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按照慣例來到甘肅省鎮原縣殷家城村黃花菜加工廠巡檢,見公告欄貼上新告示:「近期我廠黃花菜烘乾加工生產線已擴大規模,現面向全鄉及周邊地區大量收購鮮菜,繼續執行高於市場價25%的收購價,每公斤2.4元。」廠門口圍了許多交售鮮菜的種植戶,貧困戶白廣計看到我,拉住我的手說:「謝謝工作隊幫我們建了加工廠,我們再也不愁價格低或雨水多,讓菜爛在地裡了。」
說起黃花菜加工廠,這是我們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殷家城村群眾攜手並肩,共同蹚出的一條增收致富之路。
我是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幹部,去年初,甘肅省委組織部任命我為殷家城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長。我到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帶著駐村隊員調查群眾的致富意願。
當我了解到當地群眾有種黃花菜的傳統,而且慶陽黃花菜還享有「西北特級金針菜」的美譽時,向村兩委提出發展黃花菜特色產業的思路,得到他們一致支持。但發展產業最大的制約是沒有加工設備,初級鮮菜很難保存,市場競爭力弱,農戶增收不明顯。
我將調研到的實情寫成報告,向甘肅省稅務局脫貧攻堅小組專題匯報。單位非常重視,投入44萬元幫扶資金,依託鎮原縣隴原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了殷家城村黃花菜加工廠。在建設中,我與合作社負責人一同督戰,按照標準劃分出鮮菜儲存、生產加工、成品晾曬及包裝車間等生產區域。
車間建起來了,村裡採取「村社合一」的產業扶貧模式,吸納本村貧困戶就地務工,並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種植的黃花菜,讓企業效益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高品質的產品必須有先進的機器來加工。去年5月,我與鄉村幹部赴西安學習生產工藝,併購回了殺青機、烘乾機、真空包裝機等設備。機器開動,工人卻不會操作,我便與商家聯繫,理清設備操作流程,手把手為工人培訓,直到所有工人都能熟練操作。每次遇到操作難題,車間工人都來找我這個「技術員」。工人師傅柳寶琴說:「王書記,這條生產線的脾性你算是摸透了!」
隨著建廠、收購、生產等環節的有序進行,一批批優質的黃花菜產品陸續下線,我和鄉村幹部、駐村隊員集思廣益,為黃花菜設計了外包裝,申請了註冊商標,還推出小雜糧與黃花菜組裝的特色農副產品禮盒。
這麼多產品,銷路怎麼辦?我們向所在單位匯報,發動更多同事推廣黃花菜產品。甘肅省稅務局響應消費扶貧號召,決定長期採購黃花菜等農副產品,省局機關食堂也儘可能採購扶貧點的食材。
黃花菜的生產、加工、銷售鏈條打通後,村民當年的鮮菜全部變現成了收入。村民白廣計今年2畝鮮菜收入2200元,明年他計劃擴種3畝,讓收入再增加一些。
《本草綱目》對黃花菜的作用有「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鬱」的描述,所以黃花菜又名「忘憂草」。一個加工廠的建成,為殷家城村世世代代喜愛種植黃花菜的農戶,增加了一條穩定增收的渠道。我和村裡的群眾堅信,有黨的扶貧政策幫助,黃花菜將真正成為鄉親們的「忘憂草」。
來源:中國稅務報 作者:口述 王梓丞 整理 金琳 李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