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愛米線就像老鼠愛大米,一日不吃米線就想得很。
來雲南10多年了,雲南的食品留下印象的不多,唯有這「過橋米線」印記太深。
雖然吃過的次數不多,一般也都是外地朋友來了陪同吃,但是每吃一次都會有一些小的變化,我也會有更新的認識。
第一次吃過橋米線那是在2005年,當時從字面上理解,難道吃米線還要「過橋」?朋友解釋過但解釋得不很清楚。
「橋香園」是我吃到的第一家過橋米線店,坐落在昆明最繁華鬧市區的這家店,從第一次進去吃,直至以後多次進去吃,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即使是過年初一,裡面也是座無虛席。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頗多,不過聽的最多的一種傳說是: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
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煮好清湯,上覆厚厚的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
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不同於一般米線,吃法有點繁複,最大的要點就是那個碩大無比的海碗。
第一次看到那個海碗時我笑得都快岔氣了。尤其是我那80歲老母(當年媽媽還跟我來雲南了)將整個頭都「埋進」海碗喝湯,被我拍照(後來家中電腦被盜,很多資料丟失),成為我們家的經典笑話至今不忘。
過去的那碗高湯應該還是真正的雞湯熬製,跑堂的端出來時都是用盤子託著。那湯的溫度估計得有7-80度,肉片切得再薄它也是生的,必須靠熱湯將其燙熟。
還有雞蛋也是生的,現在都是鵪鶉蛋了,個兒小些更容易熟。蔬菜一般都是豆尖生菜,也容易熟的。
吃的順序是先將各種生食先加入湯中,攪動讓其慢慢熟透,雞肉則是先前煮熟,此刻加進去只是為了加熱,完成這些程序後才加入米線。
過橋米線佐料比較多,各種食材混合在一起,這碗米線的味道還真的是不錯。
不過,再怎麼食量大的人也很難將所有的湯喝完,大多數人能夠吃完三分之二已經很不錯了。10多年前我可以吃完除了湯以外的內容,如今吃完一半就得撐了。
過橋米線的價格高低都有,大眾消費的店子不到20元可以吃得很舒服了。
高檔消費場所100多元一碗的也有,環境好的,湯更講究的,還有滿足心理需求的,那就各取所需了。
我前幾年去蒙自特意想在過橋米線發源地「南湖」邊上,找到正宗的過橋米線。可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說,現在沒有了,當地人也吃不到正宗的了。
最後我們打車去另一處比較正宗的,當地人常去吃的米線店,花10元錢吃了一碗味道很好的米線,打車的錢比米線還多。
一般跟團來雲南的遊客不一定都能吃到,只有自助遊的才會鑽山打洞找著去吃一碗,解解饞,親自嘗試一下過橋米線的味道。
現在過橋米線已經列入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昆明市首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類項目。
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對過橋米線這一昆明飲食文化背後的傳統技藝,要有更多的研究和規範,食客在吃下一碗過橋米線的同時,也得到文化上的享受。
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不歸某一家過橋米線館獨有,它是昆明共有的品牌。
今年又推出,今後過橋米線開店必須經過嚴格審批,不具備條件的不允許掛牌開店。
以後外地食客來昆明一定打探清楚,哪一家才是正宗的過橋米線店,吃到最好的,享受最好服務的過橋米線。
歡迎留言 /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