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王麗珠揭曉,雲南必吃美食,為什麼叫「過橋」米線?過橋米線做法

2021-01-09 騰訊網

雲南非吃不開的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原來源自一個愛情故事,來雲南旅遊千萬不要錯過正宗的過橋米線「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橋米線簡介

過橋米線是將米線(選用優質大米經過科學配方製作而成)、湯料(熬製4小時以上的高湯)、配料(十幾種配料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分別製作,現吃現拌的烹調形式做成的一道聞名世界的雲南代表美食。

過橋米線全面兼顧南北風味,酸辣爽口老少皆宜,養胃開胃四季可食,理氣、 舒血、滋補,因健康美味深受大眾喜愛。湯汁清香而不膩,風味醇厚,香辣爽口,辣而不燥,回味悠長,是米線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吃法獨特,獨具風味聞名中外。

過橋米線由四部分組成:

一是湯料覆蓋有一層滾油;

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鹽;

三是主料,有生的豬裡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以及用水過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輔料有焯過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薑絲、玉蘭片、焯過的豆腐皮;

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過橋米線的由來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惠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美食,起源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已有百多年歷史,2014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蒙自「過橋米線」項目成功入圍。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蒙自市的「過橋米線製作技藝」被列入傳統技藝類名錄。

2019年10月18日上午,從在成都召開的「首屆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大會」上傳來喜訊:雲南過橋米線保護與傳承的代表企業之一——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有限責任公司,榮獲組委會授予的「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這是在此次大會上雲南獲此榮譽的唯一一家餐飲企業。

讓我們跟著過橋米線正宗傳承人—王記菊花過橋米線由正宗過橋米線第三代嫡系傳人王麗珠,一起來了解一下蒙自正宗的過橋米線。

王記菊花過橋米線

被譽為「中華著名美食」的過橋米線,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其代表性傳承人,就是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麗珠。

從14歲就學習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的王麗珠,如今已年過6旬。王麗珠傳承的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知名過橋米線品牌,多年來先後榮獲 「中華名小吃」「雲南名小吃」等榮譽稱號。組委會認為: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蒙自過橋米線的本真性、完整性,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出了貢獻。

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麗珠介紹說:「一套過橋米線,關鍵的是湯。我們的湯裡面,一樣添加劑都不放,首先放骨頭,然後放入鹽,雞,肉。我們熬湯,從開始放入水,一直到(湯熟了)賣,都是有人守著的,人不能離開。

這種湯就是靠耐心來做的。要耐耐心心的。煮的過程中去掉浮沫,放入料包(姜,草果,八角,花椒等),要煮到4個小時以上才能食用。四個小時以後湯變成跟奶一樣白了,那個時候肉已經煮化了,飄在湯的表面,那個飄湯油非常的好吃。香,鮮可口,廣東人講話,很高很高的湯。」

「邊煮湯邊準備配料:我們的配菜生熟搭配,營養均衡,非常有講究的。熟的:雞腿,熟肉,香酥,生的:生菜,信菇,鵪鶉蛋。」

「我們蒙自的過橋米線,都是原汁原味用米軋成的米線。」

不止這些,就連盛湯用的碗都有講究。「我們家的碗與其他家的不同,直徑必須30釐米以上,用超過85度的開水燙碗,既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又能使碗一直保持高溫,任何生的肉片下去5秒就熟透!這就是傳統過橋米線的「無火烹飪術」,食物都是上桌後倒進碗裡才煮熟的。」

每天早上2.30起床熬湯,6.30正式營業,那個時候也是湯最好吃的時候。

過橋米線的吃法也很有講究的:一蛋富貴,二如來願,三清述道,四季花開,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包含米線,一共十種,十全十美。

在米線裡加入新鮮的菊花正是王麗珠的首創。在傳統過橋米線裡加上菊花,不僅美觀,還可以解米線湯的油膩。

王記菊花過橋米線食客評價

食客a:「他們家的湯很濃,味道很好」

食客b:「吃著好吃,老人吃得開心,天天都要吃他們家的米線。」

食客c:「蒙自地地道道的過橋米線」

食客d:「他們家的湯正宗,好吃」

看看某點評網上食客的評價如何?

也有網友評論:搜出了當地一家人氣頗高的「菊花過橋米線」,而事實再次證明了往往人氣高的卻不一定是最好的,就像很多市井的蒼蠅館子卻代表著當地特色小吃的靈魂。

了解一座城從了解這座城市的美食開始,去雲南旅遊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蒙自,錯過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朋友們不妨也嘗試一下其他家的米線,吃過對比一下,歡迎朋友們評論區寫出你對過橋米線的感受!

