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白夜 那個等「光」的俄羅斯導演

2020-12-11 北青網
塔爾科夫斯基和兒子安德烈
《犧牲》劇照
《瑞典夏之夜》劇照
塔爾科夫斯基在《犧牲》拍攝現場
《犧牲》劇照

    ◎黑擇明

    《創世紀》故事一開始,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在西方文化傳統中,這便是光明與黑暗分野的開始,它的意義和影響都是無須多說的。

    1985年初夏,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來到瑞典的哥特蘭島,繼續電影《犧牲》的拍攝工作。在那之前,他已經在斯德哥爾摩等地陸續拍攝了兩個多月,製片人都快瘋掉了。

    瑞典同行不理解,工作進度不知為何這樣慢。這個俄羅斯導演似乎要去捕捉從黑夜到晨曦的「光」。瑞典的夏夜和俄羅斯一樣漫長。演員們在一種百無聊賴、枯燥等待甚至憤怒的情緒中,挑剔著這個外鄉人,他們嘲諷他的流亡身份,質疑他的工作方式,對他的思維百思不得其解,對必須通過翻譯來交流感到沮喪。可是他們卻似乎忘記了這個導演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幾個電影導演之一,是他們邀請來的;他們似乎也忘記了,作為演員,他們對自己在這部偉大的影片(這一點要在很久以後才會被人理解)中將要扮演的角色是懵懂的,對導演的交代是一知半解的。就這樣,在白夜的微光中,在爭吵中,他們迎來了黎明,也在爭吵中,似乎對導演產生了一絲絲認同……

    這就是瑞典皇家劇院來北京演出的《瑞典夏之夜》的主要劇情。相信這齣時長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戲其實對很多觀眾來說是「冗長」而煎熬的,對於他們來說,這幾乎近似於一種「尬聊」,因此觀劇途中,陸續有觀眾「逃亡」。難道,這僅僅是一部「瑞典人的沉悶」加上「俄國人的沉悶」的雙重悶戲?可是,作為有著偉大戲劇傳統的瑞典皇家劇院,為什麼要將這樣一部作品帶到中國?為什麼不是斯特林堡,比如《朱莉小姐》或《鬼魂奏鳴曲》?那樣不是更令觀眾滿意嗎?

    塔爾科夫斯基拍片為什麼這麼「慢」

    然而,這齣戲在首都劇場上演的意義可能是「超前」的。一方面,這齣戲需要更有準備的觀眾;另一方面,它所蘊含的對於藝術的理解,都藏在這種似乎的「無聊」之下,並且,這種理解是啟示性的,無論對於觀眾還是戲劇人。

    一切都要從這個故事的「戲中戲」,即塔爾科夫斯基最後一部電影《犧牲》說起。

    《瑞典夏之夜》的戲劇時間,準確地講是1985年5月中旬。這個時候,塔爾科夫斯基已經知道自己罹患肺癌。像往常一樣,他以十分的虔誠投入到自己的電影創作中。不同的是,他知道這是自己的最後一部電影,他要在其中表達自己對於藝術、對於生命的最後的理解,因此,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他的工作進度為什麼這麼「慢」?

    這涉及對作為藝術的電影本質的理解。一方面,這與塔爾科夫斯基在蘇聯的工作方式有關。在西方商業資本邏輯下,電影作為一種商品,對成本控制(包括預算,也包括拍攝進度)有著嚴格的要求,但是在蘇聯並非全然如此,比如塔爾科夫斯基本人在《潛行者》拍攝結束的時候,發現全部膠片洗印出來後完全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於是又換個攝像師重拍了一遍。這種不計成本、藝術上的精益求精正是他一貫的作風。另一方面,這來源於他的藝術觀。這並非人們所誤解的他將藝術與宗教混為一談。他其實是這樣說的:

