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等最新發掘「雲端」亮相深圳文博會

2020-12-12 青瞳視角

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雲上博覽會)16日在北京啟幕。其中,河南館「雲」展出二里頭遺址、雙槐樹遺址等最新發掘、研究成果和擇中建都理念。

深圳文博會作為中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已在海內外影響深遠。此屆文博會從線下轉為線上,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模擬線下文博會場景,採用全程在線形式,設置文化產業綜合館、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館等12個展館。

記者從深圳文博會河南分會場了解到,以「大河之南出彩中原」為主題,以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為主線的河南館,利用全息、光影和VR、3D等100餘個高新技術交互點,展出視頻、3D和圖文展品近500個,是目前所有參展省份中展示數量、展示內容、展示形式最多的展館之一。

「走進」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河南館展館,黃河文化、中華龍文化及文明之源等元素凸顯。館內,一段包含黃河、龍門石窟、少林寺、太極拳、觀星臺等文明之源板塊的視頻拉開展館大幕。

展館上述板塊內,通過「雲端」重點展示二里頭遺址、雙槐樹遺址等發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擇中建都的理念。

文明之源板塊的擇中建都、中華龍文化和天文學三個展區,與文旅發展板塊、融合創新板塊、文化小康板塊等共同構築了河南館。

其中,在天文學展區,主辦方通過中國最早的觀星臺雛形周公測影臺、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觀星臺、發現北鬥九星的滎陽青臺遺址、中國最早的曆法《夏小正》、24節氣以及項目,展現中原地區在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推動中華文明進程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據悉,此次深圳文博會,共有124家河南文化企業、新聞出版、優秀文化產業園區參與文化產業綜合交易展示。413個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文化旅遊類、新聞出版類等數十個類型的展品,通過雲展覽、雲招商、雲籤約、雲交易等方式系統地展示河南省文化體制改革最新成果和優質文化項目、拳頭產品。

