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都街頭難尋蹤影的「梅花糕」
製作繁雜,近乎絕跡
小時候,印象中能吃到它都是在古鎮裡
如今,它卻出現在了四川北路的街頭
上海囡囡們都前來打卡!
曾被乾隆賜名,賽過宮廷糕點
這個從蜂巢鍋裡出來的「蜂巢糕」
一口一味,滿是兒時味蕾的記憶!
在虹口足球場附近,有一家極其不起眼的蠅頭店,賣著蘇州傳統的點心小吃——梅花糕。
在十字路口紅綠燈交匯處的四川北路上,這裡來往的車輛川流不息,若不是路過經常看到有人在排隊等候,魔菌都很難注意到它。
乾隆賜名,賽過宮廷糕點
梅花糕起源於明朝,發展到清朝時成為江南一帶著名的糕點,相傳乾隆下江南時,遇見品嘗後對它拍手稱快,並賜名「梅花糕」。
創始人從木匠做到金陵傳人
「左師傅梅花糕」的創始人左興祥原先是位木匠,後拜師蘇州吳縣的王師傅,學了一手製作梅花糕的好手藝,甚至還成為蘇州梅花糕的金陵傳人。
街頭爆款,卻要面臨絕跡?!
年輕時的左師傅初到南京發現梅花糕幾乎絕跡,於是在南京開了第一家「左師傅梅花糕」,距今已有32年之久,南京店的門前經常是排隊如龍。
如今的梅花糕,阿拉很難在上海街頭碰到,大多都是在古鎮裡才能吃到,現在能在街頭尋到它的身影,魔菌倍感驚喜。
上海的這一家斷斷續續的營業,之前的老師傅不做了,現在是另外兩位師傅接手盤了過來,開了半年,意外的走紅,網友們好評如潮,這就是阿拉小時候的味道啊!
店裡的兩位師傅告訴我們,這門手藝學習的人並不多,加上利潤薄弱,很怕「後繼無人。」所以,阿拉要且吃且珍惜。
梅花糕與海棠糕多多少少有些相似,有專門的模具製作,這個小小的鋪面裡,店裡的 兩位師傅每天都要輪流翻動銅鍋。
40多斤重的「蜂巢鍋」,一鍋裝19個
製作梅花糕的這款銅製模具光是重量就重達40多斤,上邊的鐵板拿起來都相當費勁,師傅們每天都要與它打交道。
這口六邊形的銅鍋形狀很像蜂巢,裡邊有布滿蜂巢狀的模子,一鍋一次只能出19個,把配料一一加進去即可。
銅具受熱快,導熱良好,能給梅花糕傳遞恰當的熱量,這樣製作出來的梅花糕受熱均勻,口感恰到好處。
梅花糕選用上等的麵粉,加上酵粉和水攪拌成漿糊狀,加上各種不同的內餡,在高溫下灼灼烤熟至金黃香脆,內裡溫熱綿軟,十分可口!
至少要等25分鐘才出一鍋
性子急的人根本等不來,因為出一鍋就要花25分鐘以上,梅花糕在熱氣與時間的滾動裡,慢慢成為美味可口的存在。
梅花糕的餡料豐富多樣
早期的梅花糕配料單一,除了青紅絲就沒別的了,如今阿拉吃到的梅花糕,內餡豐富多樣,是左師傅不斷調整做出的新嘗試。
除了保留原始的青紅絲,這種紅綠搭配的甜口配料,Q彈有韌性,還添加上了紅棗、葡萄乾、小元宵、青紅果、松子仁等等,口味上更加豐富。
熬製6~8小時的內餡
最經典的豆沙口味,紅豆沙要熬製6~8小時,包括紫薯等餡料都是自家熬製,熬到軟爛綿密才算合格。
創始人左師傅曾經還嘗試了將水果融入到梅花糕裡邊,選用了香蕉,不過現在在菜單上已經被塗抹掉了,只留下了其他5種口味。
難分伯仲的各款口味,樣樣都賣得好
每一款口味都堪稱經典,難分伯仲,因為賣得都很好,梅花糕出鍋的一剎那,再也難以抵擋肚子裡的饞蟲,恨不得要趕快嘗一嘗。
從「蜂巢」裡出爐的梅花糕,像甜筒一般,樣子別致,凹凸有造型,拿在手上還能感受得到它的溫熱氣息。
豆沙餡
魔菌尤愛豆沙和板慄口味,紅豆沙的綿軟滑潤,香甜沁口,喜甜星人都好這一口。
薄脆的外殼,爆漿的內餡,一口入魂!在冬日裡吃上著暖呼呼的梅花糕,驅走寒意,妥妥的美食界「小太陽」!
板慄餡
軟糯噴香的板慄,早已被熬成泥漿狀,帶著絲絲板慄香氣,伴隨著軟糯糯的糯米,齊刷刷的化開在口中,適適意意!
上邊的小元宵圓滾滾的,軟軟糯糯,十分討喜!
其他三款口味
牛肉、紫薯、芝麻內餡的同樣可圈可點,而牛肉餡也是唯一一款鹹口的。
無論是甜而不膩,軟脆適宜的0甜口餡的梅花糕,還是鹹口餡的外焦裡嫩,米道鮮美,都無不一一讓人回味無窮!
△
一份簡簡單單的街頭食物
帶著銅鍋濃鬱的煙火氣息
加上街邊十足的市井之氣
這種小甚至還很不起眼的美味
足以慰藉行走匆匆的饑寒路人
這一點,彌足珍貴!
店名:左師傅梅花糕
地址:四川北路2035號
人均: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