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氣球到神舟四號| 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發展歷程回顧

2020-12-10 騰訊網

高空科學氣球因為飛行高度高(20-45km),可以接近太空環境,同時又具有成本相對衛星低廉,準備周期短,發放靈活,儀器可回收等諸多優點,可為實施大型空間計劃進行科學思想、儀器原理、技術方法的有效的低成本驗證。

高空氣球典型任務剖面

氣球攜帶載荷儀器發放之後,隨著高度的升高,球體逐漸膨脹,到了設計的平飛高度,球體脹滿,浮力和重量平衡,氣球不再上升,轉入平飛階段,一般載荷儀器都是在這一階段開機工作。儀器採集完數據,試驗完成,則平飛段結束,球體切割,由降落傘帶著儀器返回地面,回收隊根據吊艙定位信息到達落點,及時回收吊艙和儀器設備。

高空科學氣球準備發放

高空氣球工作流程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就經歷了從高空氣球飛行驗證,技術改進,到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這樣一個典型的過程。

細胞融合是細胞工程的重要方法之一,植物細胞可通過體細胞融合克服遠緣雜交不孕性培育新品種,動物細胞可通過產生特定抗體的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獲得用於生產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地面細胞融合實驗中,由於重力引起的細胞沉澱和熱對流幹擾了細胞膜的緊密接觸,大大限制了異源細胞配對和細胞融合效率的提高。

細胞融合

電融合誘導法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細胞工程和生物物理技術。自電穿孔及電融合技術發明創造以來的20 年裡,電穿孔和電融合已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原理是在短時間強電場的作用下,細胞膜發生可逆性電擊穿,瞬時失去其高電阻和低通透特性,然後在數分鐘後恢復原狀。當可逆電擊穿發生在2個相鄰細胞的接觸區時,即可誘導它們的膜相互融合,從而導致細胞融合。電融合誘導法在農業和醫學上也展現了廣泛的應用前景。

有關細胞電融合現象為科學家Zimmermann 在1978 年所發現,並採用電脈衝方法成功地誘導了細胞融合,開創了細胞融合技術的新局面。日本科學家Senda 也在1979 年利用電場刺激實現了植物細胞的融合,並首次實現了電穿孔的實驗和用電刺激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實驗,其後他又對植物細胞電融合技術進行了研究。以後幾年裡,人們把這種新的融合手段從動、植物擴展到微生物和真菌的原生質體融合研究中,導致了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新突破。與使用聚乙二醇(PEG) 的化學法相比,電場刺激法是種非常高效的細胞融合方法。電融合技術操作簡單、電參數(如脈衝強弱、長短等)容易精確地調節、無化學毒性,對細胞損傷小,可以免去細胞融合後的洗滌程序,融合率高,可應用於許多種不同的細胞。故這種方法得以在短期內被廣泛採用,成為細胞融合的主要技術手段。不過需要購置專用的細胞電融合設備(細胞電融合儀)。

而空間微重力環境中,重力沉降趨於消失,為提高細胞融合效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特別的機會,在這種條件下實施細胞融合,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實驗結果。

與化學誘導融合和生物誘導融合相比,電融合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可以用顯微鏡跟蹤觀察細胞融合過程;融合過程在細胞群體中同步進行;高效無毒、簡便易行、通用性強,易於實施遙控,更適合於應用於空間實驗。因此,對空間細胞電融合技術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研究空間微重力條件對細胞電融合效率、生物樣品的活性及相關的細胞電融合參數的影響,將為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技術的研究奠定技術基礎。

細胞電融合儀是進行空間細胞電融合的實驗裝置。1992年我國空間細胞電融合技術研究開始起步,細胞電融合儀被列為921-2空間生命科學分系統的研製項目。1995年起,上海技術物理所根據細胞電融合實驗的要求和高空氣球落艙搭載試驗的技術條件,研製了一臺適合於落艙搭載的細胞電融合儀,1998年,該儀器成功實施了中德合作的高空氣球落艙(MIKROBA)搭載試驗,驗證了實驗方法,為尋找最佳電融合實驗參數和船載裝置設計提供了依據。

