有2100年歷史的中國漢墓金縷玉衣和玉棺,展廳內光線黯淡,紗幔輕墜,充滿神秘氛圍。
  • 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 兩國博物館在南京展「法老與王」
    一邊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埃及年輕女性木乃伊和人形蓋板,一邊是約有2100年歷史的中國漢墓金縷玉衣和玉棺,展廳內光線黯淡,紗幔輕墜,充滿神秘氛圍。 9日,南京博物院開放「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主題展覽。
  • 金縷玉衣系列之:南京博物院劉非墓出土
    金縷玉衣系列之:南京博物院劉非墓出土西漢江都王劉非墓出土《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特展時展況金縷玉衣大雲山二號墓出土金縷玉衣較一號墓保存更為齊整。發掘表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絲保存完好,甚至連金絲如何打結將玉片聯在一起的細部都有保存,清理過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絲相連的玉衣片整體出土。
  • 盜墓筆記中神秘的金縷玉衣,竟然在南京見到了
    其實玉俑就是現實原型文物:金縷玉衣,最早出現於西漢。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大致出現在文景時期。但在西漢時尚未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故已發現的西漢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縷,也有銀縷、絲縷。到東漢時則實行了嚴格的玉衣等級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資格在駕崩時穿金縷玉衣,而諸侯死去時只能穿銀縷玉衣,一般的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縷玉衣。
  • 南博11月展出西漢「金縷玉衣」
    經過整理後的1850片金縷玉衣殘片初成規模  南京博物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於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這些玉片大部分玉質粗糙,但從殘留的金絲可以看出這是一件金縷玉衣,死者身份應該為諸侯王。」早報記者日前從南京博物院獲悉,該院的技術部門正在對一件金縷玉衣進行修復,預計將於今年11月修復完畢,屆時將在南博展出。
  • 埃及木乃伊和西漢玉棺第一次在南京亮相,你還不去看?
    不用跑到埃及去看木乃伊?不出江蘇就能遇見西漢玉棺?就在南京博物院,現在全有!!!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今天開幕,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近百件古埃及精品文物,與院藏漢代諸侯王陵精美藝術品同室爭輝,這些古埃及和漢王朝兩大文明的藝術瑰寶,很多都是第一次在南京亮相。
  • 金縷玉衣究竟為何物?
    金縷玉衣又稱「玉匣」,是一種漢代流行的葬具,目前發現的金縷玉衣都是漢代的,具體成形於何時,目前還無從知曉,可以肯定的是起源自於我們古代先人的葬玉制度。到漢代發展成為金縷玉衣,其是葬玉的集大成者 。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到了東漢,《後漢書·禮儀志》明確記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的等級制度遂規範井然。
  • 博物館裡的大漢典範,與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的一場約會
    尤其是在這座漢墓中出土了一些例如「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銅博山爐」這些享譽中外的精品漢代文物,給許多來到石家莊市的歷史愛好者帶來了很大的嚮往感,尤其是對能親眼目睹欣賞這些精品文物的憧憬,帶著這份嚮往我便來到了河北博物院。
  •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玉衣手套片型小巧,耳部造型寫實獨特,玉片三角形結構多,較其他玉衣製作和拼接難度更高。從介紹來看,這似乎是一件金縷玉衣中的珍品,本文中圖片均為天津博物館館藏金縷玉衣。據資料記載,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玉衣已有十幾件,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968年5月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玉是岫巖玉,玉片之間用金絲相連,金絲盤扣非常精美,堪稱國寶級文物。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漢代皇帝和名門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它的外觀和人體形狀接近。
  • 河北博物館 : 舉世聞名的金縷玉衣就在這裡
    河北博物院位於石家莊市文化廣場,北起中山路,南到範西路,東臨東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館,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
  • 長信宮燈、金縷玉衣、玻璃編磬……漢代「國家寶藏」亮相南博
    被收入歷史教科書的長信宮燈、代表漢代最高喪葬等級的金縷玉衣、用玻璃模仿玉質的成套編磬……20日,南京博物院《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雲山漢墓》年度大展開幕,250件(套)文物展現了諸侯王權、王室儀軌、宴樂生活和永生之夢。
  • 最精美金縷玉衣現身中國國家博物館
    全部展出文物共計149套722件,一級文物比例高達五分之二,中國發現的第一件完整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銅朱雀銜環杯等一批重量級展品都在其中。作為河北博物院的重磅常設展,滿城漢墓文物常年「養在深閨」,輕易不外借。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更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借展。
  • 金縷玉衣等724件河北精品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
    12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出包括來自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件滿城漢墓出土的一級文物。
  • 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肉形石馬踏飛燕金縷玉衣杜虎符,難分高下
    河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劉生金縷玉衣。劉勝是中山靖王,三國演義裡,劉備每次自我介紹,都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中山靖王劉勝一輩子生了一百二十個兒子,劉備和劉勝相隔三百多年,真的弄不清到底是誰的後裔。劉勝這件金縷玉衣,是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1968年5月出土於滿城縣。劉勝這件金縷玉衣用2498塊玉片組成,長188釐米,玉衣裡面還有玉璧十八塊,用了1.1千克的金絲縫製。
  • 聚焦| 武漢市博物館全新開放 快去看「最美金縷玉衣」
    這是製作工藝最精的一件金縷玉衣漢代的帝後和高級貴族死後為什麼要穿玉衣呢?田二衛介紹,一是為了保持死後的高貴和尊嚴,二是迷信玉能讓屍骨不朽。玉衣所用縷屬也不一樣。已出土的玉衣資料顯示,西漢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是金縷,也有使用銀縷、銅縷和絲縷者。「我們徐州博物館共有4套玉衣,兩套金縷,一套銀縷和一套銅縷。」田二衛說,這次來漢參展的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的金縷玉衣。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2014-11-09 09:32:10  考古資料顯示,玉衣起源甚古。西周時期的「玉覆面」(「綴玉面幕」)可能為其發端,東周時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珠襦」、「鱗施」之類編綴玉片的服飾。西漢前期,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了由玉片和金縷編綴而成的頭罩、手套和鞋套,漢代玉衣初露端倪。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穿金縷玉衣(圖)
    原標題: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導讀: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金縷玉衣資料圖古人崇信「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發明了許多專門用於殮葬死者以求不朽的「葬玉」,而歷代「葬玉」中,最奢華鋪張和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漢代的玉衣。
  • 南京博物院打卡!
    南京博物院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簡稱南院或南博 哦,還有金縷玉衣還有許許多多沒有展現出來的文物,博物館一遊,真的讓我體驗到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如果有機會來南京,千萬不要錯過南京博物院哦
  • 徐州博物館必看獅子山出土的金縷玉衣,縫合修復後再現大漢永生夢
    同時,還用大屏幕投放紀錄片的方法講述古徐州(也就是古彭城)的地理位置,戰略意義和部分經典戰役。基本上,「重頭戲」截止於漢朝的文物和文化。漢彭城王墓因去徐州博物館前沒有做好功課,我們當時並不知道金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到底在哪裡展覽。參觀完一樓展廳,我和伴遊老師不小心走到了博物館一層北門。
  • 已知年代最早金縷玉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王笈 攝   中新網上海1月23日電 (王笈)「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23日在上海博物館正式開幕,224件(組)上海博物館珍藏文物及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製作工藝最精的一件金縷玉衣在此間展出。  玉衣是中國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屍用具,用金屬絲或絲線將玉片連綴而成,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