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觀察⑱丨曾經填海建堤 如今破堤通海 破立之間看洞頭「吃海...

2021-01-10 浙江在線

2020-12-28 13: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尤建明 邵晨嬋 通訊員 黃家駒

「一大早,熱鬧喜慶的氣氛從溫州市區一直延伸到了洞頭全島,綿延68公裡。駕車行來,一路上紅幅頻現,到處是成群的百姓,開心的笑臉。跨海長堤的兩頭,沿線鄉村的老老少少幾乎全部出動前來觀看通車一刻,被大人抱在懷裡的孩子也手舉著小彩旗,嘴裡叫著:『小轎車、大客車……』」

這是2006年4月30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登的一則新聞——《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 習近平呂祖善發來賀信》,報導描述了當年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典禮現場,洞頭老百姓們歡呼雀躍的情景,標誌著溫州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

當天正式通車的半島工程的樞紐性工程,正是全長14.5公裡、投資近7億元的靈霓大堤。

而在建成14年後,就在今天,這條曾經滿載洞頭乃至溫州人邁入「東海時代」夢想的大堤,正式迎來破堤通海。從填海建堤到破堤通海,洞頭給出了一個解釋:為魚「讓道」。

靈霓大堤的破立之間,洞頭究竟有何深思考?

百島洞頭,海天一色,碧波萬頃,一個個花園村莊在無人機鏡頭前徐徐展現。新華社發

立:填海建堤 孤島變半島

2006年4月29日,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典禮的場景,霓嶼街道下社村養殖戶陳時福依舊曆歷在目——耳畔響起的鞭炮聲、鑼鼓聲,都表達著每一位洞頭人真切的喜悅。這一天,與溫州相距33海裡的洞頭島和溫州本土從此島陸連接,洞頭變海島為半島。

在過去的千百年來,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洞頭,一直是一座孤島。輪船,是每個洞頭人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那時的陳時福,從霓嶼島到溫州市區,來回得坐上8個小時的輪船。因為每天只有一趟輪船航班,如果遇風浪、潮水就無法成行。「在那個階段,填海造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洞頭最為迫切的事。」洞頭區交通運輸局規劃工程科副科長鄭金矛說。

海也同樣阻礙了溫州城市發展空間的東延。在地理條件上,溫州土地資源匱乏,無論向南、北、西延伸都遭遇天然阻斷的困擾,唯有主動向東海擴展,才是溫州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建設一條跨海連島的大堤,迫在眉睫。

半島工程通車在即。2006年4月27日上午,洞頭縣有關人員正在抓緊布置,營造喜慶氛圍。(資料圖)

為此,2003年,溫州半島工程就此開啟。這是一項連島興港、圍塗造地的綜合性國土整治開發工程,依託甌江口外的島嶼和灘涂等自然資源優勢規劃建設,由溫州淺灘工程、洞頭五島相連工程、靈崑大橋等組成。其中,最為核心的樞紐性的工程之一,就是一條長達14.5公裡的跨海大堤——靈霓大堤,這也是當時國內最長的跨海大堤。

也正是因為長度長,建設難度大,靈霓大堤的投資額達到了7億元。這對當時還是一個孤島的洞頭來說,無疑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但是洞頭人民憑藉著對連島的渴望,舉所有人之力,共同完成了大堤的籌建工作。「當時家家戶戶都出了一份力,有錢的捐錢,沒錢的把自家的磚頭、水泥捐了出來,還有人自告奮勇來參與建設。」鄭金矛回憶。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6年,溫州「十一五」的開局之年,靈霓大堤建成通車,洞頭人存封百年的連島夢想終於實現,更有當天的報導顯示,4月29日通車典禮的當天,洞頭就籤來了10.17億元的引資大單,從此,洞頭臨港產業蓬勃發展,高新產業方興未艾,旅遊行業更是生機勃勃。

「海上花園」的島城風光 吳愛珠 攝

而這也標誌著溫州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相關數據顯示,半島工程的圍塗造地,將使溫州城市發展空間東延60公裡,新增包括洞頭諸島在內的200多平方公裡面積,足以使溫州城市「長大」兩倍。

破:破堤通海 為魚「讓」通道

靈霓大堤連接的其中一側,為洞頭霓嶼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片島嶼的沿岸漁民,大多以養殖紫菜為生。

