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浙江>人類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併合 全球天文機構都不淡定了

2020-12-25 浙江在線

2017-10-16 23:29 |文匯教育

剛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引力波又有大新聞來了!

就在剛剛,美國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組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全球幾十家天文機構幾乎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項重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這次,人類不僅探測到了引力波,還在紅外、可見光、射電等多個電磁波段獲得了豐富的信息。英國《自然》和《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了7篇論文,報告了這一天文現象帶來的各種新發現。

如果說,過去百年的現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人類主要通過電磁波在「看」宇宙,而2015年人類探測到引力波,是第一次「聽」到了宇宙的聲音,那麼這次就是人類首次同時「眼」「耳」並用,觀測一個天文現象,並且在天文學上第一次看到一個天文現象同時發出「引力波」和「電磁波」,還清楚知道天體「源」。

這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通過建在DOME A的南極巡天望遠鏡,獲得了紅色可見光和近紅外的數據信息,為這次在線發表的七篇論文中的兩篇作出了貢獻。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期盼中的雙中子星併合出現了

自從2015年9月14日起,人類共探測到了四次引力波事件,都是黑洞與黑洞併合的天文事件。「通常認為黑洞的併合是不發光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韋大明介紹,黑洞周圍的物質很少,而電磁波的產生需要物質,所以黑洞併合一般不會產生電磁波,從人類觀測角度來看,也就是「不發光」。這意味著,黑洞與黑洞併合,除了引力波,天文學家沒有其他手段可以獲得更多信息。

▲黑洞視界

所以,自打引力波發現之後,科學家就一直期盼著兩顆中子星併合的事件出現。因為雙中子星併合時,會向外拋射大量物質,從最初的伽瑪暴,到接下來綿延約十天的餘輝輻射,它輻射出的電磁波,幾乎可以覆蓋所有波段。而地球上,近百年來,人類已經造了好多採集電磁波信號的望遠鏡,可以收集到豐富的信息。

果然,就在LIGO和義大利的引力波觀測儀Virgo即將結束觀測季,進入「閉關」進一步提高精度的前夕,它們又發現了一起引力波事件,而且有光學對應體,並給出了大致方位——NGC 4993星系,這是一個位於水蛇座的星系,距離地球1.3億光年。

這是否就是期盼已久的雙中子星併合?8月17日,美國費米望遠鏡的伽瑪暴監測器在這個方位發現了一個短時標的伽瑪暴事件,並給出了較精確定位。這將全世界的大望遠鏡都引向了這個天區——根據理論模型,發生時間短於2秒的伽瑪暴,起源於雙中子星或中子星與黑洞的併合。超過2秒的伽瑪暴則是大質量恆星的「葬禮煙花」。

接下來的十幾天,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哈勃望遠鏡、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以及中國建在南極的南極巡天望遠鏡,都紛紛進行了觀測。於是,才有了今天全球幾十家天文機構競相宣布各自觀測結果的盛況。

▲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

今年8月17日,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義大利的處女座幹涉儀在4000萬秒差距(1.3億光年)之外的NGC 4993星系內,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的併合,此次事件被命名為GW170817。該事件產生了引力波和電磁輻射,在該事件兩秒後發生了一次伽瑪射線暴。

根據《自然》發表的五篇論文以及《自然-天文學》發表的一篇論文,在GW170817事件中,還產生了伽瑪射線、X射線、可見光和紅外光。這些論文揭示了該事件的特徵,包括顏色(先藍後變紅)和幾何特徵。

論文所報告的輻射特徵印證了長期以來的一種預測:雙中子星合併會噴射輻射物質——低亮度爆發事件「千新星」的一部分。上述研究還表明,中子星合併是宇宙中部分超鐵元素的主要來源。其中一篇論文報告稱對一束高速物質噴流的觀測可能離軸,這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伽瑪射線暴通常看上去比較暗。

在另一篇《自然》論文中,作者利用GW170817的特性測量了哈勃常數——一種用於描述宇宙擴張的測量單位。作者使用宿主星系距離計算出的哈勃常數約為70 km/每秒/百萬秒差距,與之前的預估值一致。

