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今天報導:人們經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博學多才的人,但如今,本市中小學天文教育狀況堪憂,不少小學生別說「知天文」,連北鬥七星都不識。今年起,本市中小學科學課教師將陸續到天文館「惡補」天文課,以提升中小學生的天文素養。
中小學生不識星
「你們認識北鬥七星嗎?」記者在宏廟小學門外隨機詢問幾名五年級學生。「聽說過,但不知道哪幾顆是。」孩子們一臉茫然,一名小學生甚至反問:「學校又不考,認它幹嘛?」
隨後,記者又來到13中分校、161中學和159中學,隨機詢問約50名學生,同樣,沒幾個人認識北鬥七星,不僅如此,聽說過今年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金星凌日」的學生還不足一成。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本市中小學課本都涉及一些天文常識,比如小學的科學課中涉及天文、氣象等內容,一般滲透在五六年級的課程中。除少數天文愛好者外,多數學生對天文常識並不感興趣,不僅不認識形似鬥勺的北鬥七星,就連文學作品中耳熟能詳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也不認識。
在家長看來,孩子不識星主要是因為學校缺乏相關的教育。女兒讀初二的承女士告訴記者:「上小學時,我女兒對日食、月食還挺感興趣,但現在學校裡沒有專門天文課,也沒有天文老師,孩子逐漸也就失去了興趣。」
兒子就讀於13中分校的趙先生說:「孩子現在學習忙,每天放學挺晚,主科都學不完,更別提不考試的天文課了。」
據了解,本市中小學天文課的普及程度不高。目前雖然全市有超過100所學校建有天文臺、天象館,但即使這些學校,能真正開展天文教育及實踐觀測活動的也不足一成。
城市汙染難觀星
「現在晚上,城裡哪能看到星星?連星星都看不到,又怎麼能讓孩子對天文產生興趣?」市民趙先生直言不諱。
的確如此,由於空氣汙染、城市光汙染等原因,城市夜空總是霧蒙蒙的,能見度很低,很難看到星星。據介紹,觀測星空對季節、月相、氣象、海拔等條件都有一定要求。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分析,導致目前城市夜空難觀星的原因主要包括空氣汙濁,粉塵顆粒過高,導致霧霾;天氣影響,陰雲較多以及城市燈光反射等光汙染。
儘管如此,北京還是有一些地區可以「夜觀星象」,朱進建議,選擇在晴朗的天氣裡,到北京西部、北部、西北部的郊區去看星星,這些地方海拔較高,離市中心較遠,燈光汙染也不嚴重。
不少學校坦言,現在組織天文實踐活動比較困難。一位科學老師說,秋季應該是觀測星空的最佳季節,但觀測時間只能在晚上,郊區夜間溫度很低,學校和家長出於對學生身體狀況以及活動安全的考慮,對組織野外觀星活動,興趣不大。
學校缺乏天文師資
目前,本市中小學缺乏天文教育師資,科學課多半由物理或地理老師「帶班」,天文知識教材,也多半是教師自編,水平參差不齊。
據介紹,目前國內開設天文專業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少數高校,每年招收的天文專業學生也不多,這些學生畢業後基本都進入天文科研單位,很少有人願意到中小學教授天文課,這也直接導致中小學天文教育師資的缺乏。
目前,本市已開始著手解決天文師資缺少的問題。今年9月,北京天文館與市學生活動管理中心,開始對中小學科學教師進行集中培訓。
上百名教師將分批分期培訓天文學專業知識、天文觀測、儀器操作等,以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本市希望通過此次培訓,能提高學校天文教育的水平,推動天文知識在中小學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