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換上新水泵。 (王穎 攝)
村美路淨。 (王穎 攝)
記者 王穎
硬化路不僅通到了各村,還通到了村民家門口;土打的渠變成水泥渠,流水一路歡歌順暢地流到田間;曾經其貌不揚、髒亂差的村莊如今顏值刷新,吸引著遊客駐足留影……農業要強,農區要美,村民要富。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海南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不斷補齊農區基礎設施短板、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改善鄉村環境 提升鄉村「顏值」
走進賽汗烏素村,只見村道寬闊整潔,村民家門口無雜物堆放,民居建築錯落有致,穿村而過的黃河更成為令村民驕傲的風景。夏天到了,濃濃的綠意為村莊帶來勃勃生機:優美宜居的鄉村環境讓當地村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八方遊客紛至沓來,帶動起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賽汗烏素村,從名不見經傳的鄉村,躍然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到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是海南區積極改善農區人居環境的一個寫照。
近年來,海南區堅持把農區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來打,緊緊抓住農區垃圾處理、廁所革命、汙水治理等重點工作,不斷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用實踐的彩筆繪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是農區居民的願望。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海南區統籌兼顧農區田園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著力抓好村容村貌提升,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硬化路由「村村通」向「戶戶通」邁進,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方便了農產品的運輸;推進村莊的美化與綠化,因地制宜栽植培育花草樹木,突出道路綠化、庭院綠化,營造出草綠花香的鄉村宜人景象,提高農區居民生活質量;推進農區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文明村鎮、美麗庭院創建活動,讓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有新提高的同時,也讓村民的健康意識、衛生意識進一步增強。
垃圾處理、廁所改造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事關農區居民生活質量,事關農區衛生環境,事關民生。海南區進一步補齊環境「短板」,2019年,啟動實施農區汙水收集、垃圾處理、廁所改造三項工程,8個村民小組實現了汙水收集處理,5座垃圾轉運站建設完工,農區戶廁改造累計完成1133戶,規模以上養殖企業糞汙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全部完成。鄉村環境「淨、暢、美」了,鄉村美麗的底色也更加動人。
加強水利建設 夯實基礎保發展
「現在澆地可方便多了,也便宜多了。以前,這條渠一直是土渠,因為老鼠打洞和渠邊雜草叢生,澆地時水還沒開太大,就時不時會有跑水的地方。如果放水人不小心,就會把村裡人的莊稼衝毀。去年秋季,這條渠砌成了水泥渠,避免了鼠害,也避免了滲水、跑水現象。而且,以前我們放一次水得十來天,現在四五天就能放完,水量大,用電省,村民以前一年一畝地要交240元水費,現在交120元就夠了,真正為村民辦了一件大實事、好事。」曙光村八十六處負責放水的村民白永平說。
在曙光村,令村民點讚的不只有水渠的提檔建設,水泵的「補充」也為農田灌溉加了「油」。
「水泵沒更換前像個『電老虎』,挺費電出水量還小,村裡的地一個灌水周期需要12天。水泵更換後,灌水周期縮短到了7天。」說起水泵更換,曙光村曙光村民小組組長劉文智用數字說話。
「曙光村總共6個村民小組,2018年以來,村裡的基礎水利設施,尤其是水泵,包括電氣設備全部進行了更換,一共更換了14臺。2019年完成襯渠改造5000米,今年,計劃新建和改造的6000米襯渠已經開工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的實施,保證了村民農業生產用水,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滿意度。」拉僧廟鎮副鎮長王海軍說。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作物增產、農區居民增收的有效措施。2019年,海南區以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工作為抓手,全面推進農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加快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巴音陶亥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項目的實施可改善3.8萬畝農田的灌溉條件;投資652.92萬元,完成0.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投資630萬元,啟動實施了拉僧廟鎮曙光村應急抗旱取水泵站項目。
鄉村振興,水利先行。今年,海南區緊緊圍繞「興水利、強基礎、惠民生、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增強防洪減災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區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快巴音陶亥地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業綜合水價綜合改革項目和曙光村抗旱泵站項目進度,積極破解工程性缺水問題,夯實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了農田灌溉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保障。
[責任編輯: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