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空飛行器墳墓:這片海 和平號空間站等葬於此

2020-12-24 央視網

揭秘太空飛行器墳墓:這片海 和平號空間站等葬於此

原標題:

  地球周圍的太空飛行器

  尼莫點

  前蘇聯時期和平號空間站

  科技前沿

  尼莫點最近的陸地為三座遙遙相望的南半球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和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三者分別位於其北方、東北方及南方,至尼莫點的距離均遠達2688千米。以此長度為半徑、尼莫點為中心,將上述三島以圓周串連起來,可圈出一片與整個北美洲面積相當、毫無任何陸塊夾雜其中的汪洋大海。

  距離尼莫點最近的有人類出沒的地方是位於400千米高空中的國際空間站。大約10年後,尼莫點將是國際空間站殘骸的歸宿。在此之前,這裡已埋葬超過260個太空飛行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溫俊華 編譯

  廣州日報訊 尼莫點作為全球太空飛行器殘骸的墳墓,此前媒體已有零星報導。近日,英媒以報導不斷增多的太空垃圾為契機,詳細梳理了有關尼莫點的情況,為我們揭開了神秘「太空飛行器墳墓」的面紗。

  包括衛星或太空站在內的太空飛行器,大部分會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燃燒殆盡,但部分大的碎片會留下來墜落地面,為了避免人員傷亡,這些太空飛行器會在地面控制人員的操作下墜落到無人海域。這個地方,就是以尼莫點為中心的海域,自1971年以來,這裡已葬身超過260個太空飛行器。這裡被稱為「太空飛行器墳墓」。

  尼莫點於1992年由加拿大測量工程學家盧卡泰拉發現。尼莫點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央48°52.6′S123°23.6′W之處的海面上,與最近的陸塊相隔2688千米之遙。尼莫點周邊的海洋環境不足以供養海洋生物,唯有部分海底細菌可以存活。因此,這裡幾乎是一片寂靜死海。

  絕佳「墳墓」

  但在尼莫點被發現並正式命名之前,這一片汪洋大海早已進入前蘇聯和美國航天機構的視野並被加以利用。1971年,前蘇聯為其廢棄太空飛行器尋找落點,發現尼莫點是絕佳的太空飛行器殘骸「墳墓」。因為太空飛行器殘骸若落入這片區域,其殘留的輻射和有害物質會在這裡被困住不再外流,不會汙染到其他地方。

  自前蘇聯首次在尼莫點海域墜落太空飛行器殘骸以來,這裡安息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的「遺體」,其中的大部分屬於俄羅斯:超過140艘太空補給船、6個禮炮號空間站,還有前蘇聯時期的和平號空間站。此外,這裡還安息著一個SpaceX火箭;歐洲航天局的5艘貨運飛船;日本的6艘HTV貨運飛船。目前正在服役的最先進人造天宮——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10年內退役並被控制墜落,其殘骸也將落到尼莫點所在海域。

  有專家評價稱,在尼莫點海域控制墜毀太空飛行器的操作上,俄羅斯在準確度和數量方面堪稱翹楚;美國的綜合準確度也較高;而歐洲航天局的技術水平最令人擔憂,其墜落的太空飛行器每次都散落在尼莫點靠近紐西蘭的四周,故此只要聽到歐洲航天局要墜毀太空飛行器的消息,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就會很憂心。

  失控意外

  但即使是技術先進的美國,在尼莫點海域也出過意外。1979年7月11日,美國「天空實驗室」的殘骸零件意外墜落在澳大利亞珀斯附近,幸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其本來的目的地正是尼莫點海域。

  天空實驗室是美國發射運行的第一艘空間實驗室,總重82噸。在1973年到1974年間,共有9位太空人在天空實驗室上累計工作了171天。之後,天空實驗室於1979年7月被NASA下令廢棄,解體並墜落。

  不曾料想,天空實驗室在降落過程中遭遇了太陽風暴,太陽風暴改變了大氣層的溫度和氣候密度,導致天空實驗室墜落軌道輕微偏離。「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天空實驗室部分未在墜落過程中燃燒殆盡的零件最終落在了澳大利亞。

  當地人收集了這些「倖存」的天空實驗室殘骸,在距離珀斯450公裡的埃斯佩蘭斯鎮建立了博物館。至今,這些物品仍被展示著:當中體積最大的是在空間站上為太空人提供氧氣保證的槽罐,其他一些殘骸還包括冰箱、水箱以及艙門等。