    藝術家和聖徒之間確實有相似性,但務必要看到其中的區別,那就是人們要麼儘量去靠近造物主,要麼致力於拯救自己的心靈。那麼,問題就在於你是自救呢,還是去創造普世性的、豐美的氛圍。誰知道我們能在世上活多久呢?我們應當知道,上帝隨時會帶走我們……這是一部電影的主題!如果我想拍聖安東尼的話,會做這個主題的。我會嘗試理解並解釋這個對於所有人來說都迫在眉睫的問題。最後,我們會不會死並不重要,因為我們最終都會死的——要麼一起死,要麼先後死去……

    這意味著什麼呢?藝術家更苦,責任更重大。因為僧侶本身不用去創作,他們要遠離俗世,而「可憐的藝術家要深入那泥濘中,讓自己活在當下」。

    《犧牲》正是一個關於「當下」,關於「生與死」的電影:這是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故事。世界末日會不會到來?我們是否已經在這「末日」中?人類還需不需要得救?怎樣得救?這正是一部關係到每個人的電影。塔爾科夫斯基拍這部影片與他的「當下」密切相關:其一是日漸嚴重的肺癌,其二是在這部電影完成前不久,車諾比爆發的核洩漏正好「應驗」了電影的主題(塔爾科夫斯基很早就關注到核問題,他甚至認為,核戰爭其實從奧本海默核試驗成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他本人的肺癌也被認為是由於拍《潛行者》的時候在外景地受到了核輻射)。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都說明影片的「末日論」主題極為嚴肅、不容忽視。

    《犧牲》有《聊齋》狐仙故事的影子

    假如說,首都的觀眾對「蘇聯時間」並不陌生,《瑞典夏之夜》也與此有關,從而與我們有所關聯的話,那麼另外一種關聯我們大約不會想到,那就是《犧牲》故事的源頭之一,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犧牲》的最早源頭可以上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塔爾科夫斯基一直想把《白痴》搬上銀幕,梅詩金公爵那種「神聖的愚痴」的精神形象非常令他著迷,但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他的另一個故事《巫婆》,在莫斯科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雛形,他的製片人萊拉·亞歷山大-卡列特認為,《巫婆》的故事來源於塔爾科夫斯基在日記裡寫下的《兩個遇見狐狸精的人》,這個關於狐狸精的故事正是來源於《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在俄文版本中不是按照原來的短篇故事形式翻譯的,而是根據故事內容分成不同的篇章,狐狸精的故事都在一起。據密友回憶,塔爾科夫斯基對《聊齋》很感興趣。但後來《犧牲》故事發展的方向已經很難看出原型,狐狸精的特質其實被分散在兩個女主人公身上:一個是「巫婆」,即亞歷山大家裡的女傭瑪麗亞,她具備超能力的「狐仙」特質,是「好」的狐狸精;另一個是亞歷山大的妻子阿德萊德,她是「壞」的狐狸精,外表狐媚十足、控制欲強、滿口謊言、狐性多疑。但故事最後已經看不出《聊齋志異》的蹤跡,雖然這也是一個關於「魔法」的故事。

    那麼,《犧牲》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亞歷山大是一個著名的記者、文藝批評家、演員,以扮演梅詩金公爵著稱(這一點正是與《白痴》的互文)。在他生日的這一天,他得知核災難即將爆發,人們也都處在惶恐中,於是生命中他第一次開始向神告解。為了避免臨近的災難,他發誓要拋妻棄子,燒掉房子,沉默不語。這時候跑來一個奇怪的郵遞員,他告訴亞歷山大,為了拯救人類,他必須和當地的女巫睡一覺。第二天一早亞歷山大醒來,發現一切都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但他記得自己對神的誓言,於是燒掉了房子,但是被家人送進了精神病院。