陳時福所在的下社村,位於霓嶼島北片,從18歲起,他就守在自家門口養起了紫菜,而後成家立業,靠著夫妻倆的勤懇辛苦,逐漸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在靈霓大堤建成前,他從未想到,包括他在內的一大片漁民,會因此受到極大的衝擊。

靈霓大堤為實心堤,將霓嶼島分隔成了南北養殖區。過去,兩塊區域的紫菜收成相差無幾,但漸漸地,陳時福發現,每年9月的紫菜育苗期,自家的紫菜經常出現爛苗、死苗,甚至出現絕收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在北片養殖區不斷發生。經過當地海洋專家的研究分析發現,問題就出在海水上。

漁民把紫菜網運上船,下海「耕種」(資料圖)

紫菜育苗往往在9月汛期期間,上遊暴雨導致甌江的大量淡水衝入北側海域,而大堤的阻隔導致南北海水不通,北側海域鹽度突變降低,而紫菜育苗最為重要的,正是這高鹽度的海水環境。因此,北片紫菜養殖遭受巨大打擊,許多養殖戶不得不改遷外海作業或轉移到南片養殖區育苗。陳時福也不得不將育苗移到南片養殖區,育成後再轉移回來,每年的養殖成本增加了萬把塊。

影響遠不止於此。原來甌江流域生活著鳳鱭、鱸魚、鰻鱺、日本對蝦等洄遊性海洋生物,由於靈霓大堤的阻隔及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它們的洄遊受阻,得繞道靈崑或元覺才能繼續往南遊,洄遊距離增加了至少30海裡。

而這多出的30海裡幾乎是一趟「生死之旅」。洞頭區藍色海灣整治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昌達說:「因各處海水環境各不相同,許多洄遊性海洋生物在路上,就因無法適應環境的改變而死亡,而且越遊向外海,它們還將面對更多的天敵,存活率進一步降低。」正因如此,根據當地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檢測結果顯示,該片海域的生物品種數量近年來持續減少。

此外,隨著330國道建成連向洞頭,這條雙向四車道的寬敞大道,使得雙向兩車道的靈霓大堤的交通作用日漸下降。為此,洞頭痛下決心,將「破堤通海」納入藍色海灣二期整治項目中去,通過拆除靈霓大堤霓嶼側壩頭247米,並建設200多米寬的生態海溝,打通魚蝦類洄遊通道,恢復海域生態。

今年4月份起,洞頭啟動大堤埋設的供水管道、供電光纜遷移等前期工程,於今日(12月28日)正式啟動破堤通海工程。

再立:換種方式「吃海」增收

全長14.5公裡的靈霓大堤為何只開一個247米左右的「口子」?

鄭金矛解釋,與靈霓大堤相隔幾米遠的330國道,也僅有霓嶼一側的200多米是以架橋的方式建造,底部是鏤空的,其餘部分也同樣為實心路基。換句話說,即便將靈霓大堤全部拆除,但還有330國道的路基阻著。

實際上,僅拆除247米,另一個考慮,是為了後續的儘快恢復。李昌達告訴記者,靈霓大堤在被拆除後,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將重建堤頭60米,並新建187米橋梁連接原有道路,恢復靈霓大堤的通行功能。

「破堤通海只是這片海域生態修復的第一步。」李昌達介紹,總投資4.51億元溫州藍色海灣生態建設二期工程還包括「生態海堤、十裡溼地、退養還海」等系列生態化修復工程,促進當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及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而隨著洞頭破堤通海工程的開啟,當地將在大堤兩側種植萬畝紅樹林,在護岸固堤的同時,逐步建成萬畝紅樹林海洋溼地產業園,發展旅遊觀光、多樣化的海產養殖等,讓當地漁民換種方式「靠海吃海」,再開洞頭「吃海」新局面。

日前,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加強重點海島開發保護,全面推進生態海岸帶建設」。而剛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吹響了「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的號角。而洞頭此舉,也正是全省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開發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註解。

洞頭淺門大橋風光 劉海鳴 攝

實際上,以生態修復換來經濟效益,洞頭早已在「海上花園」建設之路中嘗到了甜頭。早在2016年,全國首批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就已落戶洞頭。當地通過沙灘修復、漁港疏浚、生態廊道建設等,清除160萬立方米淤泥,10萬平方米沙礫灘重煥新貌,18公裡的海洋生態廊道岸線得到修復提升。與此同時,洞頭全面實施花園系列工程,提升改造沿海村居。沉睡的凸壟底、人煙稀少的百迭村、偏遠的金岙村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村、網紅村,產生了驚人的「花園經濟」:洞頭的經濟總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8億元,同比增長8.8%;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71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40億元。