  太空垃圾之憂

  太空飛行器墜落過程失控的機率很小,相比之下,更令人擔憂的是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

  自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以來,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雖然尼莫點海域容納了一部分太空飛行器殘骸,但與發射的太空飛行器總量相比,控制墜毀的僅為少數,其他的廢棄太空飛行器就成了太空垃圾。目前太空飄浮著大約1.7億件太空垃圾,其中僅22000件是可追蹤到的。這些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的太空垃圾,時刻都在威脅著太空中價值7000億美元的太空設備的安全。

相關焦點

  • 蘇聯的驕傲 和平號空間站
    蘇聯的驕傲 和平號空間站
  • 讓人嘆息的120噸級和平號軌道空間站!
    但是穩妥起見,天和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據說仍然不會超過22噸。也就是和目前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核心艙的噸位級別基本一致,或者說稍微體積和重量大了一點。當今國際空間站的星辰號核心艙,其實就是前蘇聯和平號軌道空間站核心艙的備份。只不過和平2號空間站計劃取消,因此被國際空間站直接拿來當了現成的核心艙。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在空中飛行的總質量已經接近500噸。已是一個龐然大物。
  • 國際空間站是怎樣建成的?它繞地球公轉一周又需要多久?
    所以這到底是什麼呢?答案當然就是國際空間站了!從地球上肉眼可見,國際空間站(ISS)就是一顆宜居的衛星,它同時也承擔著作為空間微重力實驗室的任務。其接近1500億美元的投資無疑使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人造物。不僅如此,它還是人類在太空中建造的最龐大的建築結構。
  • 21世紀最大噸位單體太空飛行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配4臺電推動力
    日前,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周建平披露,我國將於明年春天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據此推定具體時間就是明年上半年的2月至5月。今年上半年成功首飛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為天宮空間站的在軌建設打通了最後關卡,使我國航天正式具備發射22噸級超大型太空飛行器能力。
  • 1999年8月28日 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13年後被關閉
    1999年8月28日,俄羅斯太空人在關閉「和平」號空間站與「聯盟」號飛船間的聯接艙以後,「聯盟」號脫離了「和平」號,「和平」號將進入「漂流」狀態。「和平」號將成為一個重達120噸,沒有任何實際功能的人造地球衛星。
  • 未來空間站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擁有量子1號和量子2號、晶體、光學和自然艙共5個功能艙,外加核心艙總質量約130噸,是中國未來空間站的2倍。 人類歷史上前後有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兩個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是前蘇聯載人航天的巔峰之作,擁有量子1號和量子2號、晶體、光學和自然艙共5個功能艙,外加核心艙總質量約130噸,是中國未來空間站的2倍。
  • 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站垂直降落地球,中國載人航天重要裡程碑
    天宮二號空間站垂直降落地球儘管天宮-2已經運行近一年超過其設計壽命,其平臺和有效載荷運行穩定良好,和推進劑進行仍足以支持其飛行軌道上幾年,但考慮可靠性和安全因素,決定現在必須脫離軌道中國國家航天局此前已經控制了脫離軌道的太空飛行器。2017年9月,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以火球的形式墜落地球。然而,「天宮二號」脫軌更加厲害了,正在逐步緩慢地進入解體軌道,而「天舟一號」只是為這顆行星準備了一個速成班。
  • 第2122回:太空飛行器墓地尼莫點,海洋遠極最寂寞地
    國際空間站是俄國和其他國家太空人的太空之家,他們在此可以以上帝視角俯瞰整個地球。 然而,國際空間站的日子已經所剩無幾。重返月球計劃包括建造一座繞月空間站作為抵達月球的門戶,然後再建設月面基地。歐洲太空署署長簡·維爾納和俄國太空署都對這一宏偉計劃表示支持。我國則自行發展登月計劃,這無疑會給米國施加一定的晸治壓力。
  • 太空飛行器和航空器有什麼區別?
    從「天」和「空」的現代科學含義來看,「航空」就是人類在地球大氣層中飛行,所使用的飛行器就叫「航空器」,如飛機、直升機、飛艇和熱氣球等。航空器在大氣層中飛行,由於空氣阻力的作用,需要有持續不斷的推力維持其飛行速度,所以飛機要攜帶燃料。由於大氣層中有充足的氧氣,航空器不需要攜帶氧化劑。  所謂「航天」,就是人類衝出地球大氣層,到太空中去活動,即宇宙航行。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埋葬260多艘飛船,天宮二號也墜落在這
    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一個神秘、平靜而貧瘠的地方,那裡也有一個響噹噹的稱呼——太空飛行器公墓。那裡荒涼、寂靜,離它最近的人類居然是距離地表400多公裡的空間站中的太空人。這,就是有名的「尼莫點」。太空飛行器的墓地尼莫點1971年接收了首艘退役飛船,在隨後的時間內共有260多艘退役飛船墜入此地。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超過140艘的補給飛船、6個禮炮號空間站,還有和平號空間站。