    這仿佛是一個「醒世危言」,也正是在離開蘇聯,真切見識到全球的「現代性」孕育的種種問題,包括核危機、生態、道德等等之後,塔爾科夫斯基切實感到信仰(無論是哪一種)缺失的可怕,人的精神的萎靡、道德的淪喪,這也正是《鄉愁》表達的主題,也恰好是厄蘭·約瑟夫森演的那個「怪人」在自焚時說的:要讓一個瘋子來告訴你們這些麻木的人……通過《犧牲》,這個自知即將離開人世的導演告訴我們,解決危機之道在於,從內心深處培植起我們對於正道(也可稱「光明」)的信念,正像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開頭亞歷山大為兒子種下一棵樹,但這棵樹其實是死的,他給兒子講述一個東正教教士栽下一棵枯樹,每天給他澆水,令其復活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尾,亞歷山大被精神病院的救護車帶走,男孩依然為海邊的這棵樹澆水,海風中,樹梢晶瑩閃爍,仿佛生發了新枝新葉。(這個小男孩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這部電影,塔爾科夫斯基是獻給自己的兒子安德烈的,一份如此厚重的父愛。)

    伯格曼和法斯賓德的御用女演員都曾試鏡《犧牲》

    如果不覺得有什麼危機,繼續歌舞昇平,那麼塔爾科夫斯基的這些想法很容易被視為宗教的布道。這也正是《瑞典夏之夜》一劇所展示出來的,「俄羅斯導演」與瑞典演員們的矛盾根本之所在。主人公「我」對他宣稱自己沒有信仰;女主角羅蒂對他有一種近乎私情的仰慕;男明星維克多不耐煩地只想趕緊演完走人;女製片人因為預算失控而歇斯底裡……這部戲所展示的,完全不是國家或民族性的差異,而是一種理解的過程,對那個偉大的、具有全人類道德情感的導演從不理解到慢慢理解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不易覺察而且沉悶,但隨著晨曦之光的到來,這個過程於是也明晰起來了。男主角厄蘭·約瑟夫森寫下這個劇本,瑞典皇家劇院將其搬上舞臺,便是對塔爾科夫斯基的理解與致敬,致敬他在瑞典拍出了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他們「與有榮焉」。

    作為戲裡戲外高度一致的「亞歷山大」,瑞典國寶級演員厄蘭·約瑟夫森本身也是劇作家。這部戲他採取了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策略,《犧牲》以及塔爾科夫斯基紀錄片的影像是實的,其餘多為虛構,但又與《犧牲》電影共振,完全可以看作是劇中人解讀自己所演角色的過程。

    實際上,當時在哥特蘭島上的《犧牲》劇組有50人之多,這對於一個小島而言非常多,但這部戲就選取了幾個主要角色而已,且都進行了藝術加工。劇中的「我」就是約瑟夫森自己。因為他和塔爾科夫斯基合作過《鄉愁》,其實他最了解導演創作意圖。因此他和「俄羅斯導演」的對手戲更多是一種關於藝術、關於人生的交流。女主角羅蒂被設定為資深瑞典女演員,但這個角色(即《犧牲》中亞歷山大的妻子阿德萊德,一個很「作」的名媛)原型其實說來話長。

    塔爾科夫斯基選角的時候經歷了漫長過程(他一貫如此),試鏡的演員從伯格曼的御用演員麗芙·烏曼到法斯賓德的御用女演員漢娜·許古拉,都沒入他的法眼(側面也說明他在電影界的影響力),最後是英國女演員蘇珊·弗利特伍德贏得了這個角色。蘇珊是莎劇演員,在影視方面的成就不多,當年只有30歲。據說她贏得角色的原因是她的走路姿態非常果敢獨立,裸露的雙肩散發著珍珠貝母般的光澤,這都符合一個養尊處優又帶有跋扈風格的貴婦的感覺。從年齡上來看她和《瑞典夏之夜》一劇中的羅蒂並不一致,但蘇珊對塔爾科夫斯基無比仰慕,絕對崇拜,甚至不乏愛意,這種感覺很像羅蒂。從年齡上來看,電影中演「巫婆」的演員較為接近羅蒂,但她是冰島演員,塔爾科夫斯基選中她是因為覺得她非常像達·文西筆下《博士來拜》中的聖母瑪利亞。