在相應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相關專家總結道:「GW170817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推動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多個領域的進步。」

多信使天文學時代即將到來

雙中子星併合,為何會讓天文學家如此熱血沸騰?韋大明說,因為它的科學意義實在太重大了。

▲伽瑪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馬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

首先,短時標伽瑪暴起源於雙中子星併合事件,一直只存在於理論預測中,從來沒有成功觀測到過。所以,這次其實進行了一次驗證,與理論預測相當符合。「理論還預測了中子星與黑洞的併合,但目前還沒有發現。」韋大明說,這次事件與理論的符合,給了天文學家更多信心。

第二,這也是對宇宙中超重元素來源的一次很好的探索。「因為在這次併合事件後,我們看到了千新星的出現。」韋大明解釋,在宇宙中,氫、氦等輕元素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但在恆星中,通過核聚變反應,最多只能得到鐵元素。原子量更大的超重元素,比如金、銀等,究竟如何產生?這是目前科學界的一個重大問題。天文學家曾從理論上推測雙中子星併合事件可能是產生這些超重元素的重要場所。

199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李立新(現為北京大學教授)與玻丹·帕琴斯基教授提出了雙中子星併合能夠產生千新星的理論模型——兩顆中子星併合,會拋出大量富含中子的物質,它們能夠通過快中子俘獲過程形成超重元素。「由於這些元素不穩定,會不斷衰變而加熱拋射物,使其產生可見光、紅外波段的電磁輻射。」他說,這次觀測到的千新星,行為特點與理論預測相當合拍,「解決這個科學問題,有了一線曙光。」

▲中子星的合併過程會甩出一部分物質,這部分物質會產生極其豐富的物理現象

不過,更讓天文學家興奮的是,這意味著人類向多信使天文學時代又邁進了一步。引力波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新通道,而近幾十年來,電磁波、中微子、宇宙線……人類認識宇宙的線索越來越多,同一個天文事件可以從不同角度獲得研究的信息。「仿佛盲人摸象,我們摸到的部位越來越多。」韋大明說,相信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會越來越深入。

南極巡天望遠鏡建立功勳

由於這次併合事件發生在南天區,所以北半球的很多望遠鏡都無功而返,包括上海的天馬望遠鏡。這次中國天文機構唯一獲得的數據來自中國南極崑崙站天文臺的南極巡天望遠鏡。

▲南極巡天望遠鏡

這座於2009年建成的天文臺,位於南極內陸最高點DOME A,海拔4093米。 這裡是天空視角最大的地點,全年有135天的連續全黑夜,也是目前地球上能夠連續觀測時間最長的站點。「這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差點就觀測不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一位參與南極觀測的專家透露,因為事件發生在8月中旬,已臨近南極極夜的尾聲,「等極晝來臨,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而且,這次併合事件所處的天區,其實已經超出了南極巡天望遠鏡的觀測範圍,科學家修改了一些軟體設置,才獲得了觀測的成功。目前所獲得的數據與國際同行得到的結果一致。

這次,中國科學家的身影再次出現在這一重大的前沿科學發現中,也是我國長期對基礎科研投入的價值的一次體現。

自北京時間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離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24小時後),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合作團隊利用正在中國南極崑崙站運行的第2臺望遠鏡AST3-2對GW 170817開展了有效的觀測,此次觀測持續到8月28日,期間獲得了大量的重要數據,並探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的光學信號。

這些數據和全球其他天文臺的觀測結果一起揭示了此次雙中子星併合拋射出1 %量級太陽質量(超過3000 個地球質量)的物質,這些物質以0.3倍的光速被拋到星際空間,拋射過程中部分物質發生核合成,形成比鐵還重的元素。因此,這次引力波光學對應體的發現,證實了雙中子星併合事件是宇宙中大部分超重元素(金、銀)的起源。