  • 我國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天和一號」
    載人航天工程中,預計在2018年前後完成研製並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  王中陽介紹了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主要節點:  ——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2017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驗證空間站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  ——2018年前後,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
  • 用太空垃圾代替國際空間站,繼續空間站的任務?美國人腦洞真大
    這就是我們正在討論並考慮建設一個新的空間站的原因」。2020年12月29日,一家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解決硬體問題的服務的美國公司Nanoracks,為國際空間站面臨退休的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這是一家旨在重新利用空間碎片(「太空垃圾」)並將其轉變為微型空間站(他們稱之為「前哨站」)的公司。
  • 地球軌道上太空飛行器數量快速增長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
    採用「吃豆人」方式捕捉   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清除太空垃圾的技術路線,而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抓取後帶離軌道的主動清除技術發展得最為成熟。我國的「傲龍一號」曾進行過在太空中抓取目標的試驗;歐空局的「清理碎片」計劃,以國際空間站為試驗平臺,成功測試了網式和魚叉式的太空垃圾清理手段。
  • 科技史上的3月23日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這個專攻頂級豪華汽車生產的奢華品牌創立於上世紀20年代,其歷史和大家所熟悉的梅賽德斯奔馳品牌相當,並且這兩個品牌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今天很多人將邁巴赫形容為德國的勞斯萊斯,這種稱謂顯然並不過分,只不過相比勞斯萊斯,邁巴赫汽車所蘊含的氣質更像是精美華麗的哥德式城堡。
  • 太空梭,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太空梭遭受了兩次重大災難,分別是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和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在這兩次任務中有14名太空人死亡。 太空梭最大的貢獻是建造了國際空間站,該站今天仍在軌道上,每年可以進行數百項有關人類健康,工程和其他問題的科學實驗。
  • 輝煌的太空歷史,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美國首個空間站,也是人類發射的最大太空飛行器 就在美國贏得登月競賽之際,蘇聯改變目標,進入近地軌道,密集部署「禮炮計劃」。NASA不得不迎頭趕上,使用阿波羅計劃中最重的運載工具——土星五號火箭,將火箭體的第三級改造為空間站。
  • 環形結構的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為什麼人們不這樣製造?
    這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拿個「7」字型物體在手指上旋轉,它並不會掉下來。 在不少科幻電影中,我們見過類似的太空飛行器結構,比如《火星救援》中赫爾墨斯號(Hermes)。 赫爾墨斯號 既然人造重力這麼容易製造,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太空空間站不搞成旋轉環形呢?
  • 龍飛船順利對接國際空間站!距離200米左右太空人進行手動操作
    智東西6月1日消息,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15點22分,SpaceX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發射成功,但這只是個開始。太空人Bob Behnken和Doug Hurley在太空待了整整一天後,於美國東部時間31日上午10點16分正式對接國際空間站(ISS),而這一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約15分鐘。
  • 空間站(SpaceStation)
    空間站,又稱「航天站」「軌道站」「太空站」,是一種環繞地球長期運行的大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能與宇宙飛船或太空梭對接,以便補充給養、更換儀器設備和讓太空人輪班換乘。  空間站通常由對接艙、氣閘艙、軌道艙、生活艙、後勤服務艙、專用設備艙和太陽能電池等幾部分組成。
  • 沙特最神秘的白色火山,國際空間站上偶然間發現,真的美得很特殊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城市是建立在過去的火山玄武巖流之上!而現在處於休眠狀態的火山,非常靠近城市。沙特重要的兩大城市,麥加和麥地那都在這片熔巖區之內,二城市之間相距不過400公裡,且麥地那與東北部的火山群中心只有65公裡的距離。一旦火山再度噴發,對沙特而言可謂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