朋友們吃過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嗎?味道怎麼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凡慕來美食烘焙,關注我,分享美食分享健康分享快樂,祝願朋友們天天開心,好運常伴!期待您的點讚評論分享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雲南必吃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
    雲南非吃不開的美食,為什麼「米線」到了雲南就成了「雲南過橋米線」?原來源自一個愛情故事,來雲南旅遊千萬不要錯過正宗的過橋米線「王記菊花過橋米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吃現拌的烹調形式做成的一道聞名世界的雲南代表美食。
  • 恕我直言,絕大多數人吃過橋米線的方法都錯了
    劉冉陽 攝吃得活色生香,活得精彩淋漓,「過橋米線」是雲南帶給世界的一道絕美大餐。可是食客面對一大碗熱湯搭配十幾碟配菜,多數人卻不知如何下手,今天小新就教授大家「甩(吃)」過橋米線的正宗食法。傳承人傳授過橋米線秘方吃前先教授大家製作過橋米線的方法,我們千辛萬苦輾轉至過橋米線發源地雲南蒙自,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傳承人王麗珠來親自授技藝。
  • 你吃過正宗的過橋米線?不,你沒有!
    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繆超臉盆大的碗盛95攝氏度高湯1秒煮熟蛋5秒燙熟肉
  • 雲南過橋米線的家常做法,讓你在家就能吃到美味米線
    又到了一個旅遊的旺季,很多人都想要去美麗的麗江,一個被稱作邂逅之城的地方,麗江坐落在一個七彩的雲南,擁有多民族風情小鎮,民風淳樸民俗風情濃鬱。提起雲南,所有人第一反應就是風景優美,然後就是美食多多,其中只要到雲南就必嘗的就是雲南過橋米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雲南過橋米線。
  • 雲南傳統美食:過橋米線的飲食典故及過橋米線做法
    凡是到過雲南的人,甚至吃過雲南米線的人,都十分喜歡這道飯湯肉菜一應俱全的雲南特色風味美食。它用料考究,製作精細,鮮美可口,細嫩香醇,營養豐富,頗受人們歡迎。「過橋米線」始於清朝。相傳清光緒年間,滇南蒙自縣的南湖之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有一位名叫張浩的秀才為了趕考住在這裡攻讀。她的妻子每天從家裡送飯給他吃。秀才很喜歡吃米線,其妻常為他做米線吃,但因離家較遠,而且還要過一長橋才能到達小島,飯菜送到時已經涼了。
  • 這家蒙自過橋米線店又添全國「非遺文化」榮譽
    ——蒙自王記菊花過橋米線有限責任公司榮獲組委會授予的「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這是在此次大會上雲南獲此榮譽的唯一一家餐飲企業。 被譽為「中華著名美食」的過橋米線,發源於雲南省蒙自市。
  • 中華名小吃過橋米線的「變」與「不變」
    歷經300年傳承,過橋米線如今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列入中華名小吃。記者近日走進過橋米線發源地雲南蒙自,探尋其「常鮮」背後的「變」與「不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傳承人王麗珠告訴記者,湯是過橋米線的靈魂,每天凌晨3點起床熬煮高湯,選上好的排骨、筒子骨、五花肉、雞肉放在大鍋中熬燉,「一邊揮動大勺攪拌,一邊拿撈勺撈出白沫,足足熬製5個小時。」這是40年前,王麗珠傳承自父親的「秘方」。
  • 雲南小吃,過橋米線!
    雲南小吃過橋米線!雲南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集中的省份,其中的地方風俗習慣也是各式各樣,特色小吃也十分多,比如臭豆腐、過橋米線等等,其中過橋米線也是十分有名的。相傳在古代的時候,雲南有一座湖心島,地方上的秀才都基本上在那裡上課。
  • 蒙自過橋米線--一碗流傳百年米線的秘密
    滑溜韌勁的米線,金黃油量的高湯,還有讓人目不暇接的配菜,臉盆大的碗,讓人恨不得吃到埋頭進去,這就是蒙自過橋米線的魅力!2018年,蒙自過橋米線經過10年代的努力,成功登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源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已有百多年歷史,五十多年前傳至昆明,堪稱「一個人的盛宴」,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食材的小碟子,蒙自過橋米線分為米線、高湯 、拼盤三個主要部分。現在的過橋米線元素豐富,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配菜的小碟子,時蔬、素菜、牛羊肉、兔肉、海鮮等。在蒙自吃上一個月,都能吃上工藝、滋味不一樣的米線,那麼,傳統的過橋米線是什麼樣的呢?
  • 揭秘蒙自過橋米線不為眾人所知的秘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捋一捋那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過橋米線的故事。用「不是在吃米線,就是在吃米線的路上」這句話來形容蒙自人對米線的情有獨衷,恐怕再貼切不過了。都說蒙自人是有米線情結的。據《蒙自縣誌》1995年版記載:「蒙自過橋米線是雲南名膳之一,源於明末清初。」不知此記載來源於何種文獻,若此記載確實,雲南蒙自過橋米線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雲南過橋米線
