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過雲南的人,
甚至吃過雲南米線的人,
都十分喜歡這道飯湯肉菜一應俱全的雲南特色風味美食。
它用料考究,製作精細,鮮美可口,細嫩香醇,營養豐富,頗受人們歡迎。
「過橋米線」始於清朝。相傳清光緒年間,滇南蒙自縣的南湖之中有一個小島,島上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有一位名叫張浩的秀才為了趕考住在這裡攻讀。她的妻子每天從家裡送飯給他吃。秀才很喜歡吃米線,其妻常為他做米線吃,但因離家較遠,而且還要過一長橋才能到達小島,飯菜送到時已經涼了。一天中午,她煮了一隻雞和米線一起入罐再燉,湯麵浮了一層很厚的油,準備送給丈夫吃。她剛要出門時,突然暈倒在地,待到醒來,時間已經很晚,她用手摸湯罐還是熱烘烘的,連忙送去給丈夫吃,雞湯和米線仍然是熱的,丈夫吃了很滿意。究其原因是因為雞湯被厚厚的一層雞油覆蓋著,保住了熱氣。其妻從中得到啟發,後來又把豬肉片、生魚片等放人湯中汆熟後,和米線一起入罐保溫。這樣秀才就能常常吃到熱米線了。「過橋米線」由此得名。
後來,建水縣李馬田鎖龍橋外有一米線館,收集和總結了當地群眾食用米線的各種烹調方法,採用湯汆米線法,很受歡迎。人們常常相約過鎖龍橋吃米線,這樣「過橋米線」就更加廣泛流傳開來。如今,它已成為聞名中外的菜品。吃雲南「過橋米線」如用量較大,是以雞鴨成批煮湯製作。下面以二人的一般食用量介紹其製法。
過橋米線
原料:米線400克,光肥母雞半隻(約750克),光老鴨半隻(約750克),豬筒子骨3根,豬脊肉、嫩雞脯肉、烏魚(黑魚)肉或水發魷魚各50克,豆腐皮1張。
調料:韭菜25克,蔥頭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豬油或雞鴨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鹽1.5克,優質稻米400克,胡椒粉、蕪要、蔥花各少許。
製法:
將雞鴨去內臟洗淨,同洗淨的豬骨一起人開水鍋中路焯,去除血汙,然後人鍋,加水2000克,燜燒3小時左右,至湯呈乳白色時,撈出雞鴨(雞鴨不宜煮得過爛,另作別用),取湯待用。將生雞脯肉、豬脊肉分別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盤中。烏魚(或魷魚)肉切成薄片,用沸水稍煮後取出裝盤。豆腐皮用冷水浸軟切成絲,在沸水中燙2分鐘後,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淨,用沸水燙熟,取出改刀待用。蔥頭、蕪莫用水洗淨,切成0.5釐米長的小段,分別盛在小盤中。稻米經浸泡、磨成細粉、蒸熟,壓成粉絲。再用沸水燙二三分鐘成形,最後用冷水漂洗米線。每碗用200克。食用時,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雞鴨肉,並將鍋中滾湯舀入碗內,加鹽、味精、胡椒粉、芝麻油、豬油或雞鴨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內保持較高的溫度。湯菜上桌後,先將雞肉、豬肉、魚片生片依次放人碗內,用筷子輕輕攪動即可燙熟,再將韭菜放入湯中,加蔥花、蕪莫,接著把米線陸續放入湯中,也可邊燙邊吃。各種肉片和韭菜可蘸著作料吃。
特點:湯燙味美,肉片鮮嫩,口味清香,別具風味。可根據各人愛好,選擇各料,除雞肉、豬肉、魚肉外,還可用豬肝、豬腰、火腿肉片等。
掌握關鍵:用純濃老母雞湯烹製。各種肉食生片要切得薄而勻,使一燙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