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島
在一個陸地以島嶼形態呈現的地緣版塊,諸島內部的地理結構往往並不是地緣政治的重點。大家的關注重點主要是在海洋之上。具體價值主要體現在航線、漁業資源,以及海底的礦產資源(特別是油氣)上。由此來看,東亞大陸、南洋諸島與中南半島所圍就的那片海——南海,就不光是南洋那些島國的利益所在了。
南海上的島礁,即使不作為一國主張權力線的支撐點,控制它們對於各國顯示在這片水域的地緣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馬漢的海權論中就提到,在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的地區是否擁有港口和海軍基地,是海權能否向外輻射的重要標誌。對比一下美國,如果不是在全球重要海域都擁有海軍基地的話,你很難想像只能從本土出擊的美國海軍,要維持住如今覆蓋全球海域的威脅力度,需要跑多少路、燒多少油、費多少時間!
美國主要海軍基地
對於中國來說,無論經濟實力有多強,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基地,並且與美國競爭影響力都是不現實的。然而在南海,這種控制的可能性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儘管南海中的那些島礁,絕大部分的自然條件並不符合建立港口及海軍基地的基礎。但不要忘記了,在工業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那些島礁為支撐點構築人工島,技術上只是一件投入多少的問題。當然,在南海多達數百個島礁上大興土木,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上向外輻射海洋實力的基礎還是海軍的軍力,那些可能的海上軍事基地,只是用來延續威懾、打擊能力的。也就是說,在每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板塊,能真正擁有一個基地就可以了。
在中國傳統的地理概念裡有「五方」之說,即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方都坐實了,地緣結構也就完整了。仔細觀察南洋諸島地圖,我們會發現造物主恰巧在南海的五個方位布設了五處群島(礁),他們分別是東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巖島、中沙大環礁、南沙群島。我們可以將這種地理格局形象的稱之為「南海五方」。很顯然,中國在南海能延伸多遠的控制力,就看在這五片陸地的控制力了。
「南海五方」
為南海固守北方海域的群島是「東沙群島」,主要由一個陸地面積為1.74平方千米的東沙島,與若干環礁、暗礁(沙)所組成的,目前為臺灣所控制。不過兩岸是否能夠和平統一,或者在南洋問題上步調一致,對這一地區的海洋控制權影響並不大。因為南海在這個方向距離大陸海岸線足夠近,即使不依靠東沙群島,也有足夠的輻射力控制相關水域。
相比東沙島的形單影隻,南海西側的西沙群島算是真正名符其實了。這個由22個島嶼,7個沙洲,10多個暗礁暗灘所組成群島,不僅能夠滿足軍事需求,同時也能夠成為中國在南海建立行政區的基地。2012年成立的,用來在南海實施行政權的「三沙市」,軍政中心就設立在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永興島上。
由於當年的南越政府曾經在上世紀50年代侵佔過幾個西沙島嶼(後在1974年西沙海戰中被逐),今天的越南政府也試圖以此為依據聲索西沙群島的全部主權。然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在西沙群島與海南島近在咫尺,中國又完全控制,且實力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中國在西沙及其相關海域行使權力,並沒有實際危險。
把視線從西沙群島向東移,進入我們視線的就是「中沙群島」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的「南海五方」概念中,所謂中沙群島是被切割成為了兩部分:中沙大環礁和黃巖島;前者在五方中居中,後者則是南海的東大門。從地理結構來看,將二者合稱為一個群島的確有些勉強。不過名字只是一個代號,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實際控制。
由於中沙大環礁距離西沙的地理距離,遠較其他南海國家更近,因此儘管環礁本身並沒有陸地露出水面(所以沒有駐軍),但中國在這個方位的施政權卻並未受到過挑戰。而對這兩個點的實際控制,也促使中國政府在全面解決南海問題暫時無望的情況下,以在南海施行「伏季休漁」政策的形式,劃出了一條利益線——北緯12度 「南海伏季體漁線」,每年6、7兩月,線北所包含的南海水域被禁止從事捕撈作業。
當我們在南海地圖上把這條線劃出來後,會發現這是一條完美的中分線,南海海域由此被切割成為南、北兩部分。西沙、東沙、中沙群島負責支撐的是中國在南海北部的利益;島礁數量最大,也是主權博弈最激烈的南沙群島,則被劃在了南海南部。
(本期地圖製作:新浪微博 @我就是個畫地圖的)
版權資訊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出品,如轉載,請註明來自中國國家地理-圖書微信號:cngbook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