文並攝影/記者 闞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境內洛水南岸的二里頭村南。遺址以二里頭村為中心,其範圍包括洛水以南的四角樓村北許村和餵羊莊之間,東西約有2.5公裡,南北約有1.5公裡 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遺址依山臨水,東阻成皋(gao),西擋崤(xiao)函,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十分險要。
  • 倏忽一甲子 數代考古人——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
    楊育彬從二里頭遺址發現、發掘和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和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三方面出發,簡要回顧了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的歷程。60年來二里頭遺址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包括一批宮城基址和宮城建築以及「井」字形道路的發現,這些發現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對研究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及形制的沿用具有重要意義。
  • 二里頭遺址發現60年的回顧、反思與展望
    根據發掘材料,發掘者逐漸形成了二里頭遺址是湯都西亳的觀點。許順湛先生在1960年提出二里頭遺址下層文化有可能是夏文化的觀點,惜未引起學界重視。直到1974年1號宮殿基址,1975年Ⅲ、Ⅷ區中小型房基、青銅容器、大型玉器資料發表之後,學術界才首次出現2篇專門研究二里頭的論著。「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目前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 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
    新華社鄭州8月20日電  題:二里頭遺址:打開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碼新華社記者桂娟、雙瑞歷經兩年多建設,備受關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在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聽起來平平無奇卻在中國考古史上極為耀眼的名字。發掘60年來,它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之最」,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不斷向前推進。  尋找夏朝之旅1959年4月,71歲高齡的史學家徐旭生從北京出發,前往河南、山西一帶尋找夏文化遺蹟。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作為洛陽文化旅遊「新三篇」之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傲然挺立在二里頭遺址南側不遠處,向公眾充分揭示二里頭遺址內涵,展示深藏庫房的文物,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  這裡,以多種手段還原了以二里頭為代表的夏代王朝文明,為中外遊客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支撐。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一方面持續深化對二里頭遺址的認識和研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探討其各類文化因素的淵源、影響及創新創造;另一方面,屬於探索夏文化範圍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新砦期遺址及早商遺址的考古研究應與二里頭遺址更為密切地聯繫對比,以期構建更為準確、全面和緊密的夏文化體系。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聚落體系即社會形態結構的考古研究問題。
  • 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如果把我們的文明歷程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二里頭就是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在他誕生之前有一個悠長的孕育過程。」許宏說。  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作為中國早期都邑,二里頭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早的,為什麼重要?二里頭文化核心與引領者地位的確立,主要體現在它自身的「王朝氣象」上。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對二里頭遺址本身要繼續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在已有考古發現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明確遺址的布局、功能分區及其各組成要素,也包括其周邊的相關生業遺蹟等。同時,要分階段以考古調查和勘探的方式進一步探明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不同距離範圍內、不同層級的聚落分布狀況,以探討支撐二里頭都邑及其王權的社會基礎;還應選擇不同層級的典型聚落進行較為全面的考古發掘,以揭示夏代中晚期社會發展的整體面貌。 早期夏文化探索相關問題。
  • 河南文物之窗 | 二里頭遺址③
    諸多遺存的發現及多種科技手段的深度參與,為全面、深入揭示二里頭遺址的重要內涵和價值提供了重要支撐。已發現的四條大路位於宮殿區四圍,呈井字形。大路最寬處達20米左右,相當於現代公路的四車道。其圍起的空間恰好是勘探發掘所知大中型夯土建築基址的集中區。這一道路系統既是交通孔道,又起著分割城市功能區的作用。車的出現,在東亞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二里頭考古六十年
    60年來,二里頭遺址的鑽探發掘工作持續不斷,一次又一次的驚人發現,刷新著「中國之最」,讓中華文明史不斷溯源向上。  1 尋找夏文化,發現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故事要從1959年5月16日說起。
  • 為何判定二里頭遺址為夏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供圖夏朝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詩經》《左傳》《尚書》等眾多先秦典籍均提及夏朝。西漢司馬遷在中國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記》中也清晰記載了夏商周三朝更替的歷史。但20世紀初,一批受西方現代治學方法影響的知識分子,攪動了以「信古」為主流的中國學界的一潭死水。「大禹治水」等故事在這股「疑古思潮」中被古史辨學派歸為傳說。
  • 二里頭是夏都遺址毫無疑問!國內頂級考古專家們這樣說……
    學界習慣把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每期又可分為早、晚兩段。李伯謙說,他很贊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的研究結論,即夏商的分界點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的最末。  「因為根據發掘情況,這個時期二里頭都邑遭到了致命破壞而廢棄,後來也沒有出現作為替代的同類型、大範圍的遺蹟。
  • 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夏代墓葬!隨葬品最為豐富?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正在清理一座高規格夏代墓葬,該墓葬極有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9日,「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年工作總結交流會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召開。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不僅介紹了二里頭遺址顯現多網格式布局的新發現,還透露了一項重要工作——該隊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
  • 二里頭文化
    發掘二里頭文化遺址 二里頭文化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裡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 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
  •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面積僅佔總面積1.5%,王陵級別墓葬尚未出現
    本次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古都學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協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在媒體吹風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表示,二里頭遺址發掘工作持續了
  • 二里頭遺址:夏代文化研究的「聖地」 ——訪中國考古學會夏商專業...
    61年前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對於破解這一難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夏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鄭州大學教授張國碩接受本報專訪,從學術角度深入分析二里頭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 二里頭遺址「九宮格」布局及「井字形」道路能夠斷代?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挖掘,可以清晰的讓我們看到該地的古城遺址中心區呈「九宮格」式布置,城市道路呈「井字形」分布。「九宮格」及「井」把古城劃分出多個網格區域,網格內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及綠松石龍,且遺址處於「夏墟」。綜合分析後,二里頭的考古越來越趨向於,該遺址當為夏王朝都城,是集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為一體的夏王中心。僅憑這些「水中月鏡中花」,我們就豐富了夏文化?就確定了夏王都?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布局示意。國家文物局供圖河南周口時莊遺址「土墩」型倉儲建築俯拍圖。國家文物局供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都城布局結構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自1959年發現並發掘以來,累計勘探近200萬平方米,發掘約4.5萬平方米。近年來,二里頭考古隊以探索二里頭都城的布局、結構為主要工作。據介紹,考古隊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道路兩側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走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二里頭遺址便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建立通過發掘的石器、陶器、玉器、骨猴及銅製品如刀、爵、鈴等讓公眾了解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生活原貌和生產創造能力,從而從歷史中汲取養份。
  • 為二里頭遺址申遺做好準備——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
    □河南日報記者 祁思元  「結合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國內學術界已基本形成將二里頭遺址認定為夏代都城的共識。我們一定要堅持這個共識,把夏代、夏王朝的歷史研究得更深入,通過世界古都論壇提升二里頭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二里頭遺址申遺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