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慧峰 人民政協報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
幸福生活要靠雙手創造,而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全面小康,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擔當與付出。
這個不變的味道不僅是屬於我的」
圓潤雪白的生煎在油鍋裡熱烈歡騰,隔著鍋蓋便聽得噼啪作響,幾分種後鍋蓋掀開,舀一勺水下去馬上蓋上,鍋裡頓時蒸汽漫延,連煎帶蒸下煎包漸熟,最後蒸騰的熱氣激出芝麻和蔥花的香……通紅的爐火旁,生煎師傅手捏墊布扶定鍋沿,最後轉動幾圈,保證這一鍋生煎均勻受熱。
鍋蓋揭開,煙火升騰中,第一鍋生煎出爐,排隊等候的食客仿佛瞬間被點燃,接著便是一陣小騷動,「二兩生煎」「一碗餛飩」的吆喝聲中,牆上的掛鍾默默指向清晨5點40分。
就在不到2個小時前,凌晨3點50分的鬧鈴還沒響起,沈潘榮已經醒來起身,簡單拾掇了一下就出門了。「這樣才能保證4點半前趕到店裡。」15年來,他幾乎每一天都這樣披著星光出門,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甦醒。
36歲的沈潘榮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青浦人,在古鎮朱家角經營著一家生煎店。從18歲入行學手藝到21歲正式開店,十幾年來,靠著過人的勤奮和堅持,他把自己的生煎店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招牌,用雙手將全家的生活推上了好日子的快車道。
生煎饅頭作為上海的名小吃,以它勁道的麵皮、飽滿的汁水和鮮嫩的肉質,成為了上海味道的一張名片。
「我爺爺16歲就入行學習這個手藝,我聽母親講他曾經做過大飯店的面點總監,後來不幹了就回青浦老家開了間生煎店。」沈潘榮的手藝傳自爺爺,老爺子附身揉面的畫面深深定格在他記憶深處。後來老人將一輩子的經驗傳給了沈潘榮的母親,沈潘榮則繼續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生煎看似簡單,但是要想做的出眾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和面、揉面到肉餡的攪拌,每個步驟都是經典技藝的傳承。
沈潘榮家傳的是老派生煎,也就是發麵生煎,這是老上海的經典風格。相較于越來越多新派生煎用不發酵的死面麵團,老派生煎開店前要做更多準備,「賣光了臨時發麵是不成的」。而當大部分店家都用酵母發麵時,沈潘榮依舊堅持使用老面發酵做生煎,「就是為了讓大家吃得更健康、更美味」。他的生煎麵香、底脆、肉緊、味鮮,最關鍵手藝就是和面和調餡兩個環節,「發麵時間的長短與氣溫有關,天熱和天冷時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往裡摻加的鹼水分量也不一樣。」沈潘榮說,在和面和調餡這兩個環節上,他一直親力親為,從不馬虎。
雖是小吃,但能以小見大。吃食永遠承載著感情和回憶,沈潘榮對傳統的堅持在當下顯得格外難得。「這個不變的味道不僅是屬於我的,也是屬於那些這麼多年一直支持我的顧客的。」他說。
我一定靠雙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上午10點多,店裡一下安靜了許多,早市的忙碌終於告一段落。喝杯水稍作喘息,沈潘榮便要帶領夥計們準備應對11點多開始的午市高峰。下午3點左右,在為第二天做些準備後,他脫下圍裙,一天的工作算是結束了。
15年來,沈潘榮每日穿梭於家和生煎店間,風雨無阻,幾乎全年無休。
「仔細算算,自從開了這個店,我總共也就休息過十來天。」在旁人看來,沈潘榮是個「非典型」的「80後」:工作佔據了他大部分時間,無論是春節假日還是高燒39度,都擋不住他準時半夜起床開工;面對同學朋友喝酒打牌的邀約,他一概婉拒;看到朋友圈裡別人曬的旅遊照片,他還沒來得及羨慕就又去工作了。
直說「沒辦法」的沈潘榮不諱言自己至今從未出過上海的地界,這麼多年幾乎沒見過夜上海的模樣。在他看來,看著一鍋鍋脆生生、混合著麵皮焦香和肉餡鹹香味道的生煎出爐,守著滿是煙火氣的灶臺,遠比其他享受幸福得多。
