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冬至夜!
這是「江小晚」誕生以來過的第一個冬至夜呢!
團圓是冬至永恆的主題
無論今天的你在哪奔波
記得今晚早些回家
因為家人在等你,開桌團圓飯!
沒錯,就是今天,
傳說中的冬至夜!
盛岸菜市場今早的湯糰購買現場。市民早早為冬至做準備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冬至日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冬至大如年」之說,最早見於1818年的《清嘉錄》。那時候,漂泊在外的遊子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事實上,冬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時也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太陽就會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逢此時節,農業生產注意防禦霜凍,公眾需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無錫人要設齋、祭祖,其儀式的隆重和除夕相似,只是供品少一些,一般是三葷三素。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民間認為會使人腦笨。
無錫人有「冬至吃糰子」的習俗。「冬至夜」那天,家家戶戶以糯米粉做糰子,故有詩云:「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團有大小之分,大的以豆沙、蘿蔔絲、豬肉等為餡,用以祀先祭灶,並互相贈送,又稱稻窠團;小的無餡用於祭祀神靈,稱為粉團。
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冬至糰子。小輩則要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拜冬,一切禮儀如過年,長輩則向小輩發小年錢,又叫壓冬錢,並送些瓜子乾果之類的給小孩吃。清人徐士宏的《吳中竹枝詞》寫道:「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句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描述的就是過冬至的情形。
冬至團
又是一年團團圓圓時。對於無錫人來說,冬至是要當年一樣來過的,那湯糰是一定要吃的。要做一個好糰子,首先得在選材上十分講究。精選上好的糯米粉、粳米粉,提取糯米、粳米中原始精華,入手細滑,香氣自然迷人。再說餡料。肥瘦得當上等的豬腿心肉、新鮮清脆的蘿蔔絲、筍乾、經去皮烤制研磨出來的豆沙、芝麻花生餡料、香鬱鮮美的蝦仁餡料,五種餡料五種口感,體味不一樣的團圓味道。在無錫,紅、白、青、黃、紫五種顏色通常代表五種不同的口味。豆沙餡的青團,開洋蘿蔔餡的白團,蝦仁蝦肉餡的紅團,花生芝麻餡的紫團,筍乾鮮肉餡的黃團。有甜有鹹,有葷有素,每種口味挨個嘗個遍,從舌尖到口腔再到胃部都瞬間被暖到了。
做糰子的時候,將糯米粉和粳米粉按老配方的比例精準混合,配上獨到老練的揉製法,經手工精製做出來的糰子才能外皮Q彈筋道餡料鮮美,讓人流連忘返。
以往冬至時,做的最多的就是蘿蔔絲餡的。在做冬至糰子的前一天就要買好蘿蔔,用刨子刨成絲再用菜刀剁成小丁,蘿蔔被切得很細之後會放在竹簾上晾一個晚上,瀝乾水分。第二天上午,把肉和蘿蔔翻炒出香味,放置晾涼。
小晚記得小時候,奶奶也會在家這樣做糰子,把揉好的大粉團切成小粉團,放在手掌中搓圓,等搓得粉團圓滾光滑,就用食指在粉團正中央戳個小洞,左手託住粉團,右手大拇指伸進粉團,飛快地旋轉出一個可以包餡的小凹陷,再把餡料放進後慢慢地往裡收口,直至上口緊閉細膩光滑。
現在就不一樣了,人們更多會選擇直接購買,便宜實惠、好吃又方便。
冬至酒
冬至夜飯農家吃自家釀的冬至酒,色清味洌,香甜潤口。
冬至飯
按照習俗,「冬至夜」的飯裡要放一些黃豆,叫「元寶飯」。盛飯時,飯碗裡預先放兩隻熟荸薺,吃飯時用筷子把荸薺從米飯裡挖出來,叫「掘元寶」,一家人歡笑不斷,其樂融融。冬至夜,一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有出門在外不能歸家的,也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表團圓之意。
編輯:木樂-阿七
照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