    雲南人愛米線就像老鼠愛大米,一日不吃米線就想得很。來雲南10多年了,雲南的食品留下印象的不多,唯有這「過橋米線」印記太深。雖然吃過的次數不多,一般也都是外地朋友來了陪同吃,但是每吃一次都會有一些小的變化,我也會有更新的認識。
  • 很多雲南人都不知道的「過橋」米線真相!
    ,它源自雲南省蒙自縣,鮮嫩可口,別有風味,人們常說到雲南不吃過橋米線等於白去一趟。可雲南過橋米線為什麼要「過橋」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給你解答一下吧。  現在,全昆明,甚至全雲南的過橋米線店的牆壁上,都有過橋米線的傳說。文字大同小異,說的是建水一位書生在桂湖的湖心島上苦讀,他的小娘子每日都要過橋送飯。一日,中途遇雨,待小娘子把飯送到書房時,鍋裡已無熱氣。小娘子扒開雞湯表面的油層,發現雞湯還是滾燙的,於是就著雞湯燙米線,過橋米線由此產生。
  • 雲南的過橋米線並非真的過橋
    而也正是有著南方這一水鄉的習俗地,才有了這份米線等的優良發展。過橋米線過橋一詞真的可謂是聽詞便可知這米線肯定和過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謂過橋米線傳說是用沸騰的雞湯,和一些提前備好的肉片,小料,蔬菜等一同放置入著滾燙的雞湯裡。
  • 你吃過正宗的雲南過橋米線嗎?
    非常受消費者的歡迎其中過橋米線大概就是雲南最出名的米線了聽到過橋米線的名字很多小夥伴會有著同樣的疑問為什麼要叫過橋米線是要過橋才能吃嗎沒有錯最初的過橋米線就是要拿著米線過橋才能吃到的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一個秀才到湖心小島上讀書秀才的娘子常常做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 雲南過橋米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做法,帶你領略一下吧!
    這剛說完解暑的,那我們今天說什麼呢,大家快開動腦筋想一想,讓我們一起想一想,好了,不賣關子了,是這全國人民都喜歡吃的雲南過橋米線,為什麼說大家都喜歡吃啊,你看,小編在四川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招牌,在山西太原也看到了這個招牌,在我家那邊也有這個招牌,而且這還不少呢,人也多,哇等好長時間。
  • 「過橋米線」的正宗吃法是啥,米線為何要過橋呢?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過橋米線,走過路邊的街攤的時候,聞到到香味撲鼻的過橋米線,讓人慾罷不能。那麼它的來歷是來自於哪裡呢?還有一點,既然是米線,為什麼叫過橋米線?吃過過橋米線的人都知道,過橋米線中有幾種料主食是,擱水燙過的米線,然後放到雞湯裡,雞湯裡有一層滾油,主料有雞肉片,裡脊片。輔料有豌豆尖兒,豆腐皮兒,小白菜等等。再加上鹽和味精,胡椒。
  • 不只有過橋米線,雲南還有很多米線的打開方式!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實實在在的雲南人外地朋友經常羨慕地問我你們雲南是不是天天吃過橋米線?每次我都義正言辭地否定:不,我們雲南不止有過橋米線!今天就給大家來好好呢盤哈(盤點)雲南滴各種米線不帶重樣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米線可以算是雲南人偏愛的「主食」,可以一日三餐連各種花樣換著吃。
  • 吃在雲南之一:過橋米線名氣在外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彩雲之南是一個有魅力的地方,來這裡的人即使什麼都不幹,只看瓦藍天空中飄動的雲彩,就能看上半天,在溫暖的陽光和溼潤的空氣中體驗慢生活。五月啟幕,吃在雲南,行走雲南,這是每一位來的人觸摸這裡最好的方法。《環球網》推出文化學者米廣弘系列作品。
  • 雲南旅遊,不嘗嘗過橋米線怎麼行,滿滿的濃湯,螺螄粉怎麼能比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雲南過橋米線誕生於明末期初時期的滇南蒙自縣,三百多年的歷史的積累造就了過橋米線在雲南人心中的地位與過橋米線特殊的飲食文化,甚至大文豪郭沫嘗過之後都在《茶花詩》中讚美過橋米線是2014年,蒙自過橋米線正式出現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正式成為雲南一大特色,而蒙自則被評選為了"過橋米線之鄉",過橋米線非遺傳承人王麗珠女士,在蒙自經營過橋米線館已有幾十年,如果想吃到正宗的過橋米線,蒙自還是必須得去的。正宗的過橋米線以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吃法獨特而聞名於世。
  • 吃在雲南之一:過橋米線名氣在外
    五月啟幕,吃在雲南,行走雲南,這是每一位來的人觸摸這裡最好的方法。環球網文旅頻道特推出文化學者米廣弘系列作品。說起雲南美食,首先浮現的就是過橋米線。衡量一種美食的分量,一看它在本地的地位,二看它在外地的影響。過橋米線是雲南人飲食中的日常,「雲南十八怪」裡就有「過橋米線人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