    戲劇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不停拿自己扮演過「艾希曼」(即那個著名的納粹,「平庸之惡」的當事人)說事兒的維克多,在影片中所演的角色就叫維克多,他有點兒「男花瓶」意味,影片中的演員是當時紅透瑞典的男明星斯萬·沃爾特,屬於當時的性感偶像。當然這些商業片明星的「平庸」特點在戲劇中被放大了,也放大了瑞典作為一個消費主義社會,即電影《犧牲》所批判的各種精神缺失的社會的活靶子的形象。但實際上相比而言,瑞典電影人已經非常「將就」作為藝術的電影了,劇中那個快要發瘋的製片人是真實寫照,因為電影嚴重超出了預算。最後塔爾科夫斯基的成片是195分鐘,已經抓狂的製片人強迫他剪到150分鐘。

    最感人的一幕出現在1986年坎城電影節上,《犧牲》令一眾影評人潸然淚下。因為他們懂得這部電影的價值。但是它只獲得了「費比西」獎,影評人、記者將此稱作「恥辱」,但也只能抗議。當年獲得「金棕櫚」的是英國影片《教會》(羅伯特·德尼羅和傑瑞米·艾恩斯主演),今天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嚴重的「事故」。塔爾科夫斯基已經不能到現場,他的小兒子安德烈代他領了獎。當這個小男孩像大人一樣走上去,仿佛電影中的男孩從銀幕中走了出來。在影片結尾,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響起的那一刻,正如一個啟示:「要有光,於是有了光。」