1609133087000

相關焦點

  • 洞頭「破堤通海」打造海上花園
    2020年12月28日,浙江省溫州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破堤通海」工程正式啟動。但客觀而言,對甌江口生態系統卻產生了負面影響。靈霓大堤建成後,因南北不通,水動力受到很大影響,兩岸灘涂淤積嚴重,進而導致水質變差,海岸帶的生態功能變弱,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  正因如此,「破堤通海」被提上日程。
  • 新華每日電訊丨破堤通海,為魚「讓路」
    圖集新華社杭州電(記者魏一駿)浙江溫州,東海畔,一條長14.5公裡的靈霓大堤將海島洞頭與大陸連接。去年12月28日,多臺挖機隆隆,在這條曾承載當地人連陸通海夢想的大堤上「開了口」。溫州市洞頭區霓嶼街道下社村村民陳時福專程趕到現場,舉起手機記錄下現場的一幕幕。
  • 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項目 洞頭「破堤通海」 修復海洋生態
    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項目 洞頭「破堤通海」 修復海洋生態 2019年05月06日 08:19:10來源:溫州日報通訊員 朱莉君 王叢文 記者 陳蜜   「對老的堤壩進行破堤,打通甌江南北魚類洄遊通道
  • 靈霓大堤「破堤通海」為魚兒讓道 阻隔14年的海水終於「相會」了
    ,看海水淹沒壩基——被大堤阻隔14年之久的海水終於相融了。「破堤通海」促進海洋生態修復,這一刻,洞頭人期許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美好願望,正逐漸變為現實。2006年4月,靈霓大堤建成通車,一條14.5公裡的雙向兩車道,讓洞頭成為半島,此後,海島生態轉化為旅遊資源的效益日漸凸顯,一批景區村、網紅村實現了黃沙變「黃金」、石屋變「銀屋」的轉變。有數據顯示,通車10年,洞頭生產總值從19.10億元增加到61.48億元,年均增長13.8%。
  • 溫州洞頭靈霓大堤"破了"!
    來源:溫州日報溫州洞頭靈霓大堤建成14年後即將迎來「破堤通海」,為甌江口魚類洄遊「讓道」。
  • 蟬街、甌江路、南仙堤 記者探訪溫州這些道路工程進度
    一川攝  「前幾年蟬街不是剛修過嗎,這次怎麼又封道修路了」「望江路、甌江路又開挖了」「三垟的南仙堤限行,什麼時候恢復正常通車」……近日市民紛紛來電,詢問市區多處市政工程的施工時間表。  這些道路為何又開修,這一次重點要修什麼,什麼時候能完工?昨天,記者帶著市民的疑問,看現場,問進度,明節點,對市區幾條重點道路進行「探班」。
  • 最大一次圍海造田 「甌飛」一期圍墾堤年底開工
    記者獲悉,目前,該工程一期圍墾已完成規劃調整、前期招標、石料場選址等前期工作,將於6月底開工建設一期圍墾南、北直堤兩條促淤堤,12月底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圍墾堤,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主體工程,力爭提前。  市水利局局長林孝悌介紹,區別於以往的傳統圍墾,甌飛工程借鑑荷蘭、韓國等地「圍海不填海」的做法,將打造成為防禦超強風暴潮的安全屏障和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的大都市生態功能區。
  • 浙江溫州洞頭:擘畫海上藍圖 花園更添風採
    洞頭「踏浪百島·盡享海味」活動,展現別樣活力。洞頭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溫州4月23日電(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陳蜜 王藝)碧波浩渺,春暖花開。在浙江溫州洞頭,春日的海島一片生機盎然。雖然受疫情影響,生產、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但阻擋不住的春之腳步,已然和著洞頭復工復產的節奏,開啟新一年篇章。
  • 一天時刊|洞頭:「三區」戰略建設海上花園
    溫州網訊 昨天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洞頭專場。洞頭區委書記王蛟虎,洞頭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劉素婷出席發布會,介紹洞頭近年來高質量建設海上花園、高水平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成果。
  • 【「海霞精神」在洞頭】全國媒體海霞採風行:關注藍色海灣整治等工作
