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3: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尤建明 邵晨嬋 通訊員 黃家駒
「一大早,熱鬧喜慶的氣氛從溫州市區一直延伸到了洞頭全島,綿延68公裡。駕車行來,一路上紅幅頻現,到處是成群的百姓,開心的笑臉。跨海長堤的兩頭,沿線鄉村的老老少少幾乎全部出動前來觀看通車一刻,被大人抱在懷裡的孩子也手舉著小彩旗,嘴裡叫著:『小轎車、大客車……』」
這是2006年4月30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登的一則新聞——《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 習近平呂祖善發來賀信》,報導描述了當年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典禮現場,洞頭老百姓們歡呼雀躍的情景,標誌著溫州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
當天正式通車的半島工程的樞紐性工程,正是全長14.5公裡、投資近7億元的靈霓大堤。
而在建成14年後,就在今天,這條曾經滿載洞頭乃至溫州人邁入「東海時代」夢想的大堤,正式迎來破堤通海。從填海建堤到破堤通海,洞頭給出了一個解釋:為魚「讓道」。
靈霓大堤的破立之間,洞頭究竟有何深思考?
百島洞頭,海天一色,碧波萬頃,一個個花園村莊在無人機鏡頭前徐徐展現。新華社發
立:填海建堤 孤島變半島
2006年4月29日,溫州半島工程建成通車典禮的場景,霓嶼街道下社村養殖戶陳時福依舊曆歷在目——耳畔響起的鞭炮聲、鑼鼓聲,都表達著每一位洞頭人真切的喜悅。這一天,與溫州相距33海裡的洞頭島和溫州本土從此島陸連接,洞頭變海島為半島。
在過去的千百年來,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洞頭,一直是一座孤島。輪船,是每個洞頭人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那時的陳時福,從霓嶼島到溫州市區,來回得坐上8個小時的輪船。因為每天只有一趟輪船航班,如果遇風浪、潮水就無法成行。「在那個階段,填海造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洞頭最為迫切的事。」洞頭區交通運輸局規劃工程科副科長鄭金矛說。
海也同樣阻礙了溫州城市發展空間的東延。在地理條件上,溫州土地資源匱乏,無論向南、北、西延伸都遭遇天然阻斷的困擾,唯有主動向東海擴展,才是溫州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建設一條跨海連島的大堤,迫在眉睫。
半島工程通車在即。2006年4月27日上午,洞頭縣有關人員正在抓緊布置,營造喜慶氛圍。(資料圖)
為此,2003年,溫州半島工程就此開啟。這是一項連島興港、圍塗造地的綜合性國土整治開發工程,依託甌江口外的島嶼和灘涂等自然資源優勢規劃建設,由溫州淺灘工程、洞頭五島相連工程、靈崑大橋等組成。其中,最為核心的樞紐性的工程之一,就是一條長達14.5公裡的跨海大堤——靈霓大堤,這也是當時國內最長的跨海大堤。
也正是因為長度長,建設難度大,靈霓大堤的投資額達到了7億元。這對當時還是一個孤島的洞頭來說,無疑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但是洞頭人民憑藉著對連島的渴望,舉所有人之力,共同完成了大堤的籌建工作。「當時家家戶戶都出了一份力,有錢的捐錢,沒錢的把自家的磚頭、水泥捐了出來,還有人自告奮勇來參與建設。」鄭金矛回憶。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06年,溫州「十一五」的開局之年,靈霓大堤建成通車,洞頭人存封百年的連島夢想終於實現,更有當天的報導顯示,4月29日通車典禮的當天,洞頭就籤來了10.17億元的引資大單,從此,洞頭臨港產業蓬勃發展,高新產業方興未艾,旅遊行業更是生機勃勃。
「海上花園」的島城風光 吳愛珠 攝
而這也標誌著溫州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相關數據顯示,半島工程的圍塗造地,將使溫州城市發展空間東延60公裡,新增包括洞頭諸島在內的200多平方公裡面積,足以使溫州城市「長大」兩倍。
破:破堤通海 為魚「讓」通道
靈霓大堤連接的其中一側,為洞頭霓嶼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片島嶼的沿岸漁民,大多以養殖紫菜為生。
陳時福所在的下社村,位於霓嶼島北片,從18歲起,他就守在自家門口養起了紫菜,而後成家立業,靠著夫妻倆的勤懇辛苦,逐漸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在靈霓大堤建成前,他從未想到,包括他在內的一大片漁民,會因此受到極大的衝擊。
靈霓大堤為實心堤,將霓嶼島分隔成了南北養殖區。過去,兩塊區域的紫菜收成相差無幾,但漸漸地,陳時福發現,每年9月的紫菜育苗期,自家的紫菜經常出現爛苗、死苗,甚至出現絕收的情況。