該儀器及其高空氣球搭載試驗的成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在一套裝置中同時進行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空間電融合實驗,為我國的空間生物實驗技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微重力細胞電融合實驗本身達到預期,但發現在回收的6小時過程中,細胞融合所需電解液對融合後的細胞有不利影響,為此改進了設計,後在神舟4號飛船細胞電融合實驗中取得優異結果,這一預備實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搭載試驗

大型高空氣球系統進行科學試驗一般都有一個最主要的科學目標,用來完成這個科學目標的載荷一般被稱為主載荷。除此之外,在浮力還有富餘的情況下,可視情裝載其它載荷同時進行飛行試驗,但飛行的任務剖面不能影響主載荷,這些其它的載荷被稱為搭載載荷。它們在高空氣球上進行的試驗被稱為搭載試驗。

中德合作氣球微重力實驗場景:40萬氣球正在充氣(左),落艙在發放車前部高高升起(右)

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1月5日,細胞電融合儀在神舟四號飛船上成功進行了空間細胞電融合實驗,生物學初步測定已經確認可獲得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實驗結果,標誌著我國掌握了空間細胞融合等技術,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儀器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實物)

「神舟四號」飛船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及其空間飛行實驗的圓滿完成,首次在外層空間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套裝置內同時完成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保存、換液、融合和培養全過程實驗, 標誌著我國已突破並掌握了空間細胞保存、空間細胞換液、空間細胞電融合、數據實時傳輸和無菌培養等關鍵技術;表明實驗裝置設計合理,能夠適應空間環境和飛船總體對硬體的各項技術要求和約束條件,各項性能技術指標能夠滿足空間細胞電融合所需要的生物實驗環境和條件,可以作為重要的空間生物技術實驗裝置和手段,其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部件研製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儀器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本次空間飛行實驗驗證了有關的實驗方法,確定了融合實驗參數,技術研究和實驗方法具有獨創性,取得的成果屬國內首創,到達國際先進水平。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及其空間飛行實驗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空間細胞電融合儀首次在外層空間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套裝置內同時完成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保存、換液、融合和培養全過程實驗,其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部件研製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實驗與技術探索了新方法,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順利著陸 33天太空之旅全回顧
    中新網11月18日電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於今日(18日)下午順利著陸。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繼續在軌運行、開展有關實驗。神舟十一號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33天,是中國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而我國的載人航天對比於美國和俄羅斯,是起步最晚的,尤其是最開始的那幾年,因為技術的落後,發展得特別的緩慢,但卻一直很穩定的發展,甚至到如今,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回顧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史,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神舟一號到十號發射時間地點、返回時間著陸點和航天員匯總
    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發射著陸時間和地點  下面一起來回顧一下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發射時間、發射地點、著陸地點和航天員。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著陸時間: 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航行任務: 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評論反應: 中國第一艘可載人的處於無人狀態的飛船。
  • 神十入湘丨回顧: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天上15天」
    6月23日,在張曉光和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指令長聶海勝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分離並撤離至天宮一號一定距離處,隨後,手動控制神舟十號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航天員再次進駐天宮一號。6月25日,神舟十號飛船自動撤離天宮一號。隨後,開展了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我國首次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取得成功。
  •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昨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10月23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搭載的一顆伴隨衛星在太空中成功釋放,並且對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進行了第一次拍照。  據了解,伴隨衛星回傳的首批圖像共有300多幅,全部來自衛星上搭載的一臺紅外魚眼相機。
  • 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後,這部史上最燃國產劇好戲剛剛開始
    這段航天追夢的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曾有評價——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航天戰線的同志們秉持航天報國的理想和追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老報新說:歷史上的今天 神舟十號成功發射譜寫中國航天夢想