    《犧牲》劇照供圖/瑞典皇家劇院

相關焦點

  • 導演回應:白夜追兇再無第2季!
    之所以《白夜追兇》能夠得到這麼多觀眾的喜愛,跟導演以及演員的努力密不可分。在這部劇裡所有的演員,演技通通在線,而且故事很完整,劇情更是緊湊。總是吊著你的胃口想看下一集。這麼多年來觀眾一直都在期待第2季的到來,甚至在豆瓣上這部劇又名就叫《白夜追兇第1季》,所以大家一直苦苦等待著……但是這個想法在最近破滅了,因為導演王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透露《白夜追兇》,不會有第2季了!
  • 《白夜》2遙遙無期,導演王偉首回應,其實潘粵明的做法早有預兆
    在那個網劇市場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白夜追兇》以9.0分的高分突出重圍,至今還保持著霸榜的好成績。此後的潘粵明作品幾乎沒有斷過,但眾多粉絲觀眾呼聲最高的還是《白夜2》,網絡上關於《白夜2》的預告也僅僅只是公開了或許在2022年和大家見面。但《白夜1》拿到如此好的成績,第二部難道不應該順勢趕上?
  • 別等了各位,《白夜追兇》沒有第二部了
    一個比較遺憾的消息,《白夜追兇》導演王偉透露,《白夜》不會有第二部了。《白夜》在2017年播出之時,可謂是萬人空巷,雙胞胎互換身份破案在國內算是罕見題材,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劇情,再加上潘粵明神一樣的演技使得《白夜》成為那一年的現象級作品,豆瓣評分9分,也將因離婚事件沉寂多年的潘粵明一下重推一線位置。
  • 《白夜》導演回應不拍續集,其實不意外,潘粵明的選擇早有預示
    在新劇層出不窮的當下,猝不及防地傳出了一個壞消息——《白夜追兇》導演不打算拍第二部了。近日,導演王偉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關於《白夜追兇2》的事情,他直接回應:我個人從導演角度不打算繼續做了。聽到這樣的回應,對翹首以盼《白夜追兇2》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導演在採訪中也解釋了原因,表示劇本其實在2017年就有了,但是需要很多硬性修改條件才能進行拍攝。也就是說,《白夜追兇2》不僅過去沒有開始拍攝,將來出現在螢屏上的機會也很渺茫了。既然導演不打算拍,幾乎可以認定為續集不會出現。
  • 俄羅斯的「白夜」太神奇,一天24小時幾乎不會黑
    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白夜」城市之一,夏至過後的幾天,一天有23個多小時都是白晝。今年來看世界盃的遊客可以好好體驗了。 晚上7點,人們還在公園裡閒逛,好像還是正午時分。這個城市從來不會熱,因為在地球太北邊了,感覺象溫暖的秋日。
  • 去俄羅斯旅遊一定要和愛人看白夜斷橋,浪漫到讓你們深情擁吻
    俄羅斯的著名景點有很多,其自然風光令人震撼無比,故宮博物館又富含文化底蘊,相信這些比較常見的景點大家都去領略過了。那麼,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一個相對沒那麼熱門,卻又讓我覺得相當驚豔的景點——涅瓦河白夜斷橋。
  • 去俄羅斯必須體驗的當地特色,電影《囧媽》裡沒提到:白夜
    在俄羅斯,晚上22:00天還是亮的。街上行人越來越少,店鋪也紛紛關門,多數人都回家睡覺了。我這才意識到,在這裡是不能依據太陽判斷時間的,必須依照鐘錶作息。好在酒店的窗簾材料特殊,外面的光亮一絲都透不進來,不知道是不是專為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特製的。我住的酒店是帕維列茨卡亞火車站南邊的IBIS。到聖彼得堡的第一個晚上陰天下雨,所以很快進入睡眠狀態。第二個晚上是大晴天,卻完全不想睡了。因為到子夜24:00時酒店外面仍然是天亮的,雖說不是大亮,但確實是亮著的。
  • 外媒:俄羅斯瑞典關係惡化 瑞典想入北約
    外媒:俄羅斯瑞典關係惡化 瑞典想入北約 2015-07-01 09:54:41這是瑞典專家針對近期瑞俄關係不斷惡化發出的警告。自瑞典聲稱本國海域發現俄羅斯潛艇,隨後發動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水下搜尋行動,俄瑞關係持續惡化。近日,兩國再次展開新一輪較量,開始限制對方武官在自己境內的活動。  據俄羅斯rosbalt網站6月29日報導,瑞典國防部表示,俄羅斯已禁止瑞典武官進入俄國防部大樓和參與俄軍的一些活動,還限制瑞典武官在其境內自由活動。
  • 俄羅斯文化遊記—聖彼得堡的夏日
    難怪義大利電影大師維斯康蒂翻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時,將這個四夜愛情故事搬到了威尼斯,石橋、木船、水霧……卻唯獨沒有白夜。白夜是聖彼得堡的。普京總統向採訪他的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隆重推薦了自己的家鄉:白夜是最美的季節。一方面,白夜屬於高緯度的自然現象。夜間九、十點鐘,夕陽總會在建築的頂部抹上一層金色。
  • 白夜傳奇二十年:在成都,一個屬於中國詩人的左岸
