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華民族綿延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眾多古老而又璀璨的文明,古城就是其中之一。古城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表現,更是華夏兒女共有的文化遺產,這些城市歷經了歲月的洗禮,飽經風霜,流傳至今,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
汀州古城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經是閩西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文化中心,在悠久的歷史中,汀州經歷了從草創到繁榮的過程,並且逐步發展成為了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城市。如今的汀州城屹立在武夷山脈,雄姿依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魅力。
唐朝時期,汀州草創,初露崢嶸
汀州古城原本屬於閩越地區,其建置始於唐朝。
「開元二十四年,始開福、撫二州山峒,置汀州。」---《唐書·地理志》
唐大曆四年,刺史陳劍上任之後,此時汀州城還是一片悽涼的景象,周圍的鄉村常年五穀不登,黎民百姓常常生病,並且生活十分貧苦,陳劍看見此狀之後,準備重新建築汀州城。
而重建後的汀州城,位於臥龍山脈南面的白石村莊,城市的地址「枕山臨溪」,在汀州城的北邊是土器的臥龍山脈,東邊則是汀江,西面的小溪環城而流,並於南面與汀江匯合,形成了一面依山傍水之勢。
「一川遠匯三溪水,千障深圍四面城。」宋朝時期的太守陳軒的詩句很好的描述了汀州城的地理面貌。
汀州城初建成之時,主要為土築,《汀州府志》中有所記載:「遷郡之初,謂地形如鬥。」
宋朝時期的《郡城圖》中,也可以很好的探知唐朝時期汀州城的布局:一條橫貫東西的街道將城市一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的地勢較高,集中設置惡劣州署、開元寺等主要的建築物。
城市的南面則是一片開曠的平原地帶,這裡則是縣治以及居民的住地,實際上也是汀州城規劃的一部分,到了明朝時期,汀州城有了擴城的措施,此時兩者合二為一,融為一體。
汀州城的規劃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這種南低北高的布局,一方面可以便於政治上的統治,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進行軍事防禦,並且其中也不乏風水的思想。
汀州城的州署位於北面較高的地方,背部連接著臥龍山頂區域,面朝寶珠峰,這三點連成一條線,形成了山水拱抱的地勢,此後無論汀州城做過怎樣的規劃與改造,州署的位置始終不變。
初建成的汀州城在防禦方面的措施比較簡單,並沒有護城河、子城等等,至唐大中時期,才增築了子城,羅城敵樓也開始被創建,如今中山公園的古樟樹前,就是唐朝時期子城的遺址所在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宋朝時繁榮的經濟帶動諸多產業,汀州城的發展一日千裡
唐朝末年,由於一系列的戰亂,大批的人口往南遷徙,此時全國的經濟中心也開始向南方移動,在宋朝統一之後,採取了眾多的措施,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等,這些都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並且此時的手工業分工逐漸趨向細密化,科技以及一些生產的工具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種種一切都促進惡劣城市的繁榮昌盛。
宋朝時期對汀州城做了較大的改造並進行了擴城的措施。
城牆「周五裡二百五十四步,基廣三丈,面廣三尺一,高一丈八尺。」---《汀州府志》
除了在範圍上增加之外,汀州城的防禦系統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在布局方面,此時的汀州城主要還是沿襲了前朝的布局,依然是分為南北兩段,城市中有七條幹道,將整個城市分為若干個區域。
在城市水系方面,城市以東是汀江,西南部是護城河,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三面環水的交通以及防衛系統,同時這些河流也是城市中居民的主要水源。
除此之外,汀州城內還有九處大井,城市附近也有分布,這樣的規劃布局說明在這個區域是人口的聚集地。由於三面都是環水的,在城市中間還建造了五座橋梁,讓城內的交通便利起來,有些橋梁還建有兩層的屋樓,以供人們擋風避雨,同時一些商販也可以在此地進行買賣交易。
宋朝時期的汀州城內,人口十分密集,雖然城市已經做了相應的擴建措施,但是仍然無法容納數量龐大的居民,導致城內呈現出一派擁擠的景象,許多居民迫於無奈,只好向城外搬去。
周袤才五裡,市集居民多在關外,故城內坊才三,而城外餘二十。」---《臨汀志》
有相關記載的坊名有二十四種,其中二十一種分布在縣治附近,距離大概方圓五裡的地區,這說明宋朝時期的汀州城市管理已經不是唐朝時期的封閉管理了。
汀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宋朝時期,人們已經能充分使用汀州城的水利交通,伴隨著和農副產品的增加,汀州城的商業也逐漸發展了起來,在當時的汀州城內,一些「市」常常日夜不休的營業,呈現出一派繁榮、燈火通明的景象。
商業的發展代表著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間接帶動了文化以及宗教的發展。宋朝時期,汀州開始創建州學,這是一個州最高的學府,之後又設立了長汀縣學,如今依然存在的文廟就是宋州學所在,其建築風格有著極高的藝術水平,對於當時的宋朝社會來說,這種建築實屬罕見。
宋朝時期大肆建造宗教地,光汀州城內的寺院就有8處,在城外的寺觀更是多達20處,由於子城是州署的衙門所在地,因此也成為了屢次修建的重點地方,前前後後共經歷了七次改建。子城在被一次次的重建後,變得規模宏偉,並且在布局方面也是井然有序。
伴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宋朝人們的生活有聲有色,一些統治階層的人為了滿足對生活的享受,開始著眼於園林的建設,大肆修建山堂以及各種各樣的亭臺樓閣,以供文人士大夫吟詩作賦。
明朝時期,統治者為鞏固王權,大肆擴建,汀州古城步入「黃金時代」
明朝時期,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為了鞏固王權,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永樂中期,農業手工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並且此時的商品經濟呈現出高度繁榮的景象,這些都促進了明朝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至清朝時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建築同樣獲得了很多的成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最後的巔峰。這個時期對汀州城進行了加固和擴建措施。
增築縣城,合郡縣為一自唐代以來,長汀縣治雖說是「附郭」,但是實際上是沒有城牆的,平常時期還無大礙,一旦發生了戰亂,黎民百姓就慘受牽連了。
除此之外,在幾百年的發展中,人口的數量大大增加,這一帶區域逐漸發展成為了人口聚居的地區,人口眾多,增築縣城是必然的。
「府城內大半皆山,縣治居民環列城外,議自通津門西去數百丈,迤邐而南,東至濟川一帶,立城圍之。」
明朝弘治元年時期,當時的郡守就想圍立城牆了,但是卻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最終沒能如願。
加築磚石,增強防禦措施汀州城的防禦措施在歷經了百年的風吹雨打後已經漸漸呈現出衰敗之勢,明朝洪武年間,當時的汀州衛王珪主持加固了汀州城,在城市周圍加築了厚厚的城牆。
崇禎八年時期,郡守以及一些將領再次將汀州城的城門加高加厚,這樣一來,汀州城不僅更加堅固,在外形上也更加的宏偉壯麗了
疏通並加闊護城河宋朝至明朝時期,護城河一直都被軍衛侵佔著,明朝嘉靖期間,下令疏通並加闊護城河。加闊後的護城河最寬的地方有十二丈五尺,最窄的地方也有五丈五尺,最深處有六尺,最淺的地方則有四尺。
護城河的疏通有利於城池的防衛,直至崇禎四年時期,護城河中的城壕才逐漸成為廢地。
結語
汀州城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具備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般州城發展的共同規律,同時也不乏自身發發展的特點。汀州古城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作為華夏兒女,應當努力做好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工作,讓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
參考文獻:
《臨汀志》
《汀州府志》
《長汀縣誌》