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影片賞析——《閃閃的紅星》
——銀海學校2020年下學期「海之聲」廣播第五期
10月14日早上,「海之聲」廣播如約而至。本期廣播由1504班承辦,本期兩位廣播員是包鑫竹和史沐辰。他們為大家推薦了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閃閃的紅星》。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大家都聽過這首歌嗎?這是老電影《閃閃的紅星》裡的主題曲。相信很多人都對這部影片很熟悉吧?
《閃閃的紅星》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兒童電影。故事發生在紅軍長徵離開後的江西蘇區,講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主人公潘冬子年僅十歲,他的爸爸是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媽媽被敵人殘酷地殺害,冬子發誓要為媽媽報仇。懷著這個心願他一心要參加紅軍,於是他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冒險為遊擊隊送鹽送信,在殘酷的鬥爭中不斷磨練自己。
那是在黑暗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鄉——柳溪鎮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少年潘冬子的父親潘行義響應號召參加紅軍抗擊敵軍,只留下母親與冬子相依為命。母親也是抗敵積極分子,從小耳濡目染的冬子雖然只有十歲,也立下決心長大後參加紅軍。一天,潘冬子挑柴經過胡漢三家門前被正準備倉惶逃命的胡漢三攔住盤問,逼他說出他父親潘行義的下落,並喪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問。這時,紅軍在潘行義的引導下,打進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1934年秋,紅軍主力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潘行義隨部隊轉移,臨行前,給潘冬子留下了一顆從挎包上撕下來的閃閃的紅星。
紅軍撤離後,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一片恐懼之中。潘冬子和母親暫時離開柳溪,轉入了深山老林。一天,胡漢三前來捉拿冬子的母親,形勢危急,為了掩護鄉親們撤退,潘冬子的母親壯烈犧牲。潘冬子目睹母親的慘死,變得更加堅強了。在閃閃的紅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積極參加對敵鬥爭,在戰鬥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遊擊隊;他和小夥伴把情報送給遊擊隊,打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劃;他沉著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最終滿懷仇恨地砍死了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遊擊隊攻打姚灣鎮的軍事行動,在戰鬥中取得了勝利。1938年,潘冬子和父親終於重逢了。潘冬子戴著那顆閃閃的紅星,加入了紅軍的行列,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並踏上了新的徵途。
影片最打動人的是小冬子愛憎分明、不畏艱險、機智勇敢、純潔質樸的性格特徵。在與敵人作鬥爭時,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智慧。敵人為了打敗紅軍,開始封山,不許山上人下來,也不許山下人帶東西上去,決心困死紅軍。聰明的冬子為米店打工,獲得敵軍軍情。有一次,他和宋爺爺一起下山去運鹽,胡漢三卻在山腳設了哨卡,嚴禁任何人帶鹽上山。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食鹽,小冬子不怕天氣寒冷,把鹽融化成鹽水,再把鹽水倒在自己的棉襖上,順利地通過了敵人嚴密的搜查,安全地把鹽帶上了山。他的聰明、機智使紅軍保存了體力,最終取得了勝利。
很多人是含著淚看完這部影片的。大家心中熱血沸騰,內心強烈的民族感和愛國激情不禁油然生起。大家都被潘冬子的英雄氣概所鼓舞,被紅軍戰士那種不畏犧牲的精神所感動。當看到潘冬子的母親被活活燒死的情境時,很多觀眾留下了眼淚。
在潘冬子成長的15年裡,他顛沛流離,經歷了風風雨雨,但一直帶著爸爸留下的那顆紅五星。紅五星像北鬥,指引他認清方向,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帶著它,在黑夜中迎著北鬥去找延安;帶著它,在大風浪裡橫渡長江去找紅軍。他從一個為了替媽媽報仇而敢於反抗的孩子,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閃閃的紅星永遠印在了潘冬子的心中。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要繼承潘冬子精神,要像他一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嚴格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以頑強拼搏的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我想那首震撼的旋律也會一直激勵著我們,催促著我們。它,也是我們心中一顆閃閃紅星。
同學們,如果你們想聆聽那個戰火紛飛年代裡的英雄故事,了解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成長曆程,那麼,請帶著虔誠的心來觀賞愛國主義影片《閃閃的紅星》吧!
文字:1504班文稿
編輯:彭韞娟
審稿:易 蓉
【來源:株洲市天元區銀海學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