    今天是2020年6月11日,鞍山集報(雷鋒)文化收藏館館長、鞍山孫凱家庭藏報館館長孫凱,為大家講述報紙藏品中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的故事。今天,孫凱與大家共同回顧下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的精彩瞬間。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右)和女航天員王亞平向著發射場出徵。
  • 神舟號飛船設計師稱中國2020年左右建成空間站
    神舟8號何時才能與天宮一號在浩瀚蒼穹中接下「驚世之吻」?中國為何要到9年後才能建成中國空間站?昨日下午,錢學森四大弟子之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神舟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頤黎做客由本報和廣州市科協聯合主辦的廣州科普大講壇,詳細講述了中國人「飛天圓夢」的歷程。他透露,天宮一號已完成演練準備出廠,名字尚未最終確定,「可能不叫天宮幾號」。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資料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誰?在今天早上我國的神舟十一號進行的升空,這是我國的航天領域的有一次突破。不少網友還不清楚本次的航天員是誰,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的資料吧~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指中國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舟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神舟十一號由長徵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
  • 神舟十一號發射時間發射地點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是誰
    據央視網援引《京華時報》10月12日報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將由長徵二號FY11火箭於10月1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乘組由兩名男航天員組成。  據悉,神舟十一號入軌後經變軌調相,將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兩者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中國航天: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
    從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到神舟五號乃至「神六」、「神七」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再到即將於2010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中華,這個充滿蓬勃生機的民族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問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2009年2月27日,中央電視臺軍事報導中首次出現了我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實體畫面,而在此前,天宮一號僅有電腦效果圖和模型對外公開。
  • 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歡迎回家!航天英雄,歡迎回家!北京時間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踏上返回之旅。2016年10月19日凌晨3時31分,「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 」牽手成功!
  • 十年風雨IT路 性價比之王神舟電腦歷程
    轉眼間神舟走過了十年風雨IT路,這幾年中,神舟不斷推出業界非常有震撼力的產品,在神舟新品及新戰略發布之際,下面我們對神舟推出的最有代表的產品做一個盤點。    2001年8月26日,神舟電腦第一臺整機下線到2011年年中,神舟電腦進軍電腦市場整整十個年頭,從進入電腦市場就打出價格牌神舟一直不斷給消費者驚喜,2001年就曾在央視打出4888神舟扛回家的標語。
  • 【為天宮二號喝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等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 神舟國旅慶祝成立20周年
    本報訊(記者 夏暉)12月16日,神舟國旅在國家圖書館音樂廳舉辦成立20周年慶祝活動,來自神舟國旅集團總部和旗下各分子公司600多名員工齊聚一堂,歡慶屬於自己的節日。一曲《紅旗頌》拉開了慶祝活動的序幕。
  • 第54集 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新時代的今天,我國的航天事業不斷取得巨大成果。其中,神州系列載人火箭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這個飛船標誌著我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一座裡程碑。
  • 神舟一號推進艙實物首次在滬展出,還能看到長二丁發動機殘骸
    想親眼看一看神舟一號推進艙的原型實物嗎?12月18日在滬開幕的「星際計劃」上海太空科普創新集市上,神舟一號推進艙、長二丁運載火箭一級液體發動機實物(殘骸)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白色充氣的泡泡屋也很吸引人,裡面展示的14種太空育種植物生長得枝繁葉茂「你看,那盆開有粉紅色小花的是太空石竹,太空蛋茄又分雞蛋茄、鵝蛋茄,最大可以長到鵝蛋那麼大。」來自八院的一名現場解說員告訴記者,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作物種子或誘變材料搭載返回式衛星或高空氣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種的育種技術。
  • 陳凱歌用鏡頭重現神舟十一號著陸
    《我和我的祖國》由華夏電影公司出品,以七個故事回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普通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程。8月8日,片方曝光了《白晝流星》預告片,並發布影片的故事海報和四位主演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江珊的角色海報。
  • ...大氣汙染 上海 車載 氣球 監測 纜繩 高空 電抗 空氣品質-上海...
    這也是全國首次利用車載系留氣球為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提供城市「複合型大氣汙染立體觀測示範」高空監測平臺,在世界亦處領先水平。  防雷電抗8級颱風  車載系留氣球是一種使用纜繩將其拴在地面絞車上並可受控的高空氣球,球內充氫氣或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