高中畢業後,沈潘榮曾找了份月薪一千多元的工作,可這樣的收入在大上海根本無法立足,「沒辦法,只能靠自己的雙手。」之後他開始跟母親認真學起了生煎手藝,但要想掌握一門手藝談何容易。十八九歲的年紀,別的不說,每天早起就是個大問題,「那時是真起不來,每天定七八個鬧鈴也還是睡不夠」。後來,憑著毅力沈潘榮慢慢克服了很多困難,直到現在能夠到點兒就自然醒來。
家人一直是沈潘榮拼命工作的最大動力。妻子在他一文不名時義無反顧地嫁給他,雙方父母在他選擇創業後也都到店裡幫忙,多少個凌晨三、四點,兩個家庭的6口人在昏黃的路燈下並行向前的畫面是沈潘榮這一生最溫暖的記憶。他一直沒有忘記結婚時許下的誓言:「我一定靠雙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為了這個承諾,沈潘榮開始了忘我地打拼。
生煎的口感和面的關係最大,店裡平日每天要賣出4000個左右,周末則能賣出6、7000個,這些面都靠他一人來和制,這對身高1.7米、體重僅110斤的沈潘榮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他從沒喊過苦、叫過累。「這是我選擇的,無論多難都要繼續堅持下去。」他說。
光陰不負勤奮。開店兩年後,那個結婚時曾被女方親戚嫌棄的窮小子買了房有了車,之前只敢逛批發市場,現在不僅能「很輕鬆地在大商場裡給老婆買些像樣的衣服」,還投資給老婆開了個奶茶店。
奮鬥之路,每一步都是起點,只要邁上跑道,就不能輕易停下,但也會離終點越來越近。
如果說之前拼命工作是為了過好日子,那麼現在不敢停步則更多是因為身上的那份責任。除了雙方父母,沈潘榮還僱了幾位員工,小生煎,卻事關幾個家庭的生計。「我不能停下來。」這已經成為沈潘榮的信念。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是生活教給沈潘榮的真理。
15年過去了,生煎店的生意越來越好,生煎從每兩1塊5漲到了現在的7塊,沈潘榮也從毛頭小子成長為老派生煎傳承人和兩個女兒的父親,每年幾十萬的利潤足以讓他和家人過上好日子,但他卻沒有放慢腳步的打算。
「來吃的都是老主顧和回頭客,很多人從小吃到大,就算工作了、出國了都還忘不了這一口味道。」終日站在煙火旁的沈潘榮發現,人間煙火雖簡單,卻有治癒人心的力量。「很多人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來我這裡吃生煎,吃完還要打包帶走,他們說這是家鄉的味道。」沈潘榮和很多食客都處成了朋友,有的就和家人一樣親,當他看到久候的人們在吃到生煎那一刻流露出的滿足時,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竟然更為滿足。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沈潘榮的生煎分店或許已經開張了。幾年前,他的一位同學通過重重考察後成為生煎店的合伙人,兩人原本準備聯手再次創業、事業再上一個臺階。「資金和店面都已經齊備。我們先緩緩再說。」即便被新冠肺炎疫情意外打亂了計劃,但沈潘榮依然對第二家店充滿期待。
摘下圍裙、離開案板,沈潘榮則樂得圍著兩個女兒轉,接送女兒放學、去興趣班和做生煎一樣令他充實。沈潘榮有時會叫13歲的大女兒來店裡幫忙收拾桌子碗筷,偶爾還會叫她體驗一下凌晨4點起床去開店的生活,「我希望她看到我的辛苦,然後更認真地對待學習」。
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假期,沈潘榮依然沒有休息。「每個人都一樣,總需要挑起一副副重擔,為自己努力,為家人打拼,為社會奉獻吧。」在沈潘榮看來,小康的味道,其實就濃縮於小小的生煎之內、唇齒之間。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他對小康生活的追求,就如老派生煎一般,初衷不改、始終如一。那就是靠雙手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記者:王慧峰
原標題:《還沒出鍋就排隊!小生煎啥魔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