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變桑田,本需要歷經漫長歲月的變遷,但徵服自然是中國融入血脈的秉性,於我們而言精衛填海早已不再是天方夜譚,神話傳說。中國國家海洋局曾對外公開,我國海域使用管理公報,在2015年時,中國填海造陸總計可達1.11萬公頃,相當於3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面積,這讓西方震驚不已,如今又過去了3年時間,中國的基建實力變得更加強盛。
如今浙江投資600億也進行了一個填海造陸工程,「海上城市」即將拔地而起。這項工程名為甌飛工程,溫州圍墾填海來源於陳先生2010年高瞻遠矚的見地,他提出了甌飛一號工程和軌道交通S1建設,溫州S1也是中國第1條類似於地鐵的軌道交通,在當時全國省會城市都在審批地鐵的情況下,普通地級市是很難審批地鐵的,他想到審批地鐵浪費的時間都足夠建一條軌道交通了,他就去審批軌道交通之後審批下讓溫州得以擁有了抵得上其他地級市2條地鐵裡程的軌道交通,在土地方面他提倡了甌飛工程,讓溫州不在受制於土地緊張的環境。
與其他填海造陸不同的是,這個工程採用的是圍堰法施工,工人們先在水位較淺區域進行鑽探,然後採用構築堤壩的方法,在孔位附近圍出一定面積的隔水帶,將其中的水排出後,再經過挑選的石料將其填滿,這個方法後來也為我國其他的填海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在整個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填埋工作,石料的用量很大,且填埋石料的硬度必須要承受得住海水的壓力,否則就會被海水衝散,也會導致地基不穩的問題,最後經過一番考察,洞頭霓嶼和鳳凰山兩座大山的石料被認為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這兩座大山被挖空來用作當石料。
這項工程是全國單體最大的圍墾工程,總共49萬畝,是溫州建成區面積的1.64倍,主要圍墾的是甌江與飛雲江之間的灘涂地帶,並連接了瑞安及龍灣,所以很多人也把這裡稱為溫州的新區,也就是甌江口新區。
工程共分為三期,於2011年開工建設,目前重點實施一期24平方公裡規劃建設,已經圍墾的土地因為不涉及徵地拆遷,所以建設進度很快,該區域的市政基礎配套已經基本完成,大部分的企業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累計投資達到了600億。
長期以來,大量溫州企業受制於土地資源緊缺和工業用地價格高企,無力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不少在外溫商有了好項目,卻因難以解決落地問題,也無法回鄉再創業,而甌飛工程的實施,將為溫州帶來大量發展空間,成為承載產業轉型升級的平臺。甌飛工程將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墾工程,也承載著溫州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