    【「海霞精神」在洞頭】全國媒體海霞採風行:關注藍色海灣整治等工作2020年06月12日 17:17:59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近日,全國媒體海霞採風行來到東屏街道,深入了解洞頭「藍色海灣」整治工作。
  • 前線瞬間丨堤上搶險,堤下搶收,一個都不能丟!
    前線瞬間丨堤上搶險,堤下搶收,一個都不能丟!堤上在搶險,堤下在搶收陳久花的稻田在著名的魚米之鄉——鄱陽湖區。周邊的鄱陽湖、餘干縣、新建區都是江西的產糧大縣。現在正值早稻搶收、晚稻搶種的關鍵時間,稻田裡金燦燦的稻子很是惹眼。▲衛星地圖呈現鄱陽湖水位變化陳久花面對這一片豐收喜人的稻田卻是愁眉不展。
  • 快看!堤頭老街新景觀
    「堤頭」,荊江大堤之畔的一條寧靜古街,一個沉寂已久的老村,地處監利、石首、江陵三縣市結合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監利程集鎮的東南角。這裡是商賈雲集的「小漢口」,堤外長江碼頭,千帆林立,名氣與繁華蓋過程集古鎮鄉村振興的東風,拂去了歲月的塵埃,吹醒了古老的堤頭。美麗的堤頭老街,煥發了新的生機,傳承著新的故事。
  • 堤外江水奔流,堤內生活如常,武漢最險四邑公堤送3輪洪水俯首東去
    中午時分,長江四邑公堤居字號險段河堤,火辣辣的太陽直射下來,包裹嚴實、腳踩厚重套鞋的4位巡堤人員,手持鐵鉤、竹竿,不時往草叢裡戳戳。一輪巡堤出發不到100米,四人的後背就已溼透,脖子和臉上滲出豆大的汗珠子。
  • 溫州甌江口新區懸了?
    完全圍海造地建起來的關西國際機場淹水嚴重,由於一艘停泊在大阪灣的油輪撞上了連接關西機場與大阪市之間的唯一聯絡橋,所有進出機場的交通被迫中斷,關西機場成為了「孤島」!危難時刻,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火速營救出750名被困的中國遊客,被傳為佳話,仿佛上演了一場真人版的《戰狼2》!
  • 散文名家看甌江口丨時光裡的靈崑島
    我是靈崑島的常客,見證了它20年的變化,我熟悉島上耕海牧漁的景象,樂享島上田園農舍的風光,這幾年,更是欣看建設者們移山填海,讓靈(靈崑島)霓(霓嶼島)握手擁抱,崛起一個甌江口新區,充盈著一種英雄的氣概。甌江口航拍。
  • 省自然資源廳在洞頭召開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驗收評審會
    我區要藉助本次整治行動項目的開展,將洞頭打造成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樣板示範區,為全國各地提供洞頭方案。 專家驗收組肯定了洞頭區在藍色海灣一期工程項目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並勉勵我區要以此為起點,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力求新一輪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落戶洞頭。
  • 十城齊聚溫州洞頭 共探「藍色海灣」整治經驗困難
    洞頭是國內14個海島區(縣)之一,共有302個島嶼組成。洞頭以海為美,擁海而興,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海洋公園等多張國字號「金名片」。通過藍色海灣項目整治,洞頭完成本島南片區近20個村11公裡汙水管網提升和普查,海島汙水處理設施實現行政村覆蓋率、設施運行率、排放達標率三個100%,城南汙水處理廠出水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
  • 菏澤:環堤公園,溯源
    環堤公園呈現一環四段一堤賞盡曹州景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四年)河決黃陵崗,水走趙王河,東南城堤被黃水吃掉公元1855年(清文宗鹹豐五年),河決銅瓦廂,大水破西堤而入,又破北堤而出,城內損失嚴重,自此曹州被水20年之久,清末民初,居民在護城堤上植樹,以加固城堤。
  • 再建一個溫州?浙江投資600億填海造陸,「海上城市」即將拔地而起
    中國國家海洋局曾對外公開,我國海域使用管理公報,在2015年時,中國填海造陸總計可達1.11萬公頃,相當於3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面積,這讓西方震驚不已,如今又過去了3年時間,中國的基建實力變得更加強盛。如今浙江投資600億也進行了一個填海造陸工程,「海上城市」即將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