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地球周圍的太空飛行器
尼莫點
前蘇聯時期和平號空間站
科技前沿
尼莫點最近的陸地為三座遙遙相望的南半球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和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三者分別位於其北方、東北方及南方,至尼莫點的距離均遠達2688千米。以此長度為半徑、尼莫點為中心,將上述三島以圓周串連起來,可圈出一片與整個北美洲面積相當、毫無任何陸塊夾雜其中的汪洋大海。
距離尼莫點最近的有人類出沒的地方是位於400千米高空中的國際空間站。大約10年後,尼莫點將是國際空間站殘骸的歸宿。在此之前,這裡已埋葬超過260個太空飛行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溫俊華 編譯
廣州日報訊 尼莫點作為全球太空飛行器殘骸的墳墓,此前媒體已有零星報導。近日,英媒以報導不斷增多的太空垃圾為契機,詳細梳理了有關尼莫點的情況,為我們揭開了神秘「太空飛行器墳墓」的面紗。
包括衛星或太空站在內的太空飛行器,大部分會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燃燒殆盡,但部分大的碎片會留下來墜落地面,為了避免人員傷亡,這些太空飛行器會在地面控制人員的操作下墜落到無人海域。這個地方,就是以尼莫點為中心的海域,自1971年以來,這裡已葬身超過260個太空飛行器。這裡被稱為「太空飛行器墳墓」。
尼莫點於1992年由加拿大測量工程學家盧卡泰拉發現。尼莫點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央48°52.6′S123°23.6′W之處的海面上,與最近的陸塊相隔2688千米之遙。尼莫點周邊的海洋環境不足以供養海洋生物,唯有部分海底細菌可以存活。因此,這裡幾乎是一片寂靜死海。
絕佳「墳墓」
但在尼莫點被發現並正式命名之前,這一片汪洋大海早已進入前蘇聯和美國航天機構的視野並被加以利用。1971年,前蘇聯為其廢棄太空飛行器尋找落點,發現尼莫點是絕佳的太空飛行器殘骸「墳墓」。因為太空飛行器殘骸若落入這片區域,其殘留的輻射和有害物質會在這裡被困住不再外流,不會汙染到其他地方。
自前蘇聯首次在尼莫點海域墜落太空飛行器殘骸以來,這裡安息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的「遺體」,其中的大部分屬於俄羅斯:超過140艘太空補給船、6個禮炮號空間站,還有前蘇聯時期的和平號空間站。此外,這裡還安息著一個SpaceX火箭;歐洲航天局的5艘貨運飛船;日本的6艘HTV貨運飛船。目前正在服役的最先進人造天宮——國際空間站,預計將在10年內退役並被控制墜落,其殘骸也將落到尼莫點所在海域。
有專家評價稱,在尼莫點海域控制墜毀太空飛行器的操作上,俄羅斯在準確度和數量方面堪稱翹楚;美國的綜合準確度也較高;而歐洲航天局的技術水平最令人擔憂,其墜落的太空飛行器每次都散落在尼莫點靠近紐西蘭的四周,故此只要聽到歐洲航天局要墜毀太空飛行器的消息,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就會很憂心。
失控意外
但即使是技術先進的美國,在尼莫點海域也出過意外。1979年7月11日,美國「天空實驗室」的殘骸零件意外墜落在澳大利亞珀斯附近,幸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而其本來的目的地正是尼莫點海域。
天空實驗室是美國發射運行的第一艘空間實驗室,總重82噸。在1973年到1974年間,共有9位太空人在天空實驗室上累計工作了171天。之後,天空實驗室於1979年7月被NASA下令廢棄,解體並墜落。
不曾料想,天空實驗室在降落過程中遭遇了太陽風暴,太陽風暴改變了大氣層的溫度和氣候密度,導致天空實驗室墜落軌道輕微偏離。「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天空實驗室部分未在墜落過程中燃燒殆盡的零件最終落在了澳大利亞。
當地人收集了這些「倖存」的天空實驗室殘骸,在距離珀斯450公裡的埃斯佩蘭斯鎮建立了博物館。至今,這些物品仍被展示著:當中體積最大的是在空間站上為太空人提供氧氣保證的槽罐,其他一些殘骸還包括冰箱、水箱以及艙門等。
太空垃圾之憂
太空飛行器墜落過程失控的機率很小,相比之下,更令人擔憂的是日益增多的太空垃圾。
自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以來,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雖然尼莫點海域容納了一部分太空飛行器殘骸,但與發射的太空飛行器總量相比,控制墜毀的僅為少數,其他的廢棄太空飛行器就成了太空垃圾。目前太空飄浮著大約1.7億件太空垃圾,其中僅22000件是可追蹤到的。這些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的太空垃圾,時刻都在威脅著太空中價值7000億美元的太空設備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