同樣的情況在北片養殖區不斷發生。經過當地海洋專家的研究分析發現,問題就出在海水上。
漁民把紫菜網運上船,下海「耕種」(資料圖)
紫菜育苗往往在9月汛期期間,上遊暴雨導致甌江的大量淡水衝入北側海域,而大堤的阻隔導致南北海水不通,北側海域鹽度突變降低,而紫菜育苗最為重要的,正是這高鹽度的海水環境。因此,北片紫菜養殖遭受巨大打擊,許多養殖戶不得不改遷外海作業或轉移到南片養殖區育苗。陳時福也不得不將育苗移到南片養殖區,育成後再轉移回來,每年的養殖成本增加了萬把塊。
影響遠不止於此。原來甌江流域生活著鳳鱭、鱸魚、鰻鱺、日本對蝦等洄遊性海洋生物,由於靈霓大堤的阻隔及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它們的洄遊受阻,得繞道靈崑或元覺才能繼續往南遊,洄遊距離增加了至少30海裡。
而這多出的30海裡幾乎是一趟「生死之旅」。洞頭區藍色海灣整治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昌達說:「因各處海水環境各不相同,許多洄遊性海洋生物在路上,就因無法適應環境的改變而死亡,而且越遊向外海,它們還將面對更多的天敵,存活率進一步降低。」正因如此,根據當地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檢測結果顯示,該片海域的生物品種數量近年來持續減少。
此外,隨著330國道建成連向洞頭,這條雙向四車道的寬敞大道,使得雙向兩車道的靈霓大堤的交通作用日漸下降。為此,洞頭痛下決心,將「破堤通海」納入藍色海灣二期整治項目中去,通過拆除靈霓大堤霓嶼側壩頭247米,並建設200多米寬的生態海溝,打通魚蝦類洄遊通道,恢復海域生態。
今年4月份起,洞頭啟動大堤埋設的供水管道、供電光纜遷移等前期工程,於今日(12月28日)正式啟動破堤通海工程。
再立:換種方式「吃海」增收
全長14.5公裡的靈霓大堤為何只開一個247米左右的「口子」?
鄭金矛解釋,與靈霓大堤相隔幾米遠的330國道,也僅有霓嶼一側的200多米是以架橋的方式建造,底部是鏤空的,其餘部分也同樣為實心路基。換句話說,即便將靈霓大堤全部拆除,但還有330國道的路基阻著。
實際上,僅拆除247米,另一個考慮,是為了後續的儘快恢復。李昌達告訴記者,靈霓大堤在被拆除後,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將重建堤頭60米,並新建187米橋梁連接原有道路,恢復靈霓大堤的通行功能。
「破堤通海只是這片海域生態修復的第一步。」李昌達介紹,總投資4.51億元溫州藍色海灣生態建設二期工程還包括「生態海堤、十裡溼地、退養還海」等系列生態化修復工程,促進當地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及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而隨著洞頭破堤通海工程的開啟,當地將在大堤兩側種植萬畝紅樹林,在護岸固堤的同時,逐步建成萬畝紅樹林海洋溼地產業園,發展旅遊觀光、多樣化的海產養殖等,讓當地漁民換種方式「靠海吃海」,再開洞頭「吃海」新局面。
日前,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加強重點海島開發保護,全面推進生態海岸帶建設」。而剛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吹響了「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的號角。而洞頭此舉,也正是全省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開發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註解。
洞頭淺門大橋風光 劉海鳴 攝
實際上,以生態修復換來經濟效益,洞頭早已在「海上花園」建設之路中嘗到了甜頭。早在2016年,全國首批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就已落戶洞頭。當地通過沙灘修復、漁港疏浚、生態廊道建設等,清除160萬立方米淤泥,10萬平方米沙礫灘重煥新貌,18公裡的海洋生態廊道岸線得到修復提升。與此同時,洞頭全面實施花園系列工程,提升改造沿海村居。沉睡的凸壟底、人煙稀少的百迭村、偏遠的金岙村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村、網紅村,產生了驚人的「花園經濟」:洞頭的經濟總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8億元,同比增長8.8%;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71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40億元。
160913308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