(原標題《人類首次同時「眼」「耳」並用,觀測到了雙中子星併合!全球幾十家天文機構都不淡定了!》,編輯任斌)

1508167764000

相關焦點

  • 發現雙子星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10月16日,國際天文界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這標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觀測到同一天體物理事件,預示天文學研究進入「多信使」階段。 什麼是「多信使」呢?
  • 本次發現雙子星合併產生引力波 首次讓人類觀測到電磁信號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重磅炸彈,在科學界掀起了一陣引力波的浪潮,那麼,到底什麼是引力波呢?
  • 向永夜投去螢火:關於發現中子星引力波,我們該關注什麼?
    在LIGO的牽頭下,這次全世界70多架天文望遠鏡,從各個角度觀察到了兩顆中子星合併發出的引力波。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南極巡天望遠鏡和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 大多數人更願意為「第一次」鼓掌。這次全球天文界共同搞出的「大新聞」雖然是人類第5次捕捉引力波,但價值依舊非凡。
  • 首次在銀河系內觀測到快速射電暴
    作為近年來天文學界新晉「網紅」,國際科學界對快速射電暴的起源提出了數十種「合理解釋」,如強磁場中子星、高度活躍的星系內核、天體之間的相互碰撞,甚至不乏科學家提出它們是外星文明發出的訊號。但直接觀測證據一直缺乏。11月5日,在發表於《自然》的3篇論文中,中外科學家通過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的觀測認為,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是今年觀測到的一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
  • 十個天文故事講述2019(下)
    然而,這些結果和本地造父變星和超新星測量得到的哈勃常數結果不一致。 如何解決哈勃常數的差別?最早有學者提出很可能是我們的銀河系處於一個巨大的本地空洞(local void)當中,導致觀測到的膨脹速度高於平均值。但是具體的分析發現,這種差別只有1%,不可能是9%,所以這也不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 阿雷西博望遠鏡倒塌,部分天文觀測希望將寄托在「中國天眼」
    由於射電望遠鏡觀測的是比可見光更長、人眼無法看到的無線電波,因此常被用於脈衝星的觀測。事實上,正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1974年),以及第一個毫秒脈衝星(1982年),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
  • 一茶匙,就相當於2735座帝國大廈的重量,中子星憑什麼這麼重?
    2017年8月17日,科學家們觀察到引力波的特徵以及相關爆炸爆發,即所謂的基洛諾娃,這可以用兩顆中子星的合併碰撞來最好地解釋。2019年4月25日,又一次可能的中子星合併事件,是完全基於引力波的測量。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由西北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模擬了合併後物質盤的形成。一次巨大的拋射物質爆炸,以及圍繞剩餘物體(要麼是更大的中子星,要麼是黑洞)啟動高能射流的過程。研究小組包括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艾伯塔大學和新漢普郡大學的科學家。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對於有經驗的觀測者,只憑觀測鬥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斷當前的節氣。對於現在人來說,這一點似乎不值一提,不過在古代,曆法系統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這麼準確,看星鬥定時是有其作用的。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呢?譚天問解讀古人設立觀測天文機構。
  • 首次觀測到:物質呈螺旋狀,進入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
    莫納什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了物質呈螺旋狀進入遙遠中子星的12天完整過程,引發了比太陽亮數千倍的X射線爆發。這項由莫納什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學院博士生阿黛爾·古德溫領導的研究,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發表,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70臺望遠鏡「合力」 引力波以後可能天天都見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南極巡天望遠鏡負責人王立帆向第一財經表示,全球科學在引力波觀測上的合作,改變了傳統天文研究「單兵作戰」的模式,讓整個項目成為了全球聯合的「大科學項目」。以後可能每天都有新發現這次發現是由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幹涉儀(Virgo)引力波探測器,以及包括紫金山天文臺在內的70個地面和空間望遠鏡共同完成的。