    圖來源於網絡白夜是翟永明的孩子。她對它傾注所有,在它低落的時候支持它,在它輝煌的時候以它為榮耀。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的白夜有了網站和公眾號。而新一代管理者加入,繼續為白夜注入新鮮血液。2018年12月,導演程強強帶著他的紀錄片《白夜往事》來參加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
  • 從時代的遺蹟回望《郵差的白夜》
    電影取材自俄羅斯北方遠離塵世的小島,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Konchalovsky)以當地居民的真實生活為基礎,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完成這部多以真實人物拍攝,融合虛與實的劇情電影。觀眾的目光也隨著郵差裡歐卡(Lyokha)的摩託快艇,劃破霧氣瀰漫,如詩如畫的白色湖泊,展開這段虛實交融的圖像敘事旅程。
  • 俄羅斯「被消失」的17000個村莊,希望這部電影不會這樣被消失
    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一樣——《郵差的白夜》這部電影,上映於2014年,提名了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也憑此斬獲了最佳導演桂冠。和他的弟弟——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相比,顯然他還差一個段位。弟弟米哈爾科夫的作品有《西伯利亞的理髮師》、《12怒漢:大審判》、《烈日灼人》、《蒙古精神》等,幾部每一部都堪稱佳作。不過哥哥康查洛夫斯基也算一個很有特色的俄羅斯導演了。
  • 導演親承:這部豆瓣評分9.0網劇沒有第二部了!
    近日,《白夜追兇》導演王偉在接受Ifeng電影獨家專訪時首度透露,眾所期待卻遲遲未啟動的《白夜追兇2》不會拍攝了。在採訪中,王偉透露,第二部的劇本其實2017年就有了,但想要拍攝需要很多硬性的修改條件。
  • 瑞典軍隊重回哥特蘭島 再提「俄羅斯侵略」的潛在威脅
    今年5、6月間,瑞典政府向民眾發放了一本名為《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的小冊子。上一次發放這樣的宣傳材料還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本小冊子可以看作瑞典政府努力加強防禦「俄羅斯侵略」方面的一部分努力。2014年,俄羅斯「侵略」克裡米亞之後,瑞典國內抗議俄羅斯的聲音越來越大。
  • 西媒渲染中立的瑞典或將面臨戰爭 對手是俄羅斯
    布倫斯特倫在文件中未點名俄羅斯,但一些西方媒體稱,布倫斯特倫所說的對手就是俄羅斯。英國《每日快報》稱,瑞典已經歷200多年和平,這是近些年來瑞典軍方高官首次表示瑞典處於戰爭邊緣。瑞典未被捲入一戰和二戰,但美國《國際財經時報》28日稱,瑞典軍方高層在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在幾年內爆發,並提醒軍隊做好準備。
  • 芬蘭,這個聖誕老人的故鄉,俄羅斯是如何從瑞典手中奪走的?
    芬蘭戰爭,意指羅斯和瑞典兩國的爭端。俄羅斯和瑞典打了幾個世紀的仗,那時俄羅斯只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第一次戰爭爆發的時間已經太久遠了,最後一次俄羅斯瑞典戰爭史稱芬蘭戰爭。1808-1809年,亞歷山大一世入侵瑞典統治下的芬蘭,佔領了奧蘭群島。
  • 白夜追兇第一季完結,兇手竟然是他!白夜追兇第二季何時開播
    今晚《白夜追兇》第一季迎來了萬眾期待的大結局,然而編劇的坑卻越挖越大,直接把劇情拖入了第二季。第一季的最後兩集節奏也格外的快,你看懂了嗎?(友情提示:下文涉及劇透)。長豐支隊的內鬼到底是誰或者說,長豐支隊的內部究竟腐化成了什麼樣子,我們只能等到第二季了,是不是想給編劇導演寄盒刀片寄把菜刀什麼的?第一季弟弟扮演哥哥查案,第二季哥哥扮演弟弟查案。作為豆瓣評分9.1分的刑偵劇,《白夜追兇》確實不虛此名,相信只要能圓好這個大坑,第二季也會相當精彩,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 《白夜追兇》真的沒有第二部了嗎?裡面有你的意難平嗎?
    《白夜追兇》主要講述的是一場滅門慘案,讓原本逍遙浪蕩的關宏宇成了在逃的通緝嫌犯。身為刑偵支隊隊長的雙胞胎哥哥關宏峰,誓要查出真相,但出於親屬迴避的原則,警隊禁止關宏峰參與滅門案的調查工作,關宏峰義憤辭職。
  • 彈丸論破第三季十神白夜怎麼死的 十神白夜資料介紹
    十神白夜是《彈丸論破第三季》(《超級彈丸論破2 再見絕望學園》)中的角色,愛吃美味的東西,態度極度傲慢,實際上是個好人。在大家處於慌亂、互相不信任的狀態時主動站出來擔任大家的「領袖」保護大家。
  • 瑞典與俄羅斯的霸權爭奪戰,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間的恩怨情仇
    如今波羅的海沿岸共有九個國家,從俄羅斯開始順時針往下數,依次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其中,在立陶宛與波蘭之間還有一塊「飛地」。這塊「飛地」的面積約等於立陶宛的四分之一,是俄羅斯領土,中心城市為加裡寧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