  • 2020土木大合天文奇觀最佳觀測時間
    2020「土木大合」天文奇觀最佳觀測時間    》》》觀測「土木大合」能看到什麼?  本次「土木大合」兩者最接近時,角距接近6角分,比著名的目視雙星,北鬥七星的開陽雙星(角距11角分)還要小,肉眼不仔細分辨的話,看到的幾乎就是一顆星星。如果藉助望遠鏡,那你將能夠在一個視野裡看到木星四大衛星與土星環同框,百年一遇!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為此,它們結合了對中子星的未知行為的一般性第一性原理和對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 如今,他們的研究結果出現在的 《自然天文學》中,其嚴格程度比以前的標準高了兩倍,並且表明典型的中子星的半徑接近11公裡。他們還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帶有黑洞的中子星可能會被整個吞噬,除非黑洞很小並且/或者快速旋轉。這意味著在這種合併可能被視為引力波源的情況下,它們在電磁波譜中是不可見的。
  • 中國發射天文黑科技衛星:對天文探測意義重大,能「看到」引力波...
    這個名很長、還有點拗口的衛星到底採用了哪些黑科技,又可以探測哪些天文現象呢?據報導,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紫金山天文臺等在GRB 050709中發現巨新星
    引力波探測器LIGO/Virgo的主要觀測對象除業已探測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例如GW150914)外還包括中子星併合事件,也就是「雙中子星的併合」或者是「恆星級質量黑洞與中子星的併合」。中子星併合過程不但會發射出強的引力波輻射,還伴隨劇烈的電磁輻射,也就是所謂的引力波電磁對應體。
  • 中子星:自然界中最奇怪的物質形式
    起初,一些科學家對這種極端的天體是否存在持懷疑態度,直到喬斯林·貝爾·伯內爾和她的同事在1967年觀測到脈衝星——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研究人員確定它們一定是在旋轉中子星——這個想法才被廣泛接受。物理學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一倍到2.5倍,它們可能至少由三層組成。外層是一個由氫和氦組成的氣體「大氣層」,厚幾釐米到幾米。
  • 首次確認37億光年外「幽靈粒子」源頭,引力波後又一重大天文事件
    但自 100 多年前首次被發現以來,中微子一直是一個謎團:科學家對這種粒子的來源十分困惑。它們就像飄散在空間中的「幽靈」,沒有人知道它們為什麼在空間中,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幽靈粒子」是如何產生的。可中微子本身對於人類探索宇宙來說意義重大,它和引力波一樣,都攜帶了許多重要信息。
  •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正如這個模型縮水,一個常規的中子星的寬度少於一個城市的寬度。根據最新調查,一個常規的中子星有22千米(13.6英尺)。這是迄今為止,對這些高密度緊湊,超高密度物體最精確的測量。如果黑洞是宇宙中最為極端的現象,那麼中子星則位居其二(但此論據必須建立在夸克星不存在的情況下,迄今為止,夸克星還未被證實是存在的。)
  • 中國「天眼」驗收不到一年,是如何快速精準發現脈衝星?
    脈衝星,於1967年首次被發現,又稱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種,是一種會周期性發射脈衝信號的星體,直徑大多為20千米左右,自轉極快。同時,因為脈衝星發射的射電脈衝的周期性非常有規律,這很容易讓科學家猜測,這是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儘管後來證實,這不過是脈衝星正在快速自轉的中子星,並不是所謂的外星文明,但依舊不能阻止人的幻想。
  • 天鵝座X-1,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未來可能會變成雙黑洞系統
    黑洞最早出現於理論推導之中,而那時大多數人並不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之後隨著宇宙間的黑洞逐漸被發現,人們終於開始相信黑洞是真實存在的,直到第一張黑洞照片的公布,使所有人都親自看到了黑洞的模樣。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所拍攝的是位於5500萬光年以外的星系級黑洞M87*,這是一個位於星系中心的很大的黑洞。
  • 中國南極崑崙站是全球最好天文觀測站址
    10多年的科學理論研究認為,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有可能是全球最好的天文觀測站址。中國在冰穹A安裝的天文自動觀測站經過200多天的連續觀測,傳回大量科學數據,證實了科學家的這一理論推測。